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贵之《一个人走向长长的街,一个人走向冷冷的夜…》

【一个人走向长长的街,一个人走向冷冷的夜…】

要想活出尊严,展现不凡,只有改变观念,敢于和命运抗争。

如果事情无法改变,那就改变自己;如果无法说服他人,那就想法说服自己。

如果山过不来,那人就过去。

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

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护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生活。

人不光要看走过的路,也要看看眼前的路,擡头望望天。

已然发生的事情无法改变,好也罢坏也罢,欣然接受就行,这需要时间的自渡,谁都帮不了。

也许在多年之后再回首往事,我们应该感谢它,因为人生需要磨难。

作为普通人,奋斗了大半辈子,也受尽了世态的炎凉,可能还不及别人的起点,我们会抱怨老天的不公,直至一度消沉。

也许有人会说喝点心灵鸡汤就会复血重生,那只是一时的解救,终究是我们要有自己的信念,即使平淡的岁月也把它煮成一杯浓香的茶。

无论风暴把我带到什么样的岸边,我都将以主人的身份上岸。

一、人生的意义。

人生意义的问题是人生哲学的核心,它涉及对人生的总体评价,即人活着到底有没有根据,有没有意义。

事实上,许多人内心深处都有这个疑问。

人活着可能本来就没有什么意义,意义都是自己找的,准确地说,都是自己造的。

追问人生有没有意义,是因为人生有两个疑点:

第一,就是人的生命过程是一个自然过程,人和别的动物一样经历着出生、生长、衰老、死亡的过程,从这个过程中似乎看不出任何更高的意义来。但是人好像又不甘心自己像别的动物一样,他总希望人生有超出动物性生存以上的价值。

第二,生命是短暂的,人终有一死,从死后的眼光来看,这短暂的一生等于没有活过,这时就会对人生意义产生怀疑,人生到底有没有一种超越死亡的不朽的价值,所谓终极的价值。

关于这两个疑点,有三种不同的回答:

第一种回答是,人生根本没有什么意义,应该解脱出来。这方面的代表是佛家思想,佛家认为,人生只不过是一个幻象,因此要从生命欲望的支配下解脱出来,其最高境界是涅槃。

第二种回答是,人生有终极根据、终极价值,代表是基督教,认为灵魂是不死的,因此生命是永恒的。

第三种回答大约是多数人的回答,那就是对人生的终极意义不能肯定,但也不能接受人生根本无意义的观点,宁可相信人生还是有意义的,我们应该去寻找或创造。

现在的人有两种感情都缺失,一个是善良。

善良,对生命的同情,这是最基本的感情。

一个社会要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至少运动是大部分人都具备善良的品格。

现在的问题是这个环境让人不敢善良,你善良就倒霉。

另外一个是缺乏高贵,做人的尊严,往往只要利益,为了利益不要尊严。

谈论人生目的不能停留在世俗欲望的水平上,它应该是对高于世俗生活、高于生命过程的一种价值的追求。

人追求这样一种价值的冲动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命过程本身只是一个自然过程,自然本身并没有给人提供一种高于生命过程的目标。

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有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对自己的生活状态进行分析和评价。

但是,理性是为生存服务的,而实际上人的精神追求与理性的这个功能是相悖的,它并不利于生存,我们只要看看,在现实生活中执著追求精神价值的人总是倒霉蛋,就可以知道了。

由此可见,人有精神追求并不是因为人有理性,只能说是因为人有灵魂。

理性与灵魂是两回事,理性是为了对付生存环境,实现的是一种工具价值。

而灵魂是人的一种内在渴望,追求的是目的价值,真、善、美之类的精神价值。

这些价值之为价值不是因为它们能为生存服务,而是因为它们本身是值得追求的。

因此,人和动物的不同不仅仅是头脑发达,最根本的是人有精神追求这个意义上的灵魂,而动物没有。

人的灵魂是从哪儿来的呢?

人的灵魂在宇宙中到底有没有根据?

