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衣課:修訂升級版》作者: 於曉丹

。。今日書朋推薦 || 編號:[1563]

。。ISBN: 9787521745016

。。內容介紹。。

在漫長的內衣發展史中,寫滿了女性的隱忍、承受、束縛、掙扎、解脫、叛逆。對於自己的存在方式,她們有了越來越明確的主張——

在200年前主動告別開襠,用內褲建立起身體與外界的屏障,不斷地走出家門;也逐漸不再以男性的好惡裝扮自己,今天可以靠文胸遮遮掩掩做性感尤物,明天則可以什麼都不穿;她們不再囿於社會期待,如今的女性穿束胸衣,只會出於積極主動的個人意志;而在睡衣和家居服的紛繁更迭裏,更是不難看出女性擺脫家務,劃分戶外與室內、工作與休閒的迫切願望。

與女性有關的衣物,常常是女性命運的反映。無論白天還是黑夜,無論場景如何變化,內衣一直與女性的命運存在息息相關。

尊重自己的存在,尊重自己對自在和舒服的需求,從爲悅己者容到爲悅己而容。


。。作者簡介。。

於曉丹

23年內衣設計生涯

22年紐約旅居生活

爲維多利亞的祕密(Victoria's Secret)、王薇薇公主(Vera Wang Princess)等品牌提供設計

“EMILY YU”、“姜好”創始人

1989年版《洛麗塔》譯者

梅峯導演、李現與春夏主演電影《戀曲1980》原著作者


。。短評。。

#

女性朋友們是否意識到人們對於內衣認識差異的存在呢?是否能夠從小小的內衣代表着如此深刻的內涵中審視自身呢?是否想對於內衣有着更多的瞭解呢?那麼就走進這一本《內衣課》,從一個資深內衣設計者輕鬆的文字中走入女性內衣的世界,走入女性私密的空間,走入女性對於自身探索的過程之中。

#

-_-這本書應該納入中學教材然後普及開來吧。早期的胸衣不僅包含各種“男凝”和“性壓迫”,還完全不考慮女性身體的舒適性。直到bra的出現,女性纔開始對自己的存在和需求有了明確的主張。她們去繁就簡,不再以男性的喜好來塑造和裝扮自己。這個從“悅人”到“悅己”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女孩的自我探索和尋找過程,而整個女性內衣的發展史也是一部女性的成長史和抗爭史。所以我覺得每個女孩除了關注內衣的裝飾性和功能性,不妨也花點時間去了解一下內衣的歷史性和文化性。也許你會更瞭解你的身體、你的慾望、以及你作爲一個女性存在的意義。

#

詳實,感覺看起來輕鬆,不是女性也可以作爲科普讀物,多了一些對於內衣褲的理解。

#

在我的記事本上,這樣寫着:2022年2月3日,54週歲,例假第一天,量中等。這是我人生中最後一次來月經。那次之後一直到現在,月經,這位伴隨我近40年的“老朋友”,走了。

作爲女人,我知道衰老已經來臨。即使無比遺憾,卻也無力挽回。八十歲的老媽安慰我說:“走了好,走了是不是感覺自己的身體比以前好一點了?”生了四個娃的老媽,身體虛虧,例假走後,的確是少了每月的消耗,氣血因此回旺,精力也變得比從前更好,身體也更加健壯。但停經的優劣因人而異,我的身體則沒有明顯的變化。

最近在讀於曉丹寫的《內衣課》,書中提到了“衛生帶”一詞,一下子又勾起了我對例假的回憶。我猜測作者於曉丹應該跟我年齡相仿。書中這麼寫:“神祕、陰鬱、很少見到陽光的衛生帶倒的確是我最早認識的純女性衣物。”這一下就讓我跟她產生了共鳴。

我是13週歲的時候來的例假,它就像大海的初潮,洶湧而來。老媽在告誡我不能喫涼的同時,送給了我一個嶄新的衛生帶(我媽管它叫月經帶)。那是老媽親手縫製的,三層花色的棉布用針線連綴在一起,有8cm多寬,50cm左右長,一根長帶子穿過兩個短邊系在腰上,有點像丁字褲。來例假的時候,就在這個帶子上墊上吸血的衛生紙。每月用完後,要洗乾淨,晾在男人看不到的角落,或者包在一塊乾淨的紗布裏掛在陽光下曬乾收起。月經帶一直伴隨我上到大學,直到衛生棉出現,它才被淘汰。

