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教育最簡單》閱讀分享1

今天開始閱讀《最美的教育最簡單》這本書。主要有以下收穫:

1.作爲父母,我們能帶給孩子的到底是什麼?

有一個民間故事《手端銀碗討飯吃》。有三位父親經常到廟裏爲兒子祈福,天長日久,感動了菩薩。有一天,他們同時被菩薩請去,允許他們從衆多的寶物中每人挑一樣回去送給兒子。第一位父親挑了一隻鑲嵌着寶石的銀碗,第二位父親挑了一輛包滿黃金的馬車,第三位父親挑了一副鐵鑄的弓箭。

得了銀碗的兒子每天熱衷於吃喝,得了金馬車的兒子喜歡在街市上招搖,得了弓箭的兒子整天在山野間狩獵。

多年後,三位父親去世,愛吃喝的兒子坐吃山空,把碗上的寶石摳下來變賣,最後不得不手端銀碗討飯。愛招搖的兒子失去招搖的資本,每天從金馬車上剝下一小片金子,換點糧食,辛苦度日。會打獵的兒子練就了一身狩獵的好功夫,經常扛着獵物回來,一家人有酒有肉有穿有吃,一輩子不發愁。

這個樸素的民間故事寓意是深刻的:作爲父母,如果我們留給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財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給孩子留下一些生產性的可持續性的財富,纔是真正對他們一生負責。

時代發展到今天,什麼是我們能送給孩子,可保障他們一生幸福健康的最可靠的寶物呢?從教育的角度來講,這幾樣東西最重要。

第一件寶物是閱讀。閱讀不但可以塑造一個孩子的智力,還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質。因爲書裏經常充滿真善美的情懷,會對孩子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第二件寶物是自由。給孩子自由,不是對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須給孩子三權:選擇權,嘗試權,犯錯誤錯誤權。一個人首先是一個自由的人,才能成爲一個自覺的人。

第三件寶物是良好的表率。給孩子做出表率,不僅是你在人外人面前是什麼樣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處時是什麼面貌。和孩子如何相處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你能教給孩子的,全寫在這裏面了。

2.家長的差別

在每個人的生命中成長中,沒有比家長更重要的老師。

有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匪夷所思之處,或者說是和其他事情最大的區別就是目的和結果的背離,很多家長願望和努力不但沒有轉化成生產力,反而變成了破壞力。

這是因爲教育理念決定了教育手段,手段決定了結果,所以有正確的教育理念非常重要。作爲家長必須要學習,不斷完善自己。

一個人沒有辦法選擇自己有什麼樣的父母,但可以選擇自己成爲什麼樣的父母。作爲家長,我們又是平等的,無論我們是在城市還是鄉村,是貧窮還是富有,是高官還是平民,其實我們都可以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最好的教育送給孩子,把最好的財富送給孩子,這也是生命給予我們彼此最美的饋贈。

3.減少對孩子的限制

孩子在很多方面都是無限的,他們的想象力無限、好奇心無限、對物質事物的探索慾望無限。而我們成人常常受制於經驗和常識的束縛,不要用自己的有限來指導和理解一個有無限可能的孩子。

我們不要給孩子太多的限制。不限制就是培養。不限制,意味着要讓孩子試錯,讓他們大膽嘗試;不限制,意味着我們要轉變態度,提高自己的認識;不限制,意味着不要簡單去否定孩子;不限制,應該以我們的榜樣和信任來實現。

一個缺少嘗試不犯錯誤的童年是恐怖的,它並非意味着這個孩子未來活得更正確更好。也許恰恰相反,由於沒有童年探索的鋪墊,他的認知基礎反而很薄,在未來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費更多的力氣去辨識世界,適應生活;很有可能一生都生活在刻板無趣,謹小慎微中,甚至是自暴自棄的墮落中。

4.孩子與競爭

非常贊同作者說的,競爭要守住兩個度:一個是心理程度,一個是年齡向度。

適度的競爭是好的,但不要失度。並非任何年齡的人都適合競爭,特別是兒童。

童年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年齡,有自己獨特的任務。童年的任務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內積累。

