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牌鋼琴引出的往事

一、

中學同學ZD在微信上給我留了一段文字,“小多,家裏一架比我年齡還大的老舊鋼琴。我父親去世後有20多年沒使用過了。需要修理和調音後纔會有個魂靈。你聯繫介紹一個師傅給我。多謝!”

我問是什麼牌的老鋼琴。“莫扎特牌”。

說實話,我從未聽到過這個牌子。趕緊翻資料,找到了一些有關的蛛絲馬跡。莫扎特牌(MOZART)鋼琴是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上海衆多製造樂器的小工廠之一的上海琴行出的,歷史有點久遠,後來停產了。難怪。看來今天還存世的鐵定是絕品了。

後來知道,李嵐清的舅父家也有“莫扎特”牌鋼琴。

李嵐清少年時,他舅父還是在洋學堂學習的大學生。他家裏也有一架買來就是二手貨的破“莫扎特”鋼琴。李嵐清覺得鋼琴彈起來很好聽,舅父就主動請纓教他彈琴。舅父教琴很正規,先從練指法開始。練了一段時間後,李嵐清感到實在枯躁無味,於是自作主張終止了鋼琴課,開始了自娛自樂的瞎彈階段。

李嵐清舅父家的“莫扎特”下落最終如何,不得而知。但是,我同學父親留下來的“莫扎特”現在就存放在同學家裏。

我聯繫了幾位專業鋼琴技師。有一位依稀知道有這麼一款鋼琴,其餘的表示從來就沒有聽說過。但他們幾乎都表示,因爲年代久遠,這款老琴不是“修理”那麼簡單,估計要有一次脫胎換骨的“翻新”。

老琴如同老年人,免不了這樣那樣的毛病,小打小鬧的換幾根弦,校一下音斷不會煥發青春。萬一老琴還病入膏肓了,那誰都無力迴天。所以第一步要現場對老琴“望聞問切”,必要時還要上類似於CT、B超之類的專業設備。

如果老琴身子骨還硬朗,不必進“臨終醫院”,接下來真的對他動手動腳還有大麻煩。許多要替換的零部件幾乎沒有現成的。若是有替代的,算萬幸。若找不到替代的,只能定製。那可是要大破費了。

專業的人說專業的話。他們都建議我同學,與其這樣,真不如用翻修的錢去買新琴。那會是一架不錯的新琴哦。

我同學執意要“翻修”。他有很重的“魂靈”情節。

同學父親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畢業的科班音樂大學生,當年就很稀缺。這架“莫扎特”是他上世紀中期購置的。正值年富力強,大好年華,本可以借重鋼琴在音樂上教書育人大展宏圖的。不料事與願違,同學父親莫名其妙的就走上了一條令人唏噓的坎坷之路,自然與“莫扎特”鋼琴聚少離多了。

不知是否可以這樣斷言,那麼早就擁有一臺“莫扎特”鋼琴的家庭,一般都逃不脫多舛的命運,除了個例。

斯人已去,睹物如見,這臺鋼琴留下了一個時代、一個家庭的回憶。同學說起父親,語氣輕描淡寫,但掩飾不住對父親才氣的讚歎和對父親失意的惋惜。

同學隨口問了我一句“你知不知道莫扎特鋼琴”?估計他也知道我不會給他肯定的答案,所以沒再繼續追問。可是這反而引起了我想自我刨根問底的衝動,於是花了一番功夫作了一番探究,連接了一些碎片,好歹有了“莫扎特”和鋼琴的一些眉目。


         

想起四十年前教我們近代史的那位教授。

他老人家說西方人——尤其是英國人——,在十九世紀初就動起了對中國貿易的念頭。他們一廂情願的算計,中國那麼多男男女女,不用全部的,只要有四分之一男的穿皮鞋,女的彈鋼琴(也可能是風琴),那真金白銀還不賺死?於是就有載着皮鞋和鋼琴的洋船來到廣州。結果中國老百姓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洋人的皮鞋一雙沒賣出去。再看中國女人的“三寸金蓮”和蔥管般的指甲。彈鋼琴?彈什麼彈。第一單鋼琴生意以大虧告終。於是乎,英國人才想到了往中國販賣鴉片。

我們教授把鋼琴和鴉片搞成一對因果關係,不知是爲了嘲笑洋人還是國人的愚昧,但這不太符合事實。鋼琴比鴉片早兩百多年就已經進了中國。

1600年底,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帶着貢品第一次覲見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貢品中有一架17世紀意大利製造的長方形琴身的羽管鍵古鋼琴——慶巴羅,又名“鐵絃琴”、西琴、72絃琴。