我们也许可以说人的大脑是进化来的,是人在不断的生存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改造环境,更好地生存,这些可以用科学来解释。

现代人在世俗潮流的冲击下,一些人确实把灵魂生活当作虚幻的东西抛弃了,不再有精神上的追求。

而那些仍然重视灵魂生活的人则陷入了空前的苦闷之中。

这就是所谓的信仰危机,其实质是灵魂生活失去了根据。

二、得与失。

1、不失其所者久。

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

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

老子说:“不失其所者久。”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

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机会的诱惑。

2、有所为必有所不为。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所为就必有所不为,而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区别就在于所为所不为的不同取向。

为别人对你的好感、承认、报偿做的事,如果别人不承认,便等于零。

为自己的良心、才能、生命做的事,即使没有一个人承认,也丝毫无损。

3、成功是优秀的副产品。

在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时,不应该把成功作为首选。

首要的目标应该是优秀,其次才是成功。

一个人能否成为优秀的人,基本上是可以自己做主的,能否在社会上获得成功,则在相当程度上要靠运气。

所以,应该把成功看作优秀的副产品,不妨在优秀的基础上争取它。得到了最好,得不到也没有什么。在根本的意义上,作为一个人,优秀就已经是成功。

三、对幸福问题的探讨是离不开价值观的。

1、幸福是什么?

(1)幸福是主观感受?

常有人说,幸福完全是个人的主观感受,自己满意就好。

当然,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觉得自己不幸福,你的确不能说他是幸福的。

但是,自己觉得幸福,就是幸福的吗?

有一种狂喜型妄想症患者,大约谁也不会认为他是幸福的人。

可见主观上的满意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人们往往在想象中把自己最强烈愿望的实现视为幸福,但愿望是因人而异的,同一个人的愿望也是因时而异的。

而且,愿望实现了就真的幸福吗?

怕未必。

情况往往是,没到手的时候想得要命,到了手不过如此,预期中的幸福感会大打折扣。

所谓“人心重难而轻易”,“生在福中不知福”,“生活在别处”,这些说法表明,很难找到真正认为自己幸福的人。

鉴于愿望的多变,对愿望要做分析,不能看一时一地,要看总的倾向,而每个人愿望的总的倾向归根到底是由价值观支配的,价值观不同的人对幸福的期望是不一样的。

(2)幸福是客观状态?

那么,幸福完全是客观状态吗?

我们看到,世上多的是拥有别人羡慕的条件而自己并不觉得幸福的人。

因此,外在条件如果不转化为内在体验和心情,便不成其为幸福。

现在有些人试图为作为客观状态的幸福制定衡量的标准,兴起了幸福指数的研究。

其方法大同小异,大致上是列出一些关键项,比如个人幸福指数包括收入、工作、家庭、健康、交往、休闲等项,国民幸福指数包括公平性、福利、文明、生态等项,然后按照重要程度给每一项规定一个分值,统计出来的总分就代表个人或国民的幸福状况。

其实,他们忽略了两点:

其一,幸福不是纯粹的客观状态,毕竟包含个人感受的因素,因此难以数据化,幸福指数只具有非常相对的意义。

其二,哪些因素被列为关键项,每一项的分值是多少,价值观起决定的作用,价值观不同,幸福指数的编制就不同。

(3)幸福是主观感受和客观状态的统一。

主观感受这一面,一个人把什么感受为幸福,其总的倾向是受价值观支配的。

客观状态这一面,人们怎样衡量相关因素的重要性,也是用价值观指导的。

由此可见,对幸福问题的探讨是离不开价值观的。

2、立足于价值观看幸福。

哲学史上谈幸福,是从价值观出发的。

比较两派的观点,共同点是重生命、轻功利,重精神、轻物质。

价值观当然也是因人而异的,但是,评价不同的价值观应该有一个标准,就是人性。

人身上什么东西是最宝贵的,让它们处在一种好的状态,人生就是幸福的。

人身上最宝贵的东西,无非一是生命,二是精神。

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

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护好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生活。

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聚心灵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

人有两个最主要的身份,一个是自然之子,一个是万物之灵,尽好老天赋予人的这两个主要职责,当好自然之子,当好万物之灵,人就幸福了。

所以,幸福就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

从主观上说,这二者是好的品质,具备了这两种好的品质,也就具备了幸福的能力。

从客观上说,这二者是好的状态,人生在这两方面处于好的状态,客观上就是幸福。

立足于价值观看幸福,幸福问题就变得简单明了了,你是可以支配自己的幸福的,因为你可以支配自己的价值观。

我们的重大迷误是过分地从外在方面去寻求幸福,把金钱、财富、外在的成功看得太重,为了追求外在的东西把生命和精神的状态弄乱了,结果并不幸福。

所以,在价值观的问题上,决不可随大流,究竟什么能让你真正幸福,你要去问自己的生命,问自己的灵魂。

丁俊贵

2023年3月2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