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應用性能管理的過去二十年

wKiom1NDjTbwedZ4AAK8ftYY_Fo401.jpg


本文最早成形於去年在51CTO的一次演講,後來應程開源兄邀請,在開源力量也做了一次公開課。考慮到傳播的角度,還是文字更加有力,所以將以前演講的PPT略加演化,遂成此係列。這個是系列的第一篇,主講APM歷史

當時去講應用性能管理,目的主要在於普及概念。12年我在百度搜索APM這個名詞,出來的第一屏裏面沒有一個和應用性能管理有關,現在再搜,所出來的結果已經和用Google搜索的區別不大了,雖然這裏面我起的作用只有很小一點點,畢竟聊勝於無。

<一> 應用性能管理的歷史

應用性能管理APM這個方向,其實不是一個很新的東西,早在95年,就有四個廠商開始做這方面的事情;從95年到現在,二十年的時間,這個領域一直在進化和變化。不停地進化和變化,是APM和其他企業級軟件和服務區別最大的一個地方。

按照時間順序,APM這個領域總的來說分爲三個時代,分別是95年到2000年的APM1.0時代,2000年到05年的APM 2.0時代,以及05年以後的Next Generation時代。

第一代APM

回想一下,95年到2000年,正是第一代互聯網浪潮興起的年代,那個時候,雅虎作爲互聯網公司的代表,引領一代潮流,美國人忙着鋪光纖架網線,一個一個的站點被建立了起來。如果說網站的響應速度決定了用戶體驗的話,那麼當時的網速就決定了網站的響應速度,因此,APM 1.0時代的軟件功能就是這麼簡單:管理網絡系統的性能。

網絡管理系統,英文名字是NMS,簡稱網管系統,這本來是個小概念,在中國,慢慢的成了一個大概念,在企業級領域,很多人將APM系統都看作是網管系統的一部分。中國大大小小網管廠商不下幾百家,提供的功能都大同小異,以網絡管理功能爲主。中國人的網管系統的概念和美國目前提到的NPMD系統以及AANPM系統無關,是兩個概念。

國外目前比較流行的產品是Solarwind。

第二代APM

時間發展到2000年,看過《浪潮之巔》這本書的讀者會對那個時代有一個印象,當時市值最高的公司裏面是微軟,當時的SUN正處於巔峯時期,市值接近2000億美元,美國人當時正在瘋狂的建設數據中心,購買各種各樣的硬件和軟件。在這裏,我們用一個專業名詞來稱呼他們,叫做基礎組件(Infrastructure)。那麼,當時的APM系統已經到了第二代,作用是監控和管理各種基礎組件的性能。

目前在國內,少數接觸到APM概念的網管廠商或者是根據標準,或者是根據用戶需求,也可以對一些基礎組件進行管理,比較常見的是監控oracle 數據庫,weblogic中間件等,但是很少能夠形成完整的標準化產品。國內比較常見的摩卡、北塔都是APM 2.0產品。這個領域最好的產品是BMC的Partol,但是Partol這個產品的界面不太符合中國客戶的需求,因此以泰嶽、億陽信通這些廠商使用BMC的Agent再定製化界面的情況比較多見。國內的監控寶和深信服也屬於這個領域,不同點在於監控寶是Saas,深信服是軟件。

第三代APM

05年以後,隨着facebook,twitter這些應用提供商的興起,越來越多的APP被用來服務全球客戶;對於用戶來說,他們訪問的應用服務可能分佈式的部署在全球的多個數據中心上,尤其是10年以後,新的移動訪問方式的興起,讓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更加緊密的依賴於各種application。在這個時候,應用本身的性能越來越成爲制約用戶體驗提升的瓶頸。這就是第三代APM軟件的用武之地:第一是管理真實用戶的體驗,第二是進行端到端的業務交易性能分析

國外這個領域正處於百花齊放的階段,New Relic和Appdynamics雙雄市場增長非常迅速,Splunk、RiverBed這些APM領域外的廠商也要橫插一缸子。四大廠商正在勵精圖治(四大是說IBM HP CA BMC),還有很多創業公司也在進入這個領域。

