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的生活:普通德国人经历的20世纪》作者: [美]康拉德·H.雅劳施

。。今日书朋推荐 || 编号:[1560]

。。原作名: Broken Lives: How Ordinary Germans Experienced the 20th Century

。。ISBN: 9787559845238

。。内容简介。。

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魏玛一代”德国人,经历了20世纪几乎所有重要事件:第三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屠杀、战后重建、冷战分裂,以及柏林墙倒塌后的统一与复苏。私人生活与历史进程罕见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当他们回顾一生的经历时,曾经的热情因看清独裁政权的真相而幻灭,有人忏悔,有人以无知和被蒙蔽作为开脱的借口,也有人声称德国人同样是受害者以博取同情。

基于七十多部自传和回忆录的一手叙述,《破碎的生活》描述了普通人视角下的20世纪德国。其中既有参与前线战争的士兵,也有在后方挨过萧条岁月的女性;有种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纳粹暴行的受害者。透过对德国民族身份的重新审视,本书试图回答:为何如此多人支持了希特勒的战争与纳粹的残暴,他们最终又如何与种族主义和独裁政权切割并重新拥抱人权,从军事侵略者变为欧洲的民主支柱。


。。作者简介。。

康拉德·H. 雅劳施(Konrad H. Jarausch),美籍德裔历史学家,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吕尔西欧洲文明教授。曾任美国德国研究协会主席,《当代历史研究》主编。早年专注于希特勒掌权过程的研究,后期转向东德研究、两德统一,以及德国的文化民主化。已出版专著或编著五十余本,其中《走出灰烬》获2016年欧洲学院布罗尼斯瓦夫·盖雷梅克奖、美国出版协会欧洲与世界历史专业与学术杰出出版奖提名。

王晨,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译有《古典传统》《罗马元老院与人民》《拷问法国大革命》等。


。。短评。。

#

黑尔默遇到了一名悲伤的妇女,后者可怜巴巴地问她的儿子有没有幸存下来:“你看到保罗了吗?”黑尔默劝她要有耐心,他想知道:“有多少保罗永远不会回来了?”看到满载碎石瓦砾的卡车,他不禁想:“有可能处理掉所有废墟吗?”以及“需要多长时间,新的生命才会从废墟中长出来?”

#

普通人对战争的态度才是比较有说服力的。“不得不面对令人压抑的记忆,使许多战后的德国人比他们的邻居做了更多的自我批评,而不是闪烁其词的自我辩护。魏玛的孩子们用‘永远不再’允许独裁,战争或者大屠杀这三重禁令做为回忆录的结尾。”正视破碎的生活是需要勇气的~

#

大多数反思德国法西斯的著作,都是从希特勒和其领导纳粹党来出发,远点的会追溯到德国政体及一战遗留,对犹太人在宗教、世俗上遭受多民族、大范围排斥的现象则关注不够。而大部分德国人也丝毫没意识到,正是千万普通人的敌意,质变成世纪大屠杀。

#

“记忆将我们联系在一起,记忆将我们分开”

#

“通过对骑马、飞行和划船等活动的垄断,希特勒青年团甚至吸引了本来反对他们的年轻人。”

引自 第三章 纳粹的青少年

#

许多战后的决定有意无意地避免重复过去灾难的可能。冷战期间,想要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正常状态,个人和集体需要专注当下,付出巨大的努力。西德所追求的物质财富和东德追求的社会平等在几十年间吸引了大量关注。许多人成功地忘记了自己的噩梦,他们重建了个人关系,沉浸在职业成功中,通过买车、建房和国外旅行收获着繁荣的战利品。但对一些人来说,随着他们的退休,战败逃亡、驱逐和战后饥荒的可怕记忆卷土重来,迫使他们接受迟来的清算。正是这个痛苦的过程最终把许多德国人变成和平的民主派。

引自 导言 德国人经历的叙事

#

“要竭尽所能地避免另一场战争,不仅是核冲突,而是战争,就是这样。”在他们生命将要走向尽头时,魏玛的孩子们用“永远不再”允许独裁、战争或大屠杀这三重禁令作为回忆录的结尾。为了正视自己破碎的生活,他们大多拥护人权、和平主义、社会团结和生态保护。根据英国历史学家蒂莫西·加顿·艾什(Timothy Garton Ash)的说法,“这是历史的讽刺…今天,德国成了稳定的孤岛和自由主义的最后希望”。即使不是所有人都看到了曙光,但许多德国人的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他们的帝国祖先几乎认不出他们。

引自 结语 断裂生活的记忆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