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軟件列強爭雄


   越來越多的公司正在加入業務基礎平臺軟件提供商的行列。在過去的兩年間,這一市場的業務增長速度之快,令《星戰前傳2》中“克隆人軍團”迅猛擴張的速度與之相比也望塵莫及。
   有關調研表明:90%以上的用戶對該類產品表示出極大的歡迎。一位行業ISV興奮地說:“得到了平臺的支持,我們的產品開發速度比以前提高了10倍……”

   *概念與現狀
   究竟什麼是業務基礎平臺軟件?
   這是一種以業務爲導向,可快速構建應用軟件的平臺。它解決了管理軟件的業務描述,與操作系統、軟件基礎構架平臺之間的交互管理問題。同時它屏蔽了技術細節,使開發人員能夠集中全力關注產品研發中的業務與管理問題,擺脫技術細節的困擾,從而大大提高了產品研發效率。 根據預測,在未來三年中,業務基礎平臺軟件的市場份額將從2003年的6億元人民幣,上升到2005年的25億元,市場增長率超過400%。
   這是一個誘人的商機。思維加速公司的總經理馬科說:“這是軟件產業發展的一個新突破口。”
   許多廠商紛紛進入這一領域。其中既有用友、金蝶、金算盤等業界宿將,也有思維加速、點擊科技、中關村科技軟件等明星新銳。無論是組件式業務基礎平臺,還是模型式業務基礎平臺,市場的參與者們都獲得了較快的業績增長。進入較早的思維加速在過去的三年中業務增幅高達400%,而新進加入的中關村科技軟件公司總裁朱希鐸也表示:“業務增長速度大大出乎預料,我們原來的估計保守了。”

   *壁壘與策略
   儘管存在商機,但是進入業務基礎平臺市場存在較高壁壘,並非所有企業都具備參與遊戲的資格。
   “這是一個高壁壘行業,盲目進入是誤區。”點擊科技總經理王志東說。
   壁壘集中表現在:
   1、投入資金大。思維加速的馬科認爲:“一期的產品研發至少要3000萬。”而朱希鐸則認爲,完成成熟產品的開發至少需要投入1000萬美金。
   2、研發週期長。參與者們普遍認爲這一週期至少三年。王志東則認爲是3到五年。而思維科技的TIB產品研發前後花了6年時間。
   3、核心技術壁壘高。這種壁壘集中體現在人才的缺乏上。“在國際範圍內,這樣的人才都不多,你有錢也很難請得到。”朱錫鐸說。如何獲得國際水準的軟件人才,保持領先的產品研發能力是廠商們普遍面臨的難題。
   新興行業的特點決定了這一領域企業競爭策略的多樣性。
   例如,思維加速的策略是技術領先。點擊科技則是聯盟整合。佳軟主張速度取勝。而中關村科技軟件則打出了資源整合牌。
   不過有一點是共同的。競爭者們都是基於自己的核心能力來制定競爭策略。用王志東的話說“在這裏,準確分工、清晰定位是關鍵。”

   *產業前景
   對產業前景,參與者們普遍表示出審慎的樂觀。“參與競爭的人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思維加速的馬科說。
   平臺軟件在行業市場中的基礎作用,決定了未來有可能出現壟斷的局面。馬科認爲:“有可能出現一個自然壟斷的過程。”
   但是最令人關注的問題,還是未來業務基礎平臺軟件市場能否健康發展。
   在這裏,政府的作用舉足輕重。朱希鐸認爲政府應當制定這一領域的遊戲規則,確保這一領域未來不要出現惡性競爭。
   有業界人士認爲業務基礎平臺是國內軟件產業發展的難得機遇,國家應對其加以重點扶植促其發展。
   但是,也有人對前景感到憂慮,有批評家發出言論:
   “還記得當年中間件的教訓嗎?我們動手比美國人早,結果人家成就了BEA,我們呢?一事無成。最重要的是首先深刻反省過去的教訓,不要重蹈覆轍。”
   儘管言論衆說紛紜,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業務基礎平臺的大潮已經來臨,而且來得不可阻擋。來得真酷!

