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註《隨園詩話》(972)

【原書卷九·七】

寶應王孟亭太守,爲樓村先生之孫。丁卯,見訪江寧。攜胡牀坐門外,俟主人請見乃已,遂相得甚歡。聘修江寧志書,朝夕過從。嘗言樓村先生教人作詩,以“三山”爲師:一香山、一義山、一遺山也。有從子嵩高,字少林,少年倜儻,論詩不服乃伯,而服隨園。《大梁懷古》雲:“搖落偏驚旅客魂,秋風回首眺中原。三花樹色開神嶽,萬里河聲下孟門形勝鬱盤終古在,英雄慷慨幾人存?信陵策士俱黃土,獨有侯生解報恩。”太守諱箴輿。

寶應,江蘇省揚州市下轄縣,位於江蘇省中部,淮河下游,裏下河地區西部,揚州市北緣。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東陽縣,屬東海郡。其後多變。唐上元三年(762),此地爲安宜縣,境內獲八寶上獻朝廷,上元三年改爲寶應元年,安宜縣更名寶應縣。唐、五代十國、北宋,隸屬楚州。南宋寶慶三年(1227),升寶應縣爲寶應州,領寶應縣、鹽城縣、山陽縣、淮陰縣。宋末,升寶應州爲寶應軍。元至元十六年(1279),改寶應軍爲安宜府,寶應縣隸安宜府。至元二十年(1283),廢安宜府,改隸高郵府。明朝,隸高郵州。清朝乾隆年間,改屬揚州府。1949年後,先後屬蘇北揚州行政區、揚州專區、揚州地區,1983年,揚州市和揚州地區合併,改隸揚州市。

王孟亭,即王箴輿(1693—1758),字敬倚,號孟亭。清江蘇寶應人。王式丹孫。康熙五十一年(1712)進士,以纂修武英殿書議敘內閣中書,後改河南臨漳知縣,官至河南衛輝知府。雍正十三年(1735)罷歸。工詩,與袁枚交好。有《孟亭編年詩》。按:汲縣縣誌載:乾隆二年(1737年),知府王箴輿創立源泉書院。

樓村,即王式丹(1645—1718),字方若,號樓村。清朝寶應人。積學嗜古,有盛名。康熙四十二年(1703)狀元,授修撰。參與編修《明史》、《大清一統志》、《皇輿圖表》、《淵鑑類函》,分校二十一史諸書。因其耳聾,不爲康熙所喜。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罷官歸。後僑居揚州,與鄉士大夫論文爲樂,士多從之遊。式丹工詩,田雯、王士禛皆推許之,宋犖刻《江左十五子詩選》,以式丹爲首。著有《樓村集》25卷、《四書直音》1卷及《靈豆錄》。

丁卯,乾隆十二年,1747年。

胡牀,音hú chuáng,古時一種可以摺疊的輕便坐具。古時與馬紮功能類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類似物,兩邊腿可合起來。《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賊亂取牛馬,公乃得渡”裴松之注引《曹瞞傳》:“公將過河,前隊適渡,超等奄至,公猶坐胡牀不起。”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自新》:“淵在岸上,據胡牀指麾左右,皆得其宜。”

香山,即唐代詩人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

義山,即唐代詩人李商隱(約813—約858),字義山,號玉谿生。

遺山,即金元詩人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

王嵩高(1735—1800),字少林,號海山,晚號慕堂。清江蘇寶應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歷湖北利川、武昌、漢陽、應城等縣知縣,直隸河間、天津兩府同知,官至廣西平樂知府。在官盡心獄訟,痛懲豪猾。有《小樓詩集》。

乃伯,音nǎi bó,釋義:1、你的伯父;2、舊時稱人家的伯父。與“乃父”類似的稱呼。

大梁,音dà liáng,中國河南古地名,位於河南省開封市西北,原爲戰國時代戰國七雄之一魏國的都邑所在地。公元前364年夏,當時魏國的國君魏惠王將國都從安邑(今山西夏縣)東遷至大梁,因此魏惠王也被稱爲“梁惠王”,至魏襄王到魏王假的六代君主,以大梁作爲魏王國的都城長達136年,也是魏國有時被記載爲“梁國”的原因。魏王假三年(前225),秦王政派遣王賁率軍圍大梁城,引鴻溝水灌大梁城,前後長達三個月,大梁城壞,魏王假無措開城出降,魏國滅亡,大梁城不復存在,秦朝以其地置開封縣,漢朝爲陳留郡地。大梁有時也作爲開封地區的代稱,例如五代時期,有人便將當時的首都開封城稱爲“大梁”,北宋部分人也沿用這一習慣,將首都開封稱爲大梁,又將開封水系汴河與梁的古稱結合,將開封稱作“汴梁”,但都不是當時正式的地名。

