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號挑戰第九天】所有的學習都與前概念有關

今日下午的評價培訓,聽得非常痛苦。專家舉例都是中學階段的數學,完全像聽天書。

《人是如何學習的》提出學習三原則:

1.學生是帶着關於世界如何運作的前概念來到教室裏的。如果他們最初的理解沒有得到考慮的話,他們就很可能無法掌握新的概念和信息。或許他們能夠爲了考試而記住這些新知識,但考完以後又會回到原來的前概念了。

2.爲了養成探究的能力,學生必須(1)具有深厚的事實性基礎;(2)在一個概念框架內理解事實和觀點;(3)對知識加以組織以便提取和運用。

3.“元認知”的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通過確定學習目標及監控達成目標的過程,來學會控制自己的學習。

經典書籍就是經典,涉及的都是最底層的邏輯。

比如第一條,今天下午的培訓,跟非數學老師的前概念沒有任何聯繫,無論我怎麼努力,都無法持續集中注意力聽專家的講座。馬上能夠體會到課堂裏那些聽不懂課又想好好學習的孩子的痛苦。瞭解學生的前概念,就需要對學生的起點進行診斷,分析學生已有知識水平,學習習慣,思維習慣,還有明確新知識應該達到什麼目標,然後給孩子設計一個從舊知識到新知識的橋樑,即教學活動的設計。從備課開始,就應該指向追求理解的課堂教學設計。

比如第二條,探究學習如何落實在課堂裏。如果學生缺乏大量的生活體驗,就缺少深厚的事實性基礎,沒有相關知識的埋藏;如果“師講生聽”的課堂不轉型。老師教的是零散的碎片話的獨立的記憶性知識,是專家結論,而不是概念性知識,沒有在一個概念框架裏理解事實和觀點,缺少專家思維的建構,就無法順利提取出來遷移運用到生活中。

比如第三條,我們更多關注的是老師教裏什麼,學生學得怎麼樣,很少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審認知,孩子對自我學習的監控處於無意識狀態,當然就學不會控制自己的學習。

大概念教學,就是把一般的思維模型或者通用的觀點論題提煉出來,圍繞大概念的理解和運用創設情境,提出關鍵問題,設置任務,通過任務分解,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晚上共讀《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第三章,儘管這一章我已經讀了三遍,還是覺得裏面的內容太繞,讀來讀去,不知道在講什麼。什麼是大概念,書中始終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而是一系列的比喻,什麼車轄,什麼透鏡,不是範圍大,不是內容多,不是基礎概念,而是核心,是專家思維,是抽象的,是廣泛的,是可遷移的……怎麼樣,是不是聽暈啦,反正我是讀暈了,滿滿7頁,感覺一直繞來繞去說的就是前面提到的幾個不是而是。我藉助與劉徽教授的《大概念教學》一書的理解,利用兩張圖,讓大家感知了什麼是大概念,提取大概念的八條途徑,並藉助李亞敏老師在提取大概念是的絕招:一個句子(或觀點或論題)表示兩者的關聯,可以遷移到生活中運用的思維模型。以五年級語文要素爲例,每個單元的閱讀要素和習作要素怎麼轉換成大概念,我一遍念一遍請大概感覺。wish我也不知道有沒有跟大家講清楚什麼是大概念,怎麼提取大概念,反正迷茫的眼神挺多。

後來讀吧幾個語文老師留下來,研討來三下七單元的整體設計。人多智慧多,力量大,下午只想到四個主要任務,然後就卡住了,今天晚上總算邁出了一大步。

提取大概念,創設情境,引入單元整體感知,用導圖落實語文要素的訓練。然後在精讀品味,朗誦讚美,化身導遊,介紹海底世界和熊貓。最後進行梳理總結,延伸到生活中,實現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落實有效教學框架,領略知識的美麗,與生命發生聯結。

設想與實際,還差一大截,下週再上一上,就知道該如何做了。瞭解學生的使能技能和前概念,用什麼辦法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