詳註《隨園詩話》(949)下

【原書卷八·七二】

韓昌黎《贈鄭尚書序》,鄭權也;顏真卿爭坐位帖》,與郭英乂也:本傳皆非正人,而兩賢頗加推奉。行文體制,不得不然。宋人訾陸放翁韓侂冑作記,以爲黨奸;魏叔子謝疊山《卻聘書》,以伯夷自比,是以殷紂比宋:皆屬吹毛之論。孔子“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所謂“上大夫”者,獨非季桓子叔孫武叔一輩人乎?

韓昌黎,即韓愈。

《贈鄭尚書序》,實爲《送鄭尚書序》,韓愈於長慶三年(823)四月,因鄭權以工部尚書轉爲刑部尚書兼御史大夫任嶺南節度使而創作的一篇送別文章。內容歌頌鄭權功績。

鄭權(?—824),汴州開封(今河南開封)人。唐朝官員。最初考中進士科,在涇原節度使劉昌府中任職。劉昌患病入朝,預料本軍作亂,安排鄭權主持留後事務。後軍兵果然叛亂,鄭權頂着刀劍,曉諭逆順大義,殺死叛亂禍首,全軍畏服。鄭權也從試參軍授任行軍司馬。多次升任後爲河南尹,晉升山南東道節度使,移任德、棣、滄、景軍鎮。滄州刺史李宗奭多次違抗朝命,鄭權上奏指責。朝廷將李宗奭召回斬首,改任鄭權爲邠寧節度使。有人上訴說李宗奭受到鄭權誣陷,於是降爲原王傅,改任右金吾衛大將軍。唐穆宗李恆繼位,以左散騎常侍的身份持符節任回鶻告哀使。長慶元年(821)出使返回,三次遷任做到工部尚書。他用度奢侈豪華,並結交權貴請求做節度使,聚斂大量財貨珍寶,派屬吏運送,凡是皇帝左右對他能幫助出力的人都有所收受,受到人們恥笑。長慶四年(824),死在嶺南節度使任上。

顏真卿(709—784),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琅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出生於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唐朝名臣、書法家,祕書監顏師古五世從孫、司徒顏杲卿從弟。

《爭座位帖》,又名《論座帖》、《爭座位稿》、《與郭僕射書》,爲唐廣德二年(764)十一月顏真卿致尚書右僕射、定襄郡王郭英乂的信函底稿,是顏真卿行草書法的代表作,原跡已佚,刻石存西安碑林。《爭座位帖》原稿用唐畿縣獄狀磓熟紙寫就,共七頁,禿筆書,有夾行小注和勾改痕跡,短行不計共六十八行,全文計一千一百九十三字。顏真卿在信中直指郭英乂於安福寺興道會上藐視禮儀,諂媚宦官魚朝恩,致其禮遇高於六部尚書之事,字裏行間洋溢着忠義之氣。該帖隨意自如,揮灑有度,爲歷代書家所重,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並稱行書“雙璧”,又與《祭侄文稿》《告伯父文稿》並稱爲“顏氏三稿”。

郭英乂(?—766年),字元武,瓜州常樂(今甘肅安西)人,唐朝時期將領,隴右節度使郭知運之子。天寶二載(743),以門蔭入仕,屢立功勳,授左武衛大將軍。安祿山之亂,授秦州都督、御史中丞、隴右採訪使。至德二年(757),授鳳翔太守,遷西平太守,遷隴右節度、御史大夫。擊退吐蕃入侵,授特進、檢校左羽林大將軍,進封西河縣公。史思明陷河南,授陝州刺史、檢校神策軍使。寶應元年(762),進開府儀同三司、戶部尚書,總理戎職。大破史朝義叛軍,領東京留守、河南尹,拜尚書右僕射,封定襄郡王。唐永泰元年(765),拜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御史大夫,擊退吐蕃犯境。郭英乂到成都後,大行不軌之事,無所忌憚。毀唐玄宗李隆基鑄金真容以及乘輿侍衛圖畫。軍政嚴酷,非常狂蕩,聚集女人騎驢擊球,以鈿製作驢鞍和各種衣服,奢侈裝飾,日費數萬,以此調笑爲樂,人們非常怨恨。西山兵馬使崔旰借蜀人怨恨,當年十二月(766年1月),起兵率五千多人襲擊成都。郭英乂出兵抵擋,而手下官兵全部反叛,反攻郭英乂。郭英乂出逃簡州,被普州刺史韓澄斬殺於靈池。