   *思維加速 技術領先
   思維加速總經理馬科的經歷好像他喜愛的射手遊戲中的快槍手一樣,快速、精確、彈不虛發。
   這家成立僅3年的公司,在過去一直保持年增長400%的驚人速度。並且在行業中樹立起其競爭的領先優勢。 思維加速的競爭策略非常簡單,就是利用產品研發的領先優勢,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需求。該公司開發的TIB模型式業務管理軟件平臺,目前已經推出3.0版本。在20多個行業裏擁有200多家合作伙伴。計世資訊資料顯示,目前該公司在競爭能力方面排名國內第一。
   馬科認爲,業務平臺軟件的競爭是綜合實力的較量,不能冒進。“參與競爭的人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馬說。“穩步進取是我們成功的經驗。”
   的確如此,該公司用了6年時間打造出目前業界領先的產品。同時在市場推廣上,其力度也令人不敢小視。
   由於是小公司,幾乎每一個用戶都會提出“我憑什麼相信你”之類的問題,這使得該公司最初的業務經歷好像射手遊戲一樣,是真正過關斬將的拼搏過程。但是該公司最終憑藉技術與客戶滿意度兩大法寶,屢屢順利過關。 有效的人才管理是該公司成功的另一祕訣。該公司初建時開發人員平均年齡不到20歲,充滿創造力。“我們不拘泥於學歷,錄用的程序員包括發燒友、中學生,我們看重的是人的天賦。我們給核心開發人員股份吸引他們爲自己的事業拼搏。”馬科說。
   由於產品研發的領先。馬科目前還沒有遭遇特別直接的競爭。但是他對未來沒有盲目樂觀。   “3到5年這一領域可能會出現自然形成的壟斷。出現大鱷級公司。那時候我們的情況如何難以預料。” 不過談到近期發展,馬很有信心。“一兩年內我們將繼續保持300%的增長。”
   儘管馬信心十足,他面臨的困難也不容迴避。
   隨着衆多對手進入,馬將面臨低成本競爭的挑戰;同時與對手不惜重金組建的研發團隊相比,思維加速的年輕一族們能否繼續保持技術領先優勢還需要觀察。
   此外,如果不能解決困擾公司的資金問題,該公司快槍手們在未來的征戰中將會發現槍膛中彈藥告罄。
   馬說:“無論如何,我們未來將會是這一領域難以忽視的角色。”的確,一旦該公司解決了上述問題,其業界領先地位將會堅如磐石。

   *點擊科技 聯盟力量
   點擊科技被稱爲業務基礎平臺領域的明星公司,其總經理王志東無疑是該公司最大的明星。   王復出後的一舉一動引人矚目。不久前,他的公司推出了名爲“競開協同”的平臺產品,並在全國範圍開展推廣。王今年的計劃是加速對產品的磨合,建立80~90家合作伙伴,加強對平臺資源的整合與協同應用。
   由於進入這一領域較晚,王在競爭策略上特別強調發揮自己的經驗優勢,在此基礎上形成獨樹一幟的核心能力。
   王計劃中的平臺產品是一種包括技術整合、客戶資源整合、信息服務整合在內內容極其廣泛的產品。爲了實現上述強大支持功能,他還計劃建立包括營銷聯盟、產品研發聯盟和信息服務聯盟在內龐大的聯盟體系。 “整個工作的難度極大。”王說,同時他表示,以往他在中文之星、新浪做平臺的經驗,在這裏大有用武之地。
   談到競爭,王志東不認爲點擊存在直接的對手。“我們在做爲自己量身定製的事,別人做不了。”
   目前王正致力於發展其平臺聯盟,他認爲:“聯盟最重要的是理念認同、利益共享。只要達到雙贏目的,並不需要固定的模式。我們要最大限度地團結儘可能多的人。”但同時他也表示絕不會貪多求大,這一計劃將穩步推進。
   王對目前公司的狀態感到滿意。 “我認爲做平臺需要具備幾個條件:1、技術與國際潮流接軌;2、充分利用本土化優勢;3、有一個具備完整經驗能力的團隊;4、聯盟建設具備品牌號召力;5、得到適當的資金支持。最後還要有那麼一點點運氣。目前我們是萬事俱備。” 當然,王並沒有迴避可能遇到的困難。
   “關鍵是在運作中把握好三個尺度。一是技術領域面向未來和腳踏實地的尺度;二是產品設計規模過寬和過窄的尺度;最後是做應用多與少的尺度。”
   鑑於王志東的平臺構想太過宏大,觀察家們認爲實施中可行性有待觀察。
   儘管計劃的操作存在困難,王對前景仍十分樂觀。“所謂能者不難,有困難纔有機會。”聯想起王昨日的成功,誰敢斷言今朝他不會再創佳績。

