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阻抗匹配?

阻抗匹配是指信號源或者傳輸線跟負載之間的一種合適的搭配方式。阻抗匹配分爲低頻和高頻兩種情況討論。

我們先從直流電壓源驅動一個負載入手。由於實際的電壓源,總是有內阻的(請參看輸出阻抗一問),我們可以把一個實際電壓源,等效成一個理想的電壓源跟一個電阻r串聯的模型。假設負載電阻爲R,電源電動勢爲U,內阻爲r,那麼我們可以計算出流過電阻R的電流爲:I=U/(R+r),可以看出,負載電阻R越小,則輸出電流越大。負載R上的電壓爲:Uo=IR=U*[1+(r/R)],可以看出,負載電阻R越大,則輸出電壓Uo越高。再來計算一下電阻R消耗的功率爲:

P=I*I*R=[U/(R+r)]*[U/(R+r)]*R=U*U*R/(R*R+2*R*r+r*r)

=U*U*R/[(R-r)*(R-r)+4*R*r]

=U*U/{[(R-r)*(R-r)/R]+4*r}

對於一個給定的信號源,其內阻r是固定的,而負載電阻R則是由我們來選擇的。注意式中[(R-r)*(R-r)/R],當R=r時,[(R-r)*(R-r)/R]可取得最小值0,這時負載電阻R上可獲得最大輸出功率Pmax=U*U/(4*r)。即,當負載電阻跟信號源內阻相等時,負載可獲得最大輸出功率,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阻抗匹配之一。對於純電阻電路,此結論同樣適用於低頻電路及高頻電路。當交流電路中含有容性或感性阻抗時,結論有所改變,就是需要信號源與負載阻抗的的實部相等,虛部互爲相反數,這叫做共厄匹配。在低頻電路中,我們一般不考慮傳輸線的匹配問題,只考慮信號源跟負載之間的情況,因爲低頻信號的波長相對於傳輸線來說很長,傳輸線可以看成是“短線”,反射可以不考慮(可以這麼理解:因爲線短,即使反射回來,跟原信號還是一樣的)。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如果我們需要輸出電流大,則選擇小的負載R;如果我們需要輸出電壓大,則選擇大的負載R;如果我們需要輸出功率最大,則選擇跟信號源內阻匹配的電阻R。有時阻抗不匹配還有另外一層意思,例如一些儀器輸出端是在特定的負載條件下設計的,如果負載條件改變了,則可能達不到原來的性能,這時我們也會叫做阻抗失配。

在高頻電路中,我們還必須考慮反射的問題。當信號的頻率很高時,則信號的波長就很短,當波長短得跟傳輸線長度可以比擬時,反射信號疊加在原信號上將會改變原信號的形狀。如果傳輸線的特徵阻抗跟負載阻抗不匹配(相等)時,在負載端就會產生反射。爲什麼阻抗不匹配時會產生反射以及特徵阻抗的求解方法,牽涉到二階偏微分方程的求解,在這裏我們不細說了,有興趣的可參看電磁場與微波方面書籍中的傳輸線理論。傳輸線的特徵阻抗(也叫做特性阻抗)是由傳輸線的結構以及材料決定的,而與傳輸線的長度,以及信號的幅度、頻率等均無關。例如,常用的閉路電視同軸電纜特性阻抗爲75歐,而一些射頻設備上則常用特徵阻抗爲50歐的同軸電纜。另外還有一種常見的傳輸線是特性阻抗爲300歐的扁平平行線,這在農村使用的電視天線架上比較常見,用來做八木天線的饋線。因爲電視機的射頻輸入端輸入阻抗爲75歐,所以300歐的饋線將與其不能匹配。實際中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到,電視機的附件中,有一個300歐到75歐的阻抗轉換器(一個塑料包裝的,一端有一個圓形的插頭的那個東東,大概有兩個大拇指那麼大的)?它裏面其實就是一個傳輸線變壓器,將300歐的阻抗,變換成75歐的,這樣就可以匹配起來了。這裏需要強調一點的是,特性阻抗跟我們通常理解的電阻不是一個概念,它與傳輸線的長度無關,也不能通過使用歐姆表來測量。爲了不產生反射,負載阻抗跟傳輸線的特徵阻抗應該相等,這就是傳輸線的阻抗匹配。如果阻抗不匹配會有什麼不良後果呢?如果不匹配,則會形成反射,能量傳遞不過去,降低效率;會在傳輸線上形成駐波(簡單的理解,就是有些地方信號強,有些地方信號弱),導致傳輸線的有效功率容量降低;功率發射不出去,甚至會損壞發射設備。如果是電路板上的高速信號線與負載阻抗不匹配時,會產生震盪,輻射干擾等。

