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灭亡中看“道德”

袁崇焕被判凌迟处死,被割了三千六百多刀,每割一块肉,百姓争相购买生食。一代名将,晚明柱石,落得这样惨死的下场。

袁崇焕,被明朝官员百姓当做汉奸、卖国贼,狠得将其千刀万剐,生啖其肉,他们站在道德高地上,唾弃“不道德”的袁崇焕。

可是,当李自成打进了北京,他们又是什么表现?崇祯鸣钟召集群臣,却无一人前来,满朝公卿平日里可是满口仁义道德,忠君爱国,皇帝的“自己人”,太监们争相打开城门迎接农民军。

原来的东林党和阉党,在大难时刻,都抛弃了道德,选择了自保,而且还想投降后继续在“新主人”面前谋个一官半职。

政治水平不合格的李自成,没有给他们机会,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的他,一直对北京士绅追脏催饷,酷刑虐杀,并对京城百姓烧杀抢掠。

接着,失去士心、民心的李自成败北而逃,善于用人,善于笼络人心的后金入主了北京,幸存的明朝士绅,又大量投向了多尔衮的怀抱。以孔孟之道德自居的士大夫,此时却很灵活。为了活下去,为了有官做,道德可拿可放。

道德是什么?其定义和内涵的解释抽象而繁多。简单讲,道德是一定社会阶段形成的通过舆论约束人们言行,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准则和规范。

看,道德是用来束缚人的。国亡之际,从不缺卖国贼,道德这时就很难束缚人了。

从古到今不缺卖国贼。抗日战争时,国内单是委身于日本的伪军就有二百多万。汪精卫伪政府的官僚们,不过是明末官僚士绅的再现。

秦桧的跪像,被老百姓掌掴、唾弃了千年。从舆论看,百姓似乎都是道德仁义,情操高尚的个体,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小偷很少挺身而出者,遇到不公不平,人们又会明哲保身。若再遭国难,平时自认有良知,讲道德的人们,一样会大量地投降保命,卖身求荣。

现在网络上的舆情,确有“恨国党”,有“精美”,“精日”派,当然有很多是带节奏的海外账号。与之相对的,大多还是爱国派。

但是这种爱国,其实是一种舆论,人们在具体情势下,终究会根据对自己的利害关系做出选择。

中国当然有把“道德”当做天命的人。比如宋朝的文天祥,明朝的海瑞,近代的李大钊,瞿秋白,夏明翰……他们真正有信仰,是与“道德”合为一体的人。他们类似上古的“巫”,他们与“神”对话,是“神”的使者。可是“神”的使者毕竟很少,大多数人都是被道德舆论裹挟的凡人。

道德,对大多人而言只是观念,观念可以影响人,束缚人;但是人们面对生死、利害时,也会抛弃观念。

道德是不确定的,会随着历史阶段,环境,情势,人群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道德是后天教化,人性乃先天本能,两者常常打架。平时,道德无处不在;大难时,依靠本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