   *中關村科技軟件 整合運籌
   在業務基礎平臺領域,中關村科技軟件公司以其雄厚的資金實力,被業界人士稱爲“貴族公司”。其總裁朱希鐸上任伊始便對外宣稱:“公司在第一財年要完成銷售1.2億元,年增長不低於50%,三至五年國際銷售佔總額的30%以上。”
   朱之所以信心十足,是基於其實力而言。中關村科技軟件公司由四通、微軟、中關村科技斥資一億元人民幣打造,資金充足。此外,朱不吝重金吸引海歸精英加盟組成強大團隊,志在打造業界航母。
   “我們的競爭對手主要是國際企業,目前公司的發展超過了預想,我們原來的估計保守了。”朱錫鐸說。
   由於資源充足,使得朱可以在競爭領域向對手全面出擊。
   該公司開發的包括五大系列在內的CenGRP(通用資源管理平臺)產品已經推出。但朱在研發上仍毫不鬆懈。“我門將繼續加大研發投入,R&D指數不低於年11.7%,我們正全力加速產品的成熟化進程。”
   採訪中,朱前後20次提到平臺聯盟資源的整合。“建立100家合作伙伴,並整合其資源是我們今年的目標。目前我們已經發展了70傢伙伴,工作進展順利。”
   此外,朱正在着手的另一項重點工程是建立該公司的行業顧問團隊,這也是整合平臺服務的重要內容。
   不過,朱的整合絕不僅限於平臺聯盟,協調投資方的利益,整合重要的政府關係,優化公司管理提高競爭力都是他需要考慮的內容。
   談到競爭策略,朱認爲:“由於我們的對手主要是國際廠商。與他們競爭必須發揮本土化優勢。我們的優勢在於對用戶研究的透徹,政府對應用系統自主產權的支持;還有爲客戶提供的深度服務。”
   然而,朱希鐸也面臨很多困難。首先是平臺軟件研發的巨大投入。
   “要作最好的產品,就要請最好的人,研發費用高在所難免。”朱說。
   其次是人才缺乏。“這是新興的行業,國際水準的人才奇缺,你有錢也未必能找到合適的人。”
   第三是管理必須達到國際水準。朱說:“做平臺產品,作坊式管理是不行的,必須採用國際方法。”
   然而,朱最關注的問題還是產業環境的改善。
   “國家能否將業務平臺軟件作爲重點產業來發展,很重要!如果不採取必要的措施,在這一領域出現了不計成本的惡性價格競爭,企業的健康發展就會受到嚴重影響。”
   作爲目前行業中最強大團隊的領導者,朱希鐸面臨複雜的整合與運籌問題,要真正成爲業界的航母企業,朱要做的工作還很多。

   *佳軟 速度爲王
  
2000年佳軟公司開始轉型的時候,就將其競爭優勢定位在速度上。 佳軟的常務副總張懷清說:“速度是我們取勝的關健。”
   與強調速度相對應,該公司的產品理念非常簡潔。“我們認爲平臺應具備知識可積累,可複用,可規模定製與營銷三大特點。”張說。
   爲實現其平臺夢想,張正在全力建設平臺聯盟。他計劃在3年內發展300家合作伙伴,目前已經發展了近70家。“除了西藏,內地各省都有我們的夥伴。”張說。
   在聯盟基礎上,張正在策動建立佳軟的管理思想庫、研發構建庫、並且準備在重點城市建立佳軟的“軟件車間”。
   所謂“軟件車間”就是與關係緊密的ISV合作,建立區域的研發基地,就近生產產品。目前該公司已經在廣東、新疆、遼寧、甘肅建立了四個車間。
   另一個重要任務是建立佳軟的行業諮詢顧問隊伍,並在此基礎上建立基礎研究院。
   “建設的過程一定要穩。我們走得要快,但是要堅持小步快走。”張說。
   談到競爭,張特別強調發揮速度優勢。“我們力爭將產品生產、項目實施、、管理諮詢一體化。以往產品研發和生產定單是兩個割裂的過程。現在我們要讓編程、實施、諮詢在項目中無縫合一,直接實施。這樣就節省了時間。”
   按照這一思路,佳軟依靠項目運作速度的領先,獲得了成本競爭的優勢。
   不過要實現產品規模化運作,張的團隊還面臨很多困難。首先是知識積累需要時間,其次是人才的缺乏,特別是建立顧問團隊所需的高級諮詢人才,最後還有資金的困擾。
   目前,張正信心十足地率領他的團隊迅速行動。不過能否真正如其所說,實現規模化的產品定製與營銷,還需要時間加以驗證。