本傳,音běn chuán,意思是傳記文的一種。與“別傳”相對。記載一人的生平事蹟及其著作等。包括列於家譜的“家傳”和列於史書的“史傳”。

正人,音zhèng rén,釋義:1、正直的人;正派的人。《書·冏命》:“小大之臣,鹹懷忠良,其侍御僕從罔匪正人。”孔穎達疏:“其左右侍御僕從無非中正之人。”《後漢書·桓譚傳》:“刑罰不能加無罪,邪枉不能勝正人。”唐·韓愈《順宗實錄三》:“左右前後,罔非正人,是以教諭而成德也。”唐·司空圖《爭名》詩:“窮辱未甘英氣阻,乖疏還有正人知。”2、指嫡系親屬。《紅樓夢》第五五回:“(三姑娘)心裏嘴裏都也來得,又是咱家的正人,太太又疼他……如今他既有這主意,正該和他協同,大家做個膀臂,我也不孤不獨了。”3、做官長的人。《書·康誥》:“惟厥正人,越小臣諸節。”清·孫星衍疏:“正人者……即上文政人。”唐·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詩:“乃知正人意,不苟飛長纓。”

訾,音zǐ,在此是指責的意思。《新唐書》:夫名盛則責望備,實不副則訾咎深。

陸放翁,即陸游。

韓侂冑(tuō zhòu)(1152—1207),字節夫,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南宋宰相,魏郡王韓琦曾孫,寶寧軍承宣使韓誠之子,憲聖皇后吳氏之甥,恭淑皇后韓氏叔祖,宋神宗第三女唐國長公主之孫。韓侂冑以恩蔭入仕,淳熙末年以汝州防禦使知閤門事。紹熙五年(1194),與宗親趙汝愚等人策劃紹熙內禪,擁立宋寧宗趙擴即位,以“翼戴之功”,初封開府儀同三司,而後官至太師、平章軍國事。韓侂冑任內禁絕朱熹理學、貶謫宗室趙汝愚,史稱“慶元黨禁”。他追封岳飛爲鄂王,追削秦檜官爵,力主“開禧北伐”金國,因將帥乏人而功虧一簣。開禧三年(1207),在金國示意下,韓侂冑被楊皇后和史彌遠設計劫持至玉津園殺死,函首於金。時年五十五歲。

陸游的所謂晚節問題,指他在韓侂冑當政時曾再度出仕,並曾爲韓侂冑作《南園記》、《閱古泉記》。《宋史》將韓侂冑列入《奸臣傳》,並稱朱熹之說“其能太高,跡太近,恐爲有力者所牽挽,不得全其晚節”,爲有先見之明。由於朱熹在當時士大夫中有很大的影響,南宋後期以來許多公私記載都指責陸游竟投靠奸臣韓侂冑,陸游的“晚節”問題即由此而產生。

魏叔子,即魏禧(1624—1681),字冰叔,一字叔子,亦字凝叔,號裕齋,亦號勺庭先生。江西寧都人。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與侯朝宗、汪琬合稱“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與兄魏祥、弟魏禮並美,世稱“三魏”。魏禧論文主張經世致用,積理、練識,他長於策、論等以廣大胸懷而謀天下之事的文體,同時對其它文體的創作也都有所心得,並且寫出了煌煌百萬字的作品。他的文章多頌揚民族氣節人事,表現出濃烈的民族意識。還善於評論古人的業跡,對古人的是非曲直、成敗得失都有一定的見解,著有《魏叔子文集》22卷,《詩集》8 卷,《日錄》3 卷,《左傳經世》10卷,《兵謀》《兵法》各1 卷,《兵跡》12卷。散文作品有《邱維屏傳》和《大鐵椎傳》等。

謝疊山,即謝枋得(1226—1289),字君直,號疊山,別號依齋,信州弋陽(今江西省上饒市弋陽縣)人。南宋末年著名的愛國詩人,詩文豪邁奇絕,自成一家。寶祐四年(1256)與文天祥同舉進士。謝枋得對策時,嚴厲地攻擊丞相董槐與宦官董宋臣,本意希望擢升中進士甲科,到公佈考試結果,中乙科。任命擔任撫州司戶參軍,隨即棄職而去。吳潛宣撫江東西時,他聚衆萬餘守信州。五年(1257)爲建康考官,出題以賈似道政事爲問,暗譏時事,忤似道。謫居興國軍。鹹淳三年(1267)赦歸。後以江東提刑、江西招諭使知信州,力拒元將呂師夔的圍攻。信州失陷後入建寧唐石山,變姓名,已而賣卜建陽市。宋亡,居閩中。至元二十三年(1286)爲程文海所薦,辭不起。福建行省參政魏天祐強之北行,至大都,不食而死。有《崇真院絕粒》詩明其志。門人私諡文節。有《疊山集》。

