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朝滅亡中看“道德”

袁崇煥被判凌遲處死,被割了三千六百多刀,每割一塊肉,百姓爭相購買生食。一代名將,晚明柱石,落得這樣慘死的下場。

袁崇煥,被明朝官員百姓當做漢奸、賣國賊,狠得將其千刀萬剮,生啖其肉,他們站在道德高地上,唾棄“不道德”的袁崇煥。

可是,當李自成打進了北京,他們又是什麼表現?崇禎鳴鐘召集羣臣,卻無一人前來,滿朝公卿平日裏可是滿口仁義道德,忠君愛國,皇帝的“自己人”,太監們爭相打開城門迎接農民軍。

原來的東林黨和閹黨,在大難時刻,都拋棄了道德,選擇了自保,而且還想投降後繼續在“新主人”面前謀個一官半職。

政治水平不合格的李自成,沒有給他們機會,對貪官污吏深惡痛絕的他,一直對北京士紳追髒催餉,酷刑虐殺,並對京城百姓燒殺搶掠。

接着,失去士心、民心的李自成敗北而逃,善於用人,善於籠絡人心的後金入主了北京,倖存的明朝士紳,又大量投向了多爾袞的懷抱。以孔孟之道德自居的士大夫,此時卻很靈活。爲了活下去,爲了有官做,道德可拿可放。

道德是什麼?其定義和內涵的解釋抽象而繁多。簡單講,道德是一定社會階段形成的通過輿論約束人們言行,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準則和規範。

看,道德是用來束縛人的。國亡之際,從不缺賣國賊,道德這時就很難束縛人了。

從古到今不缺賣國賊。抗日戰爭時,國內單是委身於日本的僞軍就有二百多萬。汪精衛僞政府的官僚們,不過是明末官僚士紳的再現。

秦檜的跪像,被老百姓掌摑、唾棄了千年。從輿論看,百姓似乎都是道德仁義,情操高尚的個體,可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小偷很少挺身而出者,遇到不公不平,人們又會明哲保身。若再遭國難,平時自認有良知,講道德的人們,一樣會大量地投降保命,賣身求榮。

現在網絡上的輿情,確有“恨國黨”,有“精美”,“精日”派,當然有很多是帶節奏的海外賬號。與之相對的,大多還是愛國派。

但是這種愛國,其實是一種輿論,人們在具體情勢下,終究會根據對自己的利害關係做出選擇。

中國當然有把“道德”當做天命的人。比如宋朝的文天祥,明朝的海瑞,近代的李大釗,瞿秋白,夏明翰……他們真正有信仰,是與“道德”合爲一體的人。他們類似上古的“巫”,他們與“神”對話,是“神”的使者。可是“神”的使者畢竟很少,大多數人都是被道德輿論裹挾的凡人。

道德,對大多人而言只是觀念,觀念可以影響人,束縛人;但是人們面對生死、利害時,也會拋棄觀念。

道德是不確定的,會隨着歷史階段,環境,情勢,人羣的不同而發生改變。

道德是後天教化,人性乃先天本能,兩者常常打架。平時,道德無處不在;大難時,依靠本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