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表來看,什麼樣的學生才適合於現在的學習模式?

上午,高三年級一個挑戰宣誓活動,奮戰一模,所向披靡。各班各派代表,在臺上帶領大家宣誓。

提前去了操場幾分鐘,看到領導在組織預演,井然有序。過了一會兒,師生齊聚,共同宣誓,氣勢浩蕩,震動山河。

活動中,倆學生髮言,成績進步的代表,從入校幾百名甚至千名到了幾十名,進步之大,無愧於楷模。

聽他倆發言,我想,從外表來看,什麼樣的學生才適合於現在的學習模式?

邊聽變想,結論如下:

不急不躁,穩得住;有目標,有動力,不甘於於落後,這些在面向上體現出來的,是什麼樣的?

看上去,倆身子弱弱的孩子,這種弱弱的,倒不如說是一種靜下來的表現,如果活力太旺盛,坐不下里,坐下來心靜不下里,成績是不可能提高的。

這種靜,外表上看,是平和的,大悲大喜都沒有,物來順應,堅持是自然不是痛苦。

餘不一一。
行者無疆,我還在路上。

方法論,來源於百度百科,個人覺得對思維很有用,收集如下:

笛卡兒在方法論中指出,研究問題的方法分四個步驟:

  1. 不接受任何我自己不清楚的真理,就是說要儘量避免魯莽和偏見,只能是根據自己的判斷非常清楚和確定,沒有任何值得懷疑的地方的真理。就是說只要沒有經過自己切身體會的問題,不管有什麼權威的結論,都可以懷疑。這就是著名的"懷疑一切"理論。例如亞里士多德曾下結論說,女人比男人少兩顆牙齒。但事實並非如此。

  2. 要研究的複雜問題,儘量分解爲多個比較簡單的小問題,一個一個地分開解決。

  3. 小問題從簡單到複雜排列,先從容易解決的問題着手。

  4. 問題解決後,再綜合起來檢驗,看是否完全,是否將問題徹底解決了。

在1960年代以前,西方科學研究的方法,從機械到人體解剖的研究,基本是按照笛卡兒的方法論進行的,對西方近代科學的飛速發展,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但也有其一定的缺陷,如人體功能,只是各部位機械的綜合,而對其互相之間的作用則研究不透。直到阿波羅號登月工程的出現,科學家們才發現,有的複雜問題無法分解,必須以複雜的方法來對待,因此導致系統工程的出現,方法論的方法才第一次被綜合性的方法所取代。系統工程的出現對許多大規模的西方傳統科學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如環境科學,氣象學,生物學,人工智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