關於衛生帶的話題,我在文藝作品裏遇到過兩次:第一次是在陳沖導演的電影《天浴》裏看到過;第二次就是於曉丹的這本《內衣課》。伴隨我成長爲女人的衛生帶,到了我女兒的時代,就是天方夜譚了。她沒見過,也不理解。

衛生帶是我少女時代跟閨蜜之間常常討論的祕密話語。除此之外,我們還私下交流文胸的話題。

高中時代,我是學校的短跑運動員。每次參加訓練,都會覺得乳房顛得不舒服。那時候,我的文胸是用白色的確良布做成的,薄薄的兩層,固定不住開始發育的乳房。上世紀80年代初,小鎮上能夠見到的就是那種縫紉機流水線上下來的文胸,很難見到那麼多有設計感的花樣。更沒有現在女孩子們能夠買到的類似內外或者Lululemon等專業的品牌文胸。

我的這個煩惱,竟然是於曉丹在《內衣課》裏講述的運動文胸發明的原動力。

“1977年夏天,時年29歲、自幼患有癲癇症的麗薩每週要跑近50公里,她有一個很私密的煩惱:跑步時乳房會不舒服,甚至是痛苦的顛動感。”於是,她想到了給自己做一件可以運動的文胸。而她設計運動文胸的靈感竟然來自男性做碰撞運動時保護生殖器的護身帶。這個護身帶用一個袋子兜住了男性生殖器,以避免橄欖球、冰球、輪滑等碰撞運動時對它造成傷害。受這個啓發,麗薩、寶莉和欣達三人設計做了兩個罩杯來保護一對雙乳,兩條帶子在背後交叉,做成了最初的“護體文胸”,後來正式命名爲“慢跑文胸”。2020年,這三人因發明這個文胸入選華盛頓“美國發明家名人堂”。“慢跑文胸使全世界女性運動員的數量明顯增加,並直接促成了女性可以參與幾乎所有運動項目的結果。”

從於曉丹的《內衣課》裏不僅能看到運動文胸的誕生,你還可以看到200年裏文胸的歷史演變。我們無法想象,沒有肩帶,全部使用硬金屬製作的束胸衣,但它就是文胸最初的模樣。我們也不能體會用布做成的胸衣裏放置上木片和鐵片是怎樣的感覺,但也真的是文胸設計進步的模樣;我們更不能理解鋼鐵時代,鋼質龍骨放入胸衣是怎樣地僵硬,但它竟然是那個時代的時尚。文胸的不斷改進,就是乳房從置身僵硬狀態到逐步柔軟的過程;就是一部女人釋放自己身體,並因此獲得自由感的覺醒歷史;就像女性一樣“越是柔軟輕薄的東西,越有着強韌的力量。”

提到文胸,自然會想到乳房,提到乳房,不可避免地要想到乳腺癌。《內衣課》裏提到:“中國乳腺癌患者的發病年齡越來越提前,比歐美國家平均小10歲。這意味着,約八成患者在30~50歲的盛年切除了單側或雙側乳房。”

看到這裏,我不由得想起大姑。上高三那年,疼我的大姑因乳腺癌離開了我們。那一年大姑43歲,跟我老媽同歲。說起大姑,老媽總是覺得不能理解: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乳腺癌切除手術已經較爲普及,我的大姑爲什麼不願意做手術?至今,我們所有的人都不能理解大姑,她爲什麼放棄了治療?也許大姑覺得,對於一個女人來說,沒有乳房就是失去了女人的自信和尊嚴吧?大姑寧願放棄生命都不願意放棄自己的乳房。

大姑走的時候,我哭得一塌糊塗。不僅因爲她作爲女人苦難可憐的一生,更是爲她放棄生的那種決絕。如果那個時候,能買到《內衣課》裏於曉丹爲乳腺癌患者設計的術後文胸,也許我們能去說服大姑留下來跟我們共生,也許我的大姑能夠憑藉這樣的術後文胸重拾女人的自信和尊嚴。