說起這位萬曆皇帝,我想多一句嘴,說說他同時代的族叔朱載堉。朱載堉是朱元璋九世孫,按輩分,是萬曆皇帝的叔叔。

今天鋼琴使用的十二平均律就是朱載堉計算得出的“新法密率”。

鋼琴一個八度有七個白鍵、五個黑鍵。如何把一個八度平均分成相互是半音關係的十二份?朱載堉在自己設計的81檔特大算盤上進行了開方運算,得出每個音的頻率爲前一個音的2開12次方,即1.059463094359295倍。朱載堉1581年的計算結果在世界音樂理論史上是劃時代的,比西方最早的西蒙·斯蒂文(SimonStevin)早得出4年。

送萬曆皇帝鋼琴的利瑪竇,饒有興趣的記錄了朱載堉“新法密率”的內容。這是千真萬確的。於是有人懷疑利瑪竇讓西蒙·斯蒂文看了他的手抄本,可惜查無實據。但是,巴赫發表運用十二平均律的琴譜系統已是1722年。一百四十多年過去了,皇宮裏坐着的早不是明皇帝而是清雍正皇帝了。

回頭把利瑪竇覲見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的事說說完吧。

利瑪竇讓隨行的傳教士演奏了古鋼琴。朱翊鈞大感興趣,立馬指派四位太監學習彈奏。有兩位太監很有天賦,一個多月就會有模有樣的“叮叮咚咚”了。利瑪竇很感慨“只要一有機會,他們就會互訪,安排盛宴、歌女和各種樂器,他們總是認真傾聽,並且十分在行,甚至會在書中記錄下一年中演奏、跳舞和唱歌的方式和時間。......他們的樂器種類繁多,但沒有撥絃式古鋼琴和擊弦式古鋼琴。”

話說到這裏,又要插話了,對鋼琴做一些必要說明。注意利瑪竇提到“撥絃式古鋼琴和擊弦式古鋼琴”了嗎?

撥絃古鋼琴做工華麗,音色比擊弦古鋼琴好聽,但是體積大,容易壞,一般用於教堂、宮廷,落了地就基本不搬動。

擊弦古鋼琴,結實耐用,聲音純粹就是敲鐵絲,大約像揚琴,不過體積較小,方便隨身攜帶。 

幾百年間,嬌貴的撥絃古鋼琴一直受音樂界青睞。直到1700年發生的一件偶然,或者說必然的事,讓擊弦古鋼琴打了翻身仗,脫胎換骨進步成現代鋼琴,佔據了絕對的優勢。 

一直到1700年,佛羅倫薩美弟奇家族的一位青年爵士托斯卡納遇到兩件不相干但同樣噁心的事,讓鋼琴發生了一次革命性的變化。 


三、

這一年,托斯卡納失戀了。禍不單行,高額聘請的宮廷樂器製造師不鳥他,辭職而去。托斯卡納很鬱悶,乾脆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托斯卡納是貴族,熱愛藝術也捨得花錢。當他閒逛到帕多瓦時,結識了才華橫溢的年輕樂器製造師克里斯托弗裏。托斯卡納想邀請克里斯托弗裏隨他返回佛羅倫薩,頂宮廷樂器製造師的空缺。

克里斯托弗裏拗不過爵士的權勢,也經不起高額津貼的誘惑,矜持的拒絕了一番就跟着托斯卡納回去了。1709年,在佛羅倫薩的專用工坊裏,克里斯托弗裏製造出了可以自由控制強弱的88鍵擊弦古鋼琴“gravicembalocol  piano  e  forte”(“能彈奏強弱音的羽管鍵琴。後來被簡稱爲“forte piano”),音域從AO到C8幾乎涵蓋了樂音體系的全部樂音。

“forte piano”就是今天普遍使用的現代鋼琴。

利瑪竇他十分遺憾的說中國人:“自得其樂,認爲世界上沒有其他音樂的存在。對於我們的樂器,儘管之前從沒見過,他們仍未表現出驚奇。”所以,鋼琴在中國的推廣有了第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從利瑪竇上貢的古鋼琴,到最初通過傳教士在洋教堂和西洋學堂的音樂課上慢慢滲透到中國民間的現代鋼琴,用了兩百年的努力,最終讓鋼琴可以作爲商品進入中國。

