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候就倆事:一長本事二長見識

1.

我是農村出身嘛,經常回到家裏就會被七大姑八大姨囑咐:你爸媽把你供出來不容易啊,千萬別忘了是誰讓你走到今天。

我爸年齡大了,也常拿這事打趣:賬我可都記下了嗷,光是這學費生活費,前前後後加一塊,就得二十來萬。轉而神祕兮兮地問我,這要是當初讓你選:你想直接要二十萬,這筆錢,還是選擇上學?

這個穿越問題是有漏洞的,時光倒流的話,我腦子肯定還是保持在當初的認知水平,那個六歲在山上刨坑的娃娃,肯定會口不擇言道:我想放牛。

等到他十六歲左右,估計會稍稍領教到貨幣的力量:我想要錢。

但如果放在今天,真想套用《灌籃高手》裏的一句臺詞:

教練,我真的想上學。

有些讀者可能覺得,這純屬是站着說話不腰疼啊,畢竟那可是二十萬。

嗯,我過過苦日子的,深知二十萬不是個小數,但起碼你讓我保留現在的腦子回去選的話,打死我,我也選上學。

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講,尤其是一個物質上拮据的年輕人,你知道最可怕的是什麼嗎?

最可怕的不是他窮;反而是:讓他在還不配掌握那麼多財富的情況下,你給了他那麼多財富。

前者的後半程尚有無數迴旋的空間,後者的人生路,只會不斷遞減。

前兩天一讀者朋友跟我說:雖然自己剛剛大學畢業,但志向不小,今年來個小目標,爭取12月之前,月薪漲到八千。

蠻好的。

表達衷心祝福之餘,發送了一個誠懇且善意的提醒:不妨把目標稍稍調整爲,在12月到來之前,讓自己的本事,值月薪八千。

2.

購買力上的相對匱乏會給人帶來一種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這是壞事也是好事,用俗套的話講,叫雙刃劍。

但很遺憾,現在的許多人都是把這柄劍往自己身上捅,並沒有發揮出其好的一面。

窮像恐懼一樣,本身倒不可怕,可怕的是對這個現象所產生的巨大的心理反應,進而干擾到你的行爲與決斷。

舉個例子來說吧:倆孩子,家境一貧一富,哪怕貧苦出身的娃,天資上不知比富家的娃高到哪裏去,他如果處理不好心裏這塊疙瘩,畢業後也能讓後者甩老遠。

很簡單:大學四年,窮家的娃如果特別看重錢這個事,做起選擇來就難免短視,一有活動時就想,俺爹孃供俺上學不容易,參加課外活動純屬浪費時間,莫不如出去發一小時傳單,還能撈三十塊錢。

一操起課外書就想:俺爹孃供俺上學不容易,眼前的這本書跟專業好像沒特大關聯,莫不如出去送一趟盒飯,還能賺個飯錢。

實習時選擇單位,剛要把簡歷往心儀的平臺送,就想起:俺爹孃供俺上學不容易,這個地方給的起薪低,哎,那個地方雖然不怎麼樣,但工資高一點,算了,委曲求全。

大學畢業時明明想深造一下,亦或是去大城市歷練見世面,又想起:俺爹孃供俺上學不容易,算了,回老家考個公務員,穩定又安全。

整個階段裏,那富家的娃兒,因爲不必把錢的事兒記掛於心,大學期間該讀書讀書該實踐實踐,實習寧可不要薪水也往心儀的單位鑽,找工作更注重興趣與長遠發展,剛要入職,爹一個電話打過來:給你報了個團,出去旅旅遊,開闊下眼界再走進成人世界。

效果高下立判。

莫要以爲富家淨是一些不思進取的紈絝子弟,那多半來自劇本的渲染。所以寒門出身的孩子,本身先天上就不具備那個條件,落後人家一塊,如果還把錢這事看得過重,那就相當於把一比零改寫成了二比零,跑鞋不好也就罷了,又少了路上的遠見。

這便是心理安全感缺失,這柄雙刃劍,所展現出負的一面。

3.

當然,如果把心理安全感缺失,運用在刀刃上,我們也能看到它好的一邊。

我的一位陳年老友,跟我一樣家境貧寒,最近開始嘗試寫寫文,算是弄了個自媒體吧,寫得挺好,這人本身就挺認幹。

但有一樣我覺得挺有意思,我發現他幾乎從來不接廣告。

我就問他:廣告資源這麼多,怎麼不接一接呢,你粉絲量也不小,動輒就能撈兩千。

他腦袋搖的像撥浪鼓:

“不踏實,總感覺那樣不踏實。我就覺得我現在這水平,不值那麼些錢。也有廣告主找我,要求也不高,寫個軟文就打款,按理說挺好,但我這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寫軟文,拿什麼時間去打磨我正經寫文的功夫呢?功夫不到家,賺了錢也是快錢,短錢,我是比較看重錢,但我想賺更長的錢。”

說皇天不負有心人可能有點重了,但還是應了驗。前段時間,受上下兩股力的影響,各種自媒體小號閱讀量滑坡,依託環境與風口生存的大號更是一死一大片。

我那位朋友基本保持着“微微一笑絕對不抽”的狀態,讀者依然堅挺,文字質量也日進一關。

很簡單:人家一不跟你玩標題黨,二不蹭熱點,三不過分醉心於運營,就是老老實實地磨練本事,向前挪一點,再挪一點,從不後退,哪怕走得很慢。

4.

前段日子好像有個類似於外國搏擊者擊敗中國武林神話的事兒吧,沸沸揚揚鬧騰好幾天。

有一回我上網看到這條新聞,底下一位網友的分析既實在又好玩:

“當然,這位號稱武林神話的神棍並不代表我博大精深中華武術的水準,當然,我中華武術向來注重強身健體,修身養性,並不擅長實戰。

但坦誠講,這種比賽從一開始就能判斷出輸贏。有些大師平時養尊處優慣了,更可怕的是,徒弟們在訓練時還玩命配合他,動不動就應聲倒地,矇蔽了師傅的眼,誤以爲自己真牛的不行了,然後,接受挑戰,最終,捱揍。”

你看,這就是在沒本事的時候,愣是得到了你一些本不該贏的的外物,所給人帶來的潛在風險。

所以每當有人拿作家這名號往我腦袋上扣,我就有點肝顫。

我寫這篇文字並非是想論證什麼“貧窮不可怕,寒門也能出貴子”,一些關於階層跨越的話題早就臭大街了,支撐其觀點的知識溝與數字鴻溝理論更是老掉牙。

我只是想給每個處在“相對”貧困的年輕人們,灌一碗雞湯:把你們的不安全感,發揮在對自身本事的危機判斷上,而不是表面的多少錢。

哪怕是焦慮,迷茫,最好也焦慮在“我尚沒磨練出一個具備不可替代性的技能”,迷茫在“我尚沒有建立起一個穩固的能力體系,我尚沒有完全拓展開自身視野的侷限。”

二十啷噹歲,大好的流年,就是供你去長本事長見識的,因爲在這個黃金階段,你爲其付出的所有代價,日後都可加倍償還。

怕只怕,有一天,一張二十萬的支票送給你,一隻無形的手伸卻進你的後腦,抽走了只有你自己知道到底有用沒用的,那麼多年;

以及接下來,本應玩命渴求,野蠻生長的,精進時間,動力之源。



作者:韓大爺的雜貨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