伯夷(生卒年不詳),子姓,墨胎氏,名允,商末孤竹國(今河北盧龍)人,商紂王末期孤竹國第八任君主亞微的長子,弟亞憑、叔齊。是殷商時期契的後代。初,孤竹君欲以三子叔齊爲繼承人,至父死,叔齊讓位於伯夷。伯夷以父命爲尊,遂逃之,而叔齊亦不肯立,亦逃之。伯夷、叔齊同往西岐,恰遇周武王討伐紂王,伯夷和叔齊不畏強暴,叩馬諫伐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姜子牙曰:“此二人義人也,扶而去之。”後天下宗周,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餓死首陽山。

殷紂,即帝辛(?-前1046年?),子姓,名受(一作受德),商朝末代君主,世稱紂王(一說爲“受”之音轉)、商紂王、殷紂等。夏商周斷代工程將其在位時間推定爲三十年(前1075—前1046)。帝辛是帝乙少子,繼位後,在內營建朝歌、加重賦斂、嚴格周祭制度、改變用人政策、推行嚴刑峻法,對外屢次發兵攻打東夷諸部落。其種種舉措既在統治集團內部引發矛盾,也動搖了商王朝的統治基礎。牧野之戰,商軍被周武王所率諸侯聯軍擊敗,帝辛身死,商朝滅亡。在傳統史學敘述中,帝辛沉湎酒色、窮兵黷武、重刑厚斂、拒諫飾非,是與夏桀並稱“桀紂”的典型暴君,終致衆叛親離、身死國滅,相關典故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雞司晨等。後世就此存在爭議。

吹毛之論,意思是吹毛求疵之論。即故意挑剔別人的缺點,尋找錯誤。《韓非子·大體》:“不吹毛而或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

“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出自《論語·鄉黨》,具體原文如下:“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譯文:孔子在上朝的時候,(國君還沒有到來,)同下大夫說話,溫和而快樂的樣子;同上大夫說話,正直而公正的樣子;國君已經來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樣子,但又儀態適中。

獨非,音dú fēi,意思是表示反問;猶豈非,難道不是。

季桓子,即季孫斯(?—前492),姬姓,季氏,名斯。諡桓,史稱“季桓子”。季孫斯之“孫”爲尊稱,“季孫”並不是氏稱,“季孫某”僅限於對宗主的稱謂,宗族一般成員只能稱“季某”。故季桓子爲季氏,而非季孫氏。季孫斯是季孫意如(季平子)之子,魯國三桓之季氏宗主兼魯國執政。前505年,季孫意如病逝,其家臣陽虎趁新家主季孫斯年幼而將其囚禁,從而代替季孫斯執魯政達三年之久。陽虎之亂平定後,季孫斯任用孔子幫助三桓打擊當權的家臣。前498年,孔子墮三都,名義上是爲了防止家臣據城叛亂,實際上是在摧毀三桓的根基,季孫斯看清楚孔子的目的後將其逼走,孔子遂開始周遊列國。前492年,季孫斯病逝,其子季孫肥(季康子)繼位。

叔孫武叔,姬姓,叔孫氏第8代宗主,名州仇,諡武。東周時期諸侯國魯國司馬,三桓之一,又被稱爲叔孫州仇。叔孫成子之子,其父病逝後即位。是孔子的敵人之一。

附:南宋·謝枋得《卻聘書》:

夷、齊雖不仕周,食西山之薇,亦當知武王之恩;四皓雖不仕漢,茹商山之芝,亦當知高帝之恩;況羹藜含糲於大元之土地乎?

大元之赦某屢矣!某受大元之恩亦厚矣!若效魯仲連蹈東海而死則不可。今既爲大元之遊民矣,莊子曰:“呼我爲馬者,應之以爲馬;呼我爲牛者,應之以爲牛。”世之人有呼我爲宋之逋播臣者,亦可;呼我爲大元遊惰民者,亦可;呼我爲宋頑民者,亦可;呼我爲大元之逸民者,亦可。爲輪爲彈,與化往來;蟲臂鼠肝,隨天付予。若貪戀官爵,昧於一行,縱大元仁恕,天涵地容,哀憐孤臣,不忍加戮,某有何面目見大元乎?

某與太平草木,同沾聖朝之雨露,生稱善士,死表於道曰:“宋處士謝某之墓。”雖死之日,猶生之年。感恩戴德,天實臨之!司馬子長有言:“人莫不有一死,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先民廣其說曰:“ 慷慨赴死易, 從容就義難。”公亦可以察某之心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