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號挑戰第七天】課堂的多樣性

關於《我們奇妙的世界》一課,原本按照原來的設計拿去現場展示,好好準備專題內容分享。可是昨晚在弄分享框架時,卻感覺課非要重新弄不可。

首先是設計,我得站在課標要求的基礎上,以大單元的視角做設計。單元人文主題是“探索天地奧祕”,閱讀要素是“瞭解事物從哪些方面把事物寫清楚的”。寫作要素是“初步整合信息,介紹一種事物”,根據劉徽教授提煉大概念的方法,我對編者意圖進行追問:爲什麼要了解事物從哪些方面寫清楚的?閱讀時關注介紹事物的多個方面,可以對事物瞭解得更全面;寫作時對事物進行多個方面的介紹,可以讓讀者知道得更全面。於是,我提煉出單元的大概念:從不同方面介紹事物,可以更全面地瞭解事物。閱讀要素和寫作要素就成了本單元的基本任務。閱讀教學的關鍵問題就應該是: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把事物寫清楚的?

設置什麼樣的情境帶入任務呢?我請教了科學老師,他們說這個單元很適合用來進行學科融合,做成一個項目式學習。語文、科學、數學、美術、信息的融合。語文老師帶領學生領略天地間的奧祕,感受世界的美麗神奇,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科學老師帶領學生探究現象背後的科學道理,信息老師帶領孩子根據選擇的主題,查詢相關資料,進行歸納整理分析,最後美術老、語文和信息老師一起協助學生將自己探索的奧祕進行創意展示。(可圖、可文、可製作相關PPT、音頻、視頻)。

這樣的項目式設計,想得很美好,但是要實施,還有很多細節需要考慮。暫時先確定項目名稱爲”探索天地奧祕,爭做小科學家“。

《我們奇妙的世界》單課教學現場到底怎麼呈現,爲得多嘗試幾個版本。

今日在12班上了第一課時。

課前熱身用了“雨點變奏曲”,目的是讓所有學生的身體動起來,眼神動起來。通過觀察,發現達到目的,學生的精神狀態飽滿,陌生感降到最低。

正式上課。單元導讀頁引入單元兩個學習任務,引出項目主題活動“探索天地奧祕,爭做小科學家”。顯然,孩子們馬上起了興趣。

進入第一課學習,讀課題,理解“奇妙”根據課題質疑。第一個孩子就提出了三個問題:哪些奇妙?多奇妙?爲什麼奇妙?其他孩子繼續補充:在哪裏?動態的奇妙還是靜態的奇妙?怎麼樣奇妙?所有地方都奇妙嗎?

梳理問題,將大致相同的問題關聯,如“多奇妙”與“怎麼奇妙”合併,“在哪裏”解決啦,就解決啦“所有地方奇妙嗎”

“你最想先解決哪一個問題?爲什麼?”原來的教學設計沒有這樣的問題,今天拋出這個問題,想對孩子的思維摸一摸底。

有的想要解決多奇妙,有的想要先解決爲什麼奇妙?基本上都能說出自己的理由。最後引出先要解決“哪些事物奇妙?”·這樣的引出,並沒有體現順學而到,而是按照老師的想法和思路在走,後期需要做調整。

在完成全文內容的梳理時,花了不少時間,孩子們不僅要圈出相關信息,還要分享補充,同時還要整理信息,進行分類,發現是從兩個方面寫“奇妙”此處還需要做調整。

精讀2-8自然段,體會“奇妙在哪裏”“爲什麼奇妙”,讀文字,想畫面,找感覺,說一說爲什麼覺得奇妙,再讀出奇妙的感受.

品天空顏色變化的句子,點撥:動態美;

品“雲彩變幻”句子,點撥:“飛行”的動態,想象奇妙的形狀,讀懂省略號,補充哪些形狀,讓人想到了哪些故事?感情朗讀。

品雨點句,點撥:聲音的美妙,對比上一句,指名朗讀,再齊讀,朗讀出不同的感覺。

品羣星句,點撥比喻句帶出的畫面。

晚上回看上課視頻,感覺非常不滿意,這個部分老師點撥太多,跟平常老師講學生聽的課堂差別不大。課堂餓時間是有限的,老師說得越多,學生說話的機會就被佔用了。

最後配樂讀出奇妙。

課後找小夥伴們分享:他們提出的疑惑點正是我的疑惑點:怎麼體現大單元?怎麼體現順學而導?飛鵬甚至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計,就是用語文要素,從整個單元切入,學生挑一個自己印象深刻的點,思考作者是圍繞哪幾個方面寫清楚的,再畫出思維導圖來。

這樣大膽的重構如果是在我們學校,我一定要去嘗試,這樣的課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可真正要放到公益活動展示課裏,那裏的孩子我們不清楚,很多事情是沒有辦法預估的。

再思考,再思考。課堂是多樣的,孩子的多樣的,教學設計怎樣才能兼顧到共性與個性以及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思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