書看到這裏,我就對《內衣課》的作者於曉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便去搜索她,果然發現她跟我一樣,同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所不同的是,作爲女人,她的人生真的太精彩了。

從北京長大,讀的是北京外國語學院,畢業後進中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在社科院研究生院讀完了研究生,期間翻譯了納博科夫的《洛麗塔》《菲雅爾塔的春天》以及雷蒙德卡佛的《你在聖弗蘭西斯科做什麼》,30歲就已經非常有成就了。然而,她毅然放下國內翻譯的身份,轉身成爲紐約時裝學院的學生,做起了內衣設計師。經過多年在美國內衣設計行業的輾轉打拼,2015年,她創立了自己的內衣品牌EmilyYu,而這本《內衣課》就是她的內衣設計功底圖文並茂的展現。2009年開始,她設計內衣同時寫小說,完成脫稿就有了長篇小說《1980年的情人》,該書出版後便入選“中國小說學會2009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後來這部小說還被拍成了電影《戀曲1980》送東京電影節。從翻譯家、設計師到作家,無論哪個角色,她都做到極致。這中間,除了天賦異稟,還有就是作爲女性的她不斷奮進的結果。

再看看自己的這一輩子,時間都到哪裏去了?人家的日積月累,是多處的衝鋒陷陣,我的日月年華變成了理不清的一地雞零狗碎。黯然神傷中,我竟然把於曉丹的《內衣課》讀成了她的傳記。禁不住感嘆:生爲女性,當做於曉丹。

迴歸《內衣課》,她爲乳腺癌患者術後設計的文胸,讓我在生出佩服的同時產生了敬意。近些年,她回到國內,把內衣設計的眼光投入到乳腺癌術後患者的身上,對這些特殊羣體給與了更多的關愛,當然也是她投入到女性身上最溫柔的關懷。

此外,《內衣課》還是對女性最細心的指導:從文胸到內褲,從塑身衣到睡衣和家居服,怎麼量體,怎麼挑選,給出了最具體的建議和意見。同時讓我們看到了女性內衣的演變和發展歷史。整本書圖文並茂,看起來輕鬆有趣。讓女人們同時收穫內衣演變歷史故事的趣味性和內衣購置的實用性。

#

小學的時候,有一位女同學早早發育。她變得玲瓏的線條和透過T恤隱約的文胸輪廓,讓還像假小子一樣的女生們好奇又陌生。那時候我們還不明白成爲女人意味着什麼;更沒有想過這一件薄薄的貼身衣物會陪伴我們生命中的大部分時光。如作者於曉丹所說,“內衣是女性生命過程中最冷靜的見證者、最溫情的守護者,也是不乏殘酷的提醒者”。

《內衣課》這本書,圖文並茂,閱讀起來輕鬆愉快。作爲專業設計師,作者對內衣的種類、造型和材質如數家珍。她穿針引線,用溫和但有見解的文字把各類內衣的科普、發展歷程和選購建議編織在一起。其中最珍貴的是內衣這塊棱鏡折射出的社會觀念和女性地位的變遷:設計更加舒適貼膚,形式的選擇更加豐富,適用於更多場合。

內衣的發展史是我們的來路。它的每一次革新都來源於女性意識和地位的上升,都伴隨着女性走向更加廣闊的社交空間。它也是一部由女人、爲女人發明的歷史。今天女性習以爲常的權利,都是前人爭取的成果。

19世紀中期,美國女權主義者Amelia Bloomer曾大力推廣過一款褲腿寬鬆、褲腳收口的褲裝:這種褲子在家、出門穿着都行動方便,她藉此提倡將女性從不便行動的長裙和勒束身體的胸衣中解放出來。可惜那個時代還不具備接受這些觀念的文化土壤,在選擇這款褲裝的女性遭到了劇烈的騷擾和羞辱後,Bloomer宣佈不會再穿這款褲裝。而這款褲裝正是今天我們常穿的燈籠褲、一些居家褲和運動褲的前身。

