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爲善,不要僞善

英國作家王爾德說過這樣一句話,“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別人按自己的意願生活纔是。”

同樣,如果爲與人相處安全、和睦,而去強顏歡笑,伸手相助,那也不是善良,不是發自內心的微笑,不能讓自己內心平靜的幫助,那都是僞善。

最近幾年,常常聽說討好型性格的人如何如何,尤其是育兒的時候,多次聽到大家強調一定不要培養出討好型性格的孩子。

今天看到了滑洋的《不去討好任何人》這本書的時候,就忍不住翻開看了看。這一看啊,就還看出來了一些問題。

比如,不去討好任何人,是不是也包括父母、伴侶、子女。

可是如果能在我能力的範圍內,我是願意討好他們,因爲討好他們,讓他們開心,我也會感覺到開心。

另外,如果我的一個微笑能讓陌生人感受到善意,我是可以保持微笑,向這個世界傳遞我的善意。

最後,這個“不討好他人”,是不是就是“討好自己”?人是羣居動物,想要真正的討好自己愉悅自己,是不是要和周圍的環境及人連同着一起討好?

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我們活着就有所需有所求,當我們所求滿足不了我們所需,我們就會不滿,內心糾結痛苦。而當我們所求滿足我們所需,我們則會感到平靜,美好。

在現實社會中,無論是原生態家庭帶來的影響還是適者生存原則下帶來的競爭,更或者是對幸福生活的追求,都造成了我們各種各樣的需求,我們爲了滿足自己的人設,不斷地討好着身邊的人和圈子,可我們最終的目的是討好自己。

所以,與其糾結要不要討好,討好誰的問題,不如先認清自己究竟需要什麼。就拿討好型人格的人去幫助別人來說吧。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主動幫助別人的行爲,是你填補內心匱乏的舉措,不是因爲內心富足而自然溢出的結果,這就是你無法通過幫助別人獲得滿足與快樂的原因。”

這就如:曾經,有一個乞丐,他怕別人說他自私 他把僅有的一個饅頭掰成了兩半,分一半給了跟在他身後的流浪狗,可是他由於不甘願,而對那條狗怨聲載道。

曾經有一個乞丐,他知道飢腸轆轆的痛苦,於是他把僅有的一個饅頭掰成了兩半,一半分給了跟在自己身後的流浪狗,並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同樣的一個故事,卻給人不同的感受:一個被逼着帶着怨氣的乞丐,僞善的乞丐;一個充滿着善意的善良的乞丐。一個有所求有所怕,一個無所求內心富足。

而生活中,我們也會做一些好事,如果這些好事不能讓自己快樂平靜,它就是僞善。而真正的善良,首先是我們的出發點是善意的,是自發的,如果不是,我們確實會感受不到應有的快樂。

尼采說:“對待生命不妨大膽、冒險一點,因爲早晚你都要失去她。生活中最難的階段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明白了自己的所需所求,那麼無論對誰的討好都是值得的。

而這本書針對討好型人格的日常表現具體從八個方面來講解:拒絕別人就心慌、無條件地附和別人、不能對別人提要求、主動爲別人行方便、總是做別人期待的事情、停不下來的微笑、從不發脾氣,以及用極高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

每一個方面都有我們似曾相識的案例來由表及裏地分析討好型行爲發生的深層原因,這些深層原因,或許就是我們真正的所需。

可是無論我們有着怎樣的需求,前提一定是善待自己,而想要自己受善待,我們就要善待周圍的人和物。

與人善便是與己善,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是我們一輩子要進行的修行,願你我都走出僞善,活出更好的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