國內這個領域的主要是blueware一枝獨秀,但目前blueware的主要注意力還是在企業級軟件服務這個方向,以License的方式提供軟件,這個應該是和國內互聯網企業的付費習慣有關。


從上面的三代APM軟件可以回顧我們的結論,APM是一個不斷進化和變化的市場,不同代的APM軟件之間其實沒有什麼關聯,也沒有什麼競爭,但總的來講,目前在硅谷非常火熱的APM特定指的是第三代APM,也就是監控application本身的APM軟件。

APM在13年,又有了兩個延伸的方向,分別是Mobile和Saas。

Mobile這個領域,最早的一個廠商是 https://www.crittercism.com/ ,目前看來最好的廠商是New Relic.


APM邊緣市場還有一個叫做Keynote的廠商,成立大概將近20年了,但是一直沒有進入APM主流市場,他們主要是對網站進行模擬化測速,國內這個模式的玩家有基調網絡和博睿。


<二>他們都去哪了

APM這個領域每一家廠商都是有來頭的,每一家在這個領域創業的公司幾乎都以某種方式活到了現在,這也是APM這個領域比較奇葩的地方。

PatrolEcoSystems Software, Mercury InteractiveCandle

這四家公司是APM領域最早的公司,目前他們都以被收購的形式活着,其中Patrol被BMC收購,Ecosystems被Compuware收購,Mercury以45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HP,Candle賣給了IBM。

Keynote這個悲劇公司在13年底賣給了一家叫做Thoma Bravo的公司

Wily是APM3.0的開創者,後來賣給了CA,wily的創始人後來又創立了一家公司,就是目前最牛的New Relic。



下面是其他的一些併購:


wKiom1NDoXywGjFNAALPg4Q4chE969.jpg


APM 3.0領域以前技術最牛的公司是Precise(10年以前),但是這家公司是自己把自己玩死了,主要玩法包括:


1 公司賣來賣去,先賣給veritas,後來viritas賣給了symantec,後來symantec又把precis賣給一個私募基金。最新聽說的消息是precise去年賣給了Idera,一家做SQL Server 監控的公司。


2 把自己的核心技術賣給競爭對手,或者是OEM。


現在Precise已經落伍了。


三 新的競爭格局


目前在北美市場,BIG 4的市場佔有率持續下降,New Relic和Appdynamics以每年150%以上的營收增速收割這個市場,從12年到現在,市場競爭已經進入了白熱化的階段。


這裏有一個有趣的插曲,VMWare,在12年底的時候宣佈退出APM這個市場,這個宣佈是這麼說的:


VMware got into the APM business by acquiring B-hive an Israeli based APM company back in 2008. This resulted in VMware’s first generation APM product, AppSpeed. AppSpeed was a virtual appliance that accessed all of the network traffic on a host via a virtual mirror port on the VMware Virtual Switch in the host.  It included the ability to decode the HTTP and popular database protocols and was therefore able to provide good insight into application performance for these kinds of applications. But most of the applications that VMware ran into were in fact custom developed, and the developers who supported those applications wanted insight into how their code was operating in production – features offered by emerging APM vendors like New Relic and AppDynamics.

The need to address the operation of custom code in production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Java agent in 2012, and AppSpeed was relaunched with this new agent as vFabric APM in 2012. However, the world of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was undergoing rapid change at the time with new languages being added at an astonishing pace. By the time VMware delivered its Java agent, New Relic already had support for Java, .NET, Ruby, Python, and PHP. AppDynamics currently has support for Java, .NET, and PHP.

Earlier this year, VMware spun its application platform assets our into Pivotal.



美國市場上具備Code-Level Insight技術的廠商還有Riverbed(通過收購OPNET),Dell和Compuware通過收購也進入了這一領域。


在中國具備Code-Level Insight技術的廠商是Blueware。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