我那位近代史教授沒有接着說另一個事實。中英《南京條約》後的兩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國曼切斯特商人就運了一批現代鋼琴到中國廣州。19世紀至20世紀之交,中國上海、北京等地的教會學校,開始也有了面向民間的鋼琴教學活動。當然,鋼琴真正在中國大地站住腳、取得社會性的地位,是在20世紀初的“學堂樂歌”運動當中實現的。

1870年後,鋼琴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英國商人在上海開設的“老公茂”洋行在惠民路927號開設了中國第一家專業製造和銷售鋼琴等樂器的“謀得利”鋼琴商行,銷售英國整體裝配後海運來的“謀得利”鋼琴。

爲了賺個好價格,他們裝神龍鬼的對外宣稱鋼琴裏面都是鋼鐵做的,於是“鋼琴”這個稱呼,在中國就流傳開了 ,而中國琴棋詩畫的琴,成了“古琴”。


                             四、

商人必然唯利是圖。爲了降低成本,英國人想到與其整裝海運不如海運核心零部件,在上海開家廠組裝“謀得利”的方法。接下來果然很見效,一個月可以生產經營鋼琴100多臺。

花了整整二十八萬銀元建起來的謀得利廠房就在今天的上海鋼琴有限公司廠區內。當年廠房的標誌性落水斗上大寫的“M”和當年的大樓、小洋房、電梯、消防栓仍然屹立着。

怕技術外流給中國人,謀得利組裝廠的技術工人都是洋人,連看門都僱印度“阿三哥”。組裝與調音都關起門。可是不久,英國商人發覺用便宜、聽話的上海勞工,成本還可以大幅下降,於是開始招收中國木工。上海灘上的“寧波人”不僅裁縫出名,木工也是一流。結果,“謀得利”鋼琴的中國工人幾乎清一色都是“寧波口音”。他們成了中國第一代製造鋼琴從業者。

哪怕英國佬再“鬼”再“精”防中國人偷學,還是擋不住寧波人集思廣益,練就了一套偷學本領,掌握了鋼琴的核心技術和調音技術。看到鋼琴可觀的贏利盡數被英國人掠走,實在不落胃。一不做二不休,中國工人乾脆自己開廠造鋼琴,許多都是從謀得利鋼琴廠出來自立門戶的技師、技工。當時上海開琴行有十二家,其中十家琴行都是寧波人開的。

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上海有了幾十家生產鋼琴與風琴的小企業。儘管極大多數是裝配性質的作坊,但爲中國誕生了許多著名鋼琴品牌,其中就有上海琴行的“莫扎特”(MOZART)鋼琴。

從謀得利琴行出來的顧阿智、賀春生、高堡仁三人開始是合夥經營精藝琴行,生產KINNEAR(精藝)牌鋼琴的。以後,賀春生、高堡仁兩位有從精藝琴行出來開辦了上海琴行。

上海琴行第一任廠長是寧波人李佐亭。除此記錄外,再找不到李佐亭其他資料了。但是找到了另一個叫李佐庭的,其父是謀得利琴行員工。不知兩者是否同一人。如果是,那就有後續了。

李佐庭是寧波音樂奇人周大風的姑丈。寧波人周大風除了創作留世佳作《採茶舞曲》,製作鋼琴也是一把好手。

1887年日本開始生產Yamaha(雅馬哈)鋼琴,但質量極差,連木工、漆匠都過不了關。無奈之下,便以六十銀元的工資招納上海鋼琴技工東渡。技工青一色是寧波人。李佐庭後來加盟日本橫濱鋼琴廠,提供了主要技術和大部分資金,一度任命爲雅馬哈鋼琴廠的廠長。寧波人周興旺是東渡日本第一批受聘製作雅馬哈鋼琴的中國專家,算得上是雅馬哈鋼琴的鼻祖。

上海琴行投資人周尚傑,是周興旺的兒子。他出資兩萬銀元組裝了五十臺莫扎特牌鋼琴。

還有一位投資人陳桂肪,寧波人。當時任杭州胡慶餘堂總店副總經理,佔胡慶餘堂雪記藥號十一股半,計洋三萬四千五百元。民國三年10月24日上海胡慶餘堂國藥號在滬落地,陳桂舫兼任了總經理。


                五、

專業朋友給我同學提供了“莫扎特”老鋼琴基本的翻修思路,並表示只等手頭有暇,便把琴運到修理廠。至於價格,雖然不菲但肯定名目清晰經得起推敲。我急切等待,希望能續翻修“莫扎特”下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