   *金蝶的平臺觀
   金蝶公司發言人傅毅代表該公司發表以下觀點。
   一、業務基礎平臺產品要求參與者具備核心技術和豐富的行業經驗。
   二、目前國內平臺軟件產品不成熟,主要是因爲國內缺乏高水平人才。特別是架構設計師和對操作系統、中間件瞭如指掌的高端軟件人才。
   三、目前平臺軟件概念比較混亂,主要因爲廠商爲了自己的市場利益,將自己的產品包裝成業務平臺。這樣的產品雖然能夠解決某些個性化定製問題。但是和業務基礎平臺有着本質區別。具體表現爲其靈活性、擴展形、開放型、集成性以及技術無關性方面與真正的業務基礎件相差甚遠,並不是真正的業務平臺。
   傅毅坦言:金蝶的BOS業務基礎平臺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存在差距,主要體現在管理軟件業務經驗以及企業工程理論方面缺乏積累。但是基於BOS開發的金蝶ERP產品已實現了70%左右的免編程,大大提高了產品研發的效率。
   目前,金蝶正在着手完善自己的產品,同時吸引用戶與夥伴參與產品研發。並與第三方廠商及諮詢公司合作提供行業組件與諮詢服務,以推動平臺軟件生態鏈的誕生。

   金算盤的思考
   作爲國內首家推出業務基礎平臺產品的廠商。東軟金算盤的領軍人物楊春對平臺有其獨到思考。
   楊春認爲,發展國內業務基礎平臺軟件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是解決研發過程中公共業務對象的抽象化問題。以解決廠商在案例經驗積累方面的薄弱環節。
   二是重視對業務模型的搭建。同時加強對最新技術如框架、平臺模型搭建、底層架構設計的經驗積累。
   三是從意識上認識到平臺軟件並非萬能。它雖然能解決傳統軟件的僵化、通用性問題,卻不能解決分析調研、系統搭建時的決策問題。軟件分析師與資深行業顧問的角色仍不可替代。 四是注意投入與合作底問題。由於平臺對技術要求很高,投入不足,平臺系統就無法實現。同時國內的技術狀況也難以獨立完成,應借鑑國外先進的技術,開展國際合作加速產業的發展。
   談到產業現狀,楊指出:“平臺的設計必須以先進的管理思想爲指導,國內現有管理軟件公司基本上從財務軟件轉型而來,還有的在以財務管理思想設計平臺軟件,從上至下,這不符合軟件的規律不符合管理的規律,金算盤以管理軟件的思想出發從下到上,整個系統結實強大。可以承受更多的公共業務對象。” 該公司正通過其“橄欖枝”計劃,對合作伙伴進行產品普及培訓並對產品進行不同程度的外包。但是目前產品的銷售仍以自銷爲主。
   東軟金算盤正致力於成爲國內平臺領域的領導廠家。無論未來變化如何,目前在這一領域的競爭中,與用友、金蝶相比,金算盤已經領先了一步。

   *BEA的說法
   作爲中間件市場的領導企業,BEA公司進軍基礎件市場是有備而來。
   Garterner公司報告顯示:2002年,BEA在全球基礎件市場廠商競爭力對比中,其遠景能力與執行能力均名列首位。
   但是在中國市場,該公司正面臨IBM的嚴峻挑戰。IBM的產品能力與BEA相比並不遜色,而其雄厚的行業客戶基礎則令人望而生畏。
   不過,BEA對競爭前景充滿信心。該公司首席技術推廣人程朝暉說:“IBM的業務大而全,提供給客戶的是打包服務。而BEA的長處在於專注於這一領域,同時堅持開放與標準,作爲基礎件的倡導者,我們具備品牌的領先優勢。”
   程同時認爲:與IBM競爭,BEA必須發揮自己的傳統優勢,即速度與執行力。“3000人的公司與30萬人的公司競爭一定要以快打慢。”程說。
   談到國內迅速成長的業務基礎平臺市場,程表示:目前該市場尚處於嘗試階段,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關鍵在於這一市場規模是不是足夠大。”程說。在歐美,業務基礎平臺軟件基本上被大集成商控制,其年營業額都在幾十億美元,這樣才能保證開發產品的銷售規模,從而有效地降低成本。不過這一規律對國內企業是否適用,程認爲目前還尚難預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