1910年,名媛Mary Phelps Jacobs在舞會前靈機一動,捨棄了束縛性強的鯨骨胸衣,用兩塊手帕和絲帶創造了文胸的雛形。她在晚年說道, “我不敢說文胸能像汽船那樣名留青史(她的父親正是汽船的發明者),不過,我的確發明了它”——這句話多麼自謙,要知道文胸的發明直接影響了世界上一半的人口。順帶一提,鯨骨胸衣成爲歷史後,人類對鯨魚的捕殺需求相應減少——內衣的革命不是僅僅造福了女人。

70年代,跑步愛好者Lisa Lindahl苦惱於運動時胸部晃動帶來的不便和不適,於一次偶然機會發明瞭運動內衣。多年後她(就像前人一樣!)謙虛地表示: “我不認爲我有資格認領這份功勞…它只是在對的時間(出現的)對的概念。”  運動內衣和legging一樣,實實在在地讓更多女性參與運動、追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成爲可能,讓女性得以出現並活躍在以往僅僅屬於男性的運動空間。

這幾年爆火的無痕內衣則進一步解放了女人的身體。它對消費者來說舒適自如,對商家而言運營模式也更高效(減輕內衣型號過多帶來的庫存壓力)。也許無痕內衣也只是一個過渡階段的產物;也許未來的某天,它也會像鯨骨胸衣那樣成爲一種“過時”的符號,成爲被懷念和討論的對象。

學者Judith Bulter談到“女人味”是一種展演(performative):女人通過穿着突出女人味的裝扮來成爲女人。當我們思考穿着怎樣的內衣,我們也是在反思作爲女性的自己是誰,在主動選擇認同自己的某一重身份。而在選擇美麗內衣究竟是爲了迎合“男凝”還是取悅自己的問題上,真誠清澈的思考比單一的立場更重要。

如果能早些遇見這本書,也許女孩們會少走一些彎路,能更平靜應對身體的變化(發育也好、衰老也好),能在談論內衣、自己的身體和感受時少一些羞恥,多一份坦然。而這,也是女權運動的部分意義所在。

#

也許有人會問,女性剛剛走出家門,怎麼又要退居家中?不!再次回到家中並非簡單的退步,相反,它是現代社會文明前進一大步的結果。伍爾夫曾在 1929 年提出,女性要想寫作,首先要有 500 英鎊的年收入,其次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帶鎖房間”。“家居服”與“一間自己的房間”一脈相承,體現了女性希望擺脫永無止境的家務、在家中擁有自由空閒時間的願望

#

無論是男性、女性還是兒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在互道晚安、上牀睡覺前換上分身睡衣,就像 19 世紀的女子在丈夫進臥室前穿好白麻睡裙一樣,已經成爲一種夜晚的儀式。不同的是,現代女性不再需要用睡衣遮掩自己的身體,她們可以和男性穿同樣的款式,一起在起居室裏看電視、喝酒、做簡單的家務,或者一起靠在牀頭看書。借用香奈爾的話,時尚轉瞬即逝,風格化的分身睡衣卻會永存,既存在於臥室,也存在於街頭。

#

白色、棉布、蕾絲,很多人這才發現,傳統女式睡衣竟是如此動人心神。雖然材質從白麻變成了白棉,但它仍像當年一樣,守護着女人最幸福也最脆弱的人生時刻。穿久的棉會比麻更柔順、更熨帖,親切得就像老祖母溫暖的呼吸。我一直羨慕那些享受過祖母寵愛的女子,她們身上天然帶有一種老派的綿柔和淳樸,以及從祖母身上浸染的開朗和豁達。總之,穿着這種睡衣的女人,即使處於人生脆弱的時刻,也會像老祖母那樣堅毅和寬厚。

#

我們每天奔波在外,工作上學,西裝和高跟鞋時刻提醒着我們做好準備,讓身體和心靈進入戰鬥狀態。辛苦一天回到家,夜深時,舒服地沐浴後走入臥室,換上有着熟悉氣味和手感的睡衣,無須多言,我們就得到了足夠的暗示:閉上眼睛,徹底放鬆休息的時間到了。

#

女性內褲最早是作爲保護身體的屏障而出現的,是敏感、內斂、羞澀、自珍、衛生的代名詞,但它過去 100 多年間的發展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卻像是“打破屏障”的歷史。女性從被動保護自己的身體,到將之當作平權象徵,內褲款式的變化象徵着平權理念一次又一次的進步。

。。關注朋朋 遇見好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