三花樹,音sān huā shù,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第十 ·槃多一一四》記載的一種樹木。究竟爲何種樹木,未能確定。《槃多一一四》原文:裴淵《廣州記》曰:“槃多樹,不花而結實。實從皮中出。自根着子至杪,如橘大。食之。過熟,內許生蜜。一樹者,皆有數十。”《嵩山記》曰:“嵩寺中忽有思惟樹,即貝多也。有人坐貝多樹下思惟,因以名焉。漢道士從外國來,將子于山西腳下種,極高大。今有四樹,一年三花。”今人考據認爲:“槃多”樹,據所描述,應是桑科無花果屬的樹。而“貝多”樹,據顧微《廣州記》(筆者按:《廣州記》有裴淵撰和顧微撰兩種,均已亡佚,不過唐人史注、唐宋類書、地理志多有徵引)所描述,是枝上垂生氣根,應是無花果屬的菩提樹,又名“思惟樹”。屬椴樹科的,由於果實可作念珠,也叫“菩提樹”在植物學界稱“僞菩提樹”,和學名Ficus religiosa L的菩提樹同名異物,古來往往混而爲一。顯然,與《齊民要術》所載嵩山的“貝多”樹也不是同一。按照現代植物學家的考察,印度菩提樹越過嶺南酒無法成活,故在中原的寺廟中,多種植無患子樹以代替,並稱爲菩提樹。無患子樹的果核可製作佛珠,亦稱“菩提子”。又按:魏晉南北朝間通稱和尚爲“道人”或“道士”。

神嶽,指中嶽嵩山。唐·楊炯《少室山少姨廟碑》:“餘基隱嶙,仍知萬歲之亭;古木摧殘,尚辨三花之樹。”唐·李白《鳴皋歌奉餞叢翁清歸五崖山居》詩:“去時應過嵩少間,相思爲折三花樹。”楊詩題目中“少室山”乃嵩山西峯。少姨,相傳爲啓母塗山氏之妹。即“阿姨神”。李詩中“去時應過嵩少間”,也指明瞭三花樹之所在。

孟門,音mèng mén,地名,在今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西北23公里處的黃河之濱。北接磧口,南臨軍渡,東靠柳林,西隔黃河與陝西吳堡相望。因洪荒時期,大禹在此鑿開蛟龍壁,疏通黃河上第一個洪水出口,故有“天下黃河第一門”之稱,也因此得名“孟門”。呂梁“孟門—磧口”與臨汾“孟門山—壺口”這兩組地形頗爲相似,皆在晉陝峽谷,名字也取得相近,且兩處“孟門”都留下了大禹治水的傳說和遺蹟,值得研究。隋設孟門關,唐設定胡郡,兼領定胡縣(治所皆在今孟門鎮),曾更名孟門縣,後復改名定胡縣。元代撤縣,設孟門鎮。明清時期,在此先後設離石巡檢司、孟門巡檢司。現爲孟門鎮人民政府駐地。

形勝,音xíng shèng,形容地勢優越壯美、險要,並可以利用以勝人。《荀子·強國》:“其固塞險,形埶便,山林川穀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

鬱盤,音yù pán,意思是曲折阻滯。曲折幽深貌。南朝·梁·徐悱《古意酬到長史溉》:“此江稱豁險,茲山復鬱盤。”李善注:“《子虛賦》曰:‘其山則盤紆岪鬱。’”唐·李白《歷陽壯士勤思齊歌》:“江山猶鬱盤,龍虎祕光彩。”

信陵,指信陵君,即魏無忌(?—前243年),姬姓,魏氏,無忌,戰國時魏國人,是魏昭王的兒子,魏安釐王同父異母的弟弟。信陵是戰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魏安釐王時期官至魏國上將軍,和趙國平原趙勝、齊國孟嘗田文、楚國春申黃歇合稱爲“戰國四公子”。論排位信陵君爲四公子之首。信陵,地名,戰國時期屬魏地,今址河南省商丘市寧陵縣,現存有寧陵故城,戰國魏安釐王以弟無忌分封信地爲信陵君,即此。

策士,音cè shì,本指戰國時代遊說諸侯的縱橫之士,後泛指出計策、獻謀略的人。《史記·樗裏子甘茂列傳·論》:“雖非篤行之君子,然亦戰國之策士也。”唐·柳宗元《沛國漢原廟銘》序:“曲逆起爲策士,輔成帝圖。”曲逆,曲逆侯陳平,漢高祖謀臣。

侯生,即侯嬴(?—前257),戰國時期魏國人。家貧。七十歲時只是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夷門(大梁有十二城門,東門叫夷門)監者(管理城門開關之吏役)。信陵君慕名往訪,親自執轡御車,迎爲上客。前257年,秦急攻趙,圍趙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趙請救於魏。魏王命將軍晉鄙領兵十萬救趙,中途停兵不進。侯嬴獻計竊得兵符,奪權代將,救趙卻秦。因自感對魏君不忠,自剄而死。信陵郡魏無忌禮遇侯嬴,侯嬴成上賓且獻計助信陵君成功救趙,然後以死相報,此典作“侯嬴抱關”、“抱關”、“夷門抱關”、“侯嬴報恩”、“監門”、“夷門”。唐·駱賓王《上齊州張司馬啓》:“薛邑聞歌,揖馮驩於彈鋏;夷門命駕,顧侯嬴於抱關。”唐·王維《夷門歌》:“亥爲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門抱關者。”唐·李白《走筆贈獨孤駙馬》:“倘其公子重回顧,何必侯嬴長抱關。”明·陳子龍《詠古》之二:“監門與狗屠,感激懷好音。”清·吳偉業《懷古兼吊侯朝宗》:“河洛風塵萬里昏,百年心事向夷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