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勇氣》:孩子能自立地生活是教育的目的地

《幸福的勇氣》是岸見一郎繼《被討厭的勇氣》之後的姊妹作。這本書打破了我的一些舊的思維定勢,有三點感悟想和你分享。

01 教育的目標是自立

聽到自立這個詞,有人往往只從經濟角度去考慮。但是,即使十歲的孩子也能夠自立,也有人即使到了五六十歲依然無法自立。

熱搜上看到,上海街頭出現這樣的一幕:

一位上了年紀的老阿姨在街上走着,後面一男子突然衝過來將她抱起,在空中狂甩。

老阿姨試圖掙扎,男子則加大了力度,強行將她往地上按。

瘦弱的老阿姨被甩得站都站不穩,一個踉蹌就摔倒在了地上。

她疲憊又無奈地坐在臺階上,男子卻愈發來勁:

脫掉自己的上衣,用力地朝着老阿姨的頭部抽打,甚至將衣服甩在了她臉上。

後來,周圍來了一些保安,大家試圖制止男子的瘋狂舉動。

可誰知,這名男子非但沒有收斂,反而更加猖狂,還拿了別人的掃帚,要過來毆打老阿姨。

究竟是有什麼不共戴天之仇,才能讓他對一個瘦弱無力的老人下重手?

後來經過調查才得知,這位老阿姨,正是男子的母親。

當天,男子向母親索要2萬塊錢還銀行貸款,但母親說自己沒錢。

男子便讓她去向親戚借,母親不同意,他就直接動了手,對自己的母親又是拖拽又是毆打。

這一幕看得人又心酸又毛骨悚然。

有太多的中國式巨嬰,把啃老當作理所當然,心安理得地拒絕長大。

他們雖然生理年齡已經是成人,但心理年齡仍似嬰兒般。

總是一味向父母、社會索取,永遠以自我爲中心,絲毫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

一旦要求得不到滿足,他們就會像沒斷奶的嬰兒一樣撒潑、哭鬧。

成年人處在未成年狀態不在於缺乏理智,而在於沒有正確的教育,缺乏運用自己理智的決心和勇氣。

也就是說,成年人處於未成年狀態是自己的責任。

導致的原因很多,比如父母及教育者往往對孩子們過於干涉、過於保護等。

最終培養出的人即使年齡上成爲大人,內心依然是個孩子,無法自立,更無法承擔責任。

我們常說"授人予魚,不如授人以漁",意思是:給別人魚,不如教他捕魚的方法。

其喻義爲:與其直接給人某種東西,不如教人學會如何獲得它的方法,使他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這種東西,從而達到自食其力。

我記得父親曾經對我說過,我送你讀大學,大學畢業你必須自立,求人的事情爸爸是不會去做的。在過去的許多年裏,沒少讓父母操心,真的很抱歉,還好現在都慢慢好了起來。

從某種意義來說,自立是我們身上最珍貴的能力。

02 自立纔有更好的生存能力

看過一個小故事:

老鷹媽媽築巢時,在巢的最下面鋪滿了荊棘,然後在荊棘上面鋪上軟軟的草。

等到小鷹一點點長大,老鷹媽媽就一點點地把軟草拿開。

小鷹爲了不被荊棘所扎,只能一步步往巢的邊緣退。

直到有一天,巢裏已經沒有可以站立的地方,小鷹退無可退,於是學會了飛翔。

老鷹就該屬於藍天,孩子就該屬於他自己,始終他都要走上社會,去解決自己人生的困難,成爲自己的保護傘。

楊絳先生的父親,楊蔭杭說:“我的子女沒有遺產,我只教育他們能夠自立。“

自立是一個人走向更好自己的開始。

2017年,憑744高分被清華錄取,父親重疾、母親癱瘓,  “寒門貴子”龐衆望的故事感動了全中國。

他13歲開始承擔了整個家庭的重擔,照顧有精神病的父親,癱瘓在牀的母親。

撿廢品換零花錢,撿別人不要的菜葉,好的留給媽媽和爸爸,自己喫剩下的。

在一次採訪中,記者對他說:對你來說,很多東西是無法選擇的。

龐衆望絲毫沒有猶豫地回答:但是我可以選擇我自己的未來。

那麼,我們作爲父母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自立呢?

首先,尊重孩子的選擇,相信孩子的能力。

其次,允許孩子犯錯。

是個人都會犯錯,更何況是個孩子。

作爲父母,我們能給孩子的只有愛和尊重,而不是我們的思想。

03 愛和尊重是教育的唯一入口

著名心理學家許添盛曾這樣詮釋了父母子女間的問題根源:

一切“問題”都根源於,父母用控制代替尊重,用命令代替啓發,用懷疑代替信任,讓孩子的生命找不到出路,找不到愛。

前段時間胡鑫宇事件鬧得沸沸揚揚,這個悲劇後面,是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思考。

青少年的自尊心很脆弱,當他們感覺自己的身體與同齡人相比沒有達到某些標準時,他們的自尊心可能會受到打擊。

這種情況下,他們可能會感到自卑、不自信,甚至產生抑鬱情緒。對於這類型的學生,需要家長和老師給予更多的愛、關注和尊重。

熱播劇《小歡喜》,“英子跳海”的劇情直擊人心、使人淚目。

英子一直是乖巧懂事的別人家孩子,媽媽希望她考清華北大,她的夢想是南大的天文系。

一邊是媽媽的希望,一邊是自己心心念唸的南大,苦苦掙扎失眠34天后,她選擇了離家出走。

在陶虹飾演的媽媽聲嘶力竭地問她爲什麼非要去南大時,英子終於奔潰喊出:“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一個用盡力去愛,一個拼了命想逃。

宋倩愛英子,爲了她辭職、爲了監督她學習安裝了玻璃窗、爲了不吵到她弄了隔音板、爲了她高考親自研究試題。

打着“爲她好”的口號,不允許英子去天文館做講解員,也反對她上南大天文系。

她掏心掏肺地付出,就是想爲英子好,可是卻從未想過,她心裏到底想要什麼。

英國倫敦大學做過一項研究,兒童時期被父母過多限制行爲、干涉隱私的人,會造成終生的傷害,長大後獨立性差,依賴性強,無論在哪個階段,幸福指數都更低。

心理學家李雪也說:

“父母控制慾的手伸向哪裏,孩子一生都將在哪裏體會到痛苦。”

的確,當愛成了控制,愛便是傷害。

優秀的教育,從尊重開始。

尊重不僅僅是教育的第一步,也是一切人際關係的第一步。

寫到最後:

教育是一場奇妙的旅行,孩子能夠自立地生活是這場旅行的目的地。

願我們都擁有幸福的勇氣,願所有的孩子都能活出自己的人生,願這場旅行美滿而成功。

我是朱雯萱,與你一起,幸福同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