一個人內在的力量強大,才能很好的把握自己,未來纔有可能處理好自己和世界的關係,在人生事物中獲得主動權,這纔是培養競爭力的正常順序和邏輯。

在兒童階段,我們可以給孩子良好的啓蒙教育,呵護好兒童的好奇心,發展孩子的自由意志,讓孩子有幸福感,這纔是發掘兒童內在潛力,成全他們未來競爭力最簡單最重要的手段。

這讓我們想到,我們平時學校教育,經常有意或無意地採用競爭的這種方法,來提高孩子的積極性。

比如每天的小紅花獎勵、星星獎勵等評比,要儘量取消。多探索,尋找,促進孩子積極性的其他方法。

5.習慣的對立面是另一種習慣

《門板治羅鍋》的故事說的是一位江湖醫生,稱自己專治羅鍋,100%能把羅鍋弄直了,不直不要錢。有家人的兒子自小駝背嚴重,帶來醫治。江湖醫生的工具是兩扇門板,方法是把病人家在門板中間,再找來兩個大漢在上面用力一壓,病人的背確實直了,不過氣也斷了。病人家屬不同意要告官,江湖醫生辯解說,他只管治羅鍋,不管斷不斷氣。

這就像我們在教育中,用不管不顧的錯誤方法,來強行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例如,我們要培養孩子寫字認真的習慣,每天堅持盯着寫字的孩子,有一個寫的不好,立馬擦掉重寫。這樣孩子的寫字,認真的習慣可能會養成,但有可能失去他們寫字的速度和壓抑他們的思維,孩子可能把注意力全放在寫字上了。

人的注意力非常有限,兒童的注意力更是狹窄,能量十分有限,如果把注意力投放在某個問題上,對其他問題就無暇顧及。

另外,人是有靈性的,一個人就是一個完整的世界,潛藏着無比豐富的獨特性,遵循規律的開發和建設,會讓其煥發生機,不尊重天性的胡亂開採,只能導致生態失衡。

心理學的常識告訴我們,一個人做某件事情的精細程度和熟練程度有關。粗糙和失誤是萬事開始階段的必然性,只有經歷過失敗,並在失誤中不斷的總結經驗,才能越做越精細。

沒有一種習慣會孤立,存在習慣的對立面也是習慣。

6.“三不”原則讓孩子學會與同齡人相處

孩子們在與同伴相處的過程中發生一點小爭吵,小摩擦。我們的處理原則應該是:不生氣,不介入,不吃虧。

如果我們有這樣的態度,就會傳達給孩子一個信息:發生衝突事件很正常的事,不用在意,過去了就過去了,無所謂誰對誰錯。該怎樣相處還怎樣相處,這樣一種心理的建立非常重要,是兒童能正常發展人際關係必不可少的基礎,是豁達,友善生長的土壤。

我們不恰當的介入,一方面會把孩子間的矛盾刺激放大,另一方面也沒有給孩子留出學習解決問題的機會,第三個壞處就是容易讓孩子遇點小衝突,就覺得是個大事,反而變得斤斤計較,心胸狹隘。

遇到這樣的事情,我們自己首先要豁達,給孩子做一個體諒、寬容=友好的正面榜樣。

7.自由的人才是自覺的人

一個沒有機會進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學會自我控制,一個不被信任,總是被當作小偷一樣提防的孩子,很難發展出誠信自尊的品質。

我們要從監督者和控制的角色中退出,把信任還給孩子,讓孩子獲得自我管理的權利。

很多人擔心給孩子自由,會不會養成他不聽話,不遵守規則的壞毛病,這個擔心沒有必要,事實是,如果家長平時很少限制孩子的自由,那麼,遇到個別真正危險的東西或不可爲的事情,你告訴孩子不要去做孩子會很聽話的,凡是不聽話的孩子,是因爲他平時聽了太多的“不許”他對這個詞已經產生心理抗體了。

自由不是信馬由繮,自由是一種可以舒展的空間,是一種能夠託舉的力量,它讓孩子有能力去選擇,並且有能力抵抗生活中的一切虛假和脆弱。

那麼我們在生活中怎樣給孩子自由?怎樣給孩子設限?這個度該怎樣把握?這是很難做好的。但是有一點,我們要有尊重孩子的態度,我想離最適合的度,就會越來越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