當阻抗不匹配時,有哪些辦法讓它匹配呢?第一,可以考慮使用變壓器來做阻抗轉換,就像上面所說的電視機中的那個例子那樣。第二,可以考慮使用串聯/並聯電容或電感的辦法,這在調試射頻電路時常使用。第三,可以考慮使用串聯/並聯電阻的辦法。一些驅動器的阻抗比較低,可以串聯一個合適的電阻來跟傳輸線匹配,例如高速信號線,有時會串聯一個幾十歐的電阻。而一些接收器的輸入阻抗則比較高,可以使用並聯電阻的方法,來跟傳輸線匹配,例如,485總線接收器,常在數據線終端並聯120歐的匹配電阻。

爲了幫助大家理解阻抗不匹配時的反射問題,我來舉兩個例子:假設你在練習拳擊——打沙包。如果是一個重量合適的、硬度合適的沙包,你打上去會感覺很舒服。但是,如果哪一天我把沙包做了手腳,例如,裏面換成了鐵沙,你還是用以前的力打上去,你的手可能就會受不了了——這就是負載過重的情況,會產生很大的反彈力。相反,如果我把裏面換成了很輕很輕的東西,你一出拳,則可能會撲空,手也可能會受不了——這就是負載過輕的情況。另一個例子,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就是看不清樓梯時上/下樓梯,當你以爲還有樓梯時,就會出現“負載不匹配”這樣的感覺了。當然,也許這樣的例子不太恰當,但我們可以拿它來理解負載不匹配時的反射情況。

==========================================================================

作者:老楊(武漢)

由於普通的傳輸線阻抗Z0通常在 50Ω左右,而負載阻抗通常在幾千歐姆到幾十千歐姆。因此,在負載端實現阻抗匹配比較困難。然而,由於信號源端(輸出)阻抗通常比較小,大致爲十幾歐姆。因此在源端實現阻抗匹配要容易的多。如果在負載端並接電阻,電阻會吸收部分信號對傳輸不利(我的理解).

當選擇TTL/CMOS標準 24mA驅動電流時,其輸出阻抗大致爲13Ω。若傳輸線阻抗Z0=50Ω,那麼應該加一個33Ω的源端匹配電阻。13Ω+33Ω=46Ω (近似於50Ω,弱的欠阻尼有助於信號的setup時間)

當選擇其他傳輸標準和驅動電流時,匹配阻抗會有差異。在高速的邏輯和電路設計時,對一些關鍵的信號,如時鐘、控制信號等,我們建議一定要加源端匹配電阻。

這樣接了信號還會從負載端反射回來,因爲源端阻抗匹配,反射回來的信號不會再反射回去。

==========================================================================

書上說: 當 RL == R0 時 ,RL上可以得到最大功率, 但從電源效率考慮,這時負載RL 的效率只有 50% 呀(R0 效率 佔另外的50%對吧) ,在實際的電路設計中時必須做到阻抗匹配嗎??要是這樣的話那 對電源的利用率不是太小了莫??

我說的對嗎

大家的看法是怎樣的??

作者 IC921

不同場合的“匹配”要求不一樣

如果要求電源使用效率高,阻抗應該儘量小---此處的關鍵要求是耗電所做出的功。

如果要求發出功率高,如題----此處的關鍵是負載獲得功率要儘量大。

如果是高頻傳輸線,要求不能有反射,則線路阻抗(阻性)和終端阻抗相等(阻性)----此處的關鍵目標是不能有或儘量減少反射。

如果是放大器,往往要求不影響源---此時特別要求低輸入電流(輸入阻抗儘量大)

你看看還有什麼?提出來大家集中認識一下。我想偏離了上述環境要求,無從談起“匹配”是何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