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好文] 談笑色影間,人生本無忌 (轉於色影無忌)

《人生本無忌 談笑色影間》 又名:《無忌發燒中毒敗家集中營》
----"每個人都要經過這個階段,看見一座山,就想知道山的後面是什麼.我想告訴他,可能翻過山後面,你會發覺沒什麼特別,回頭會覺得這邊更好."

----"我知道山背後其實和山這邊差不多,但我還是要去看看,不爲什麼,過程而已。人生充滿了這種過程,重要的不是結果,而在過程。經歷過纔會甘心"

----王家衛《東邪西毒》

午夜,你從夢中醒來,懷着感恩之情。感激上蒼予你有一些閒,也有一些錢,於是,你喜歡上了拍照。偶然地,你來到了一個叫“色影無忌”的地方。
有人給了你一份行路指南:《漫漫器材發燒路》。你開始走上了一條充滿樂趣,而同時又充滿誘惑的“敗家”之路。你知道,你會不停地被人下毒。還好,你還有一雙看不出分別的肉眼。
一如前輩所說,中毒,是從鏡頭開始的。你首先喜歡上一種叫“AF Nikkor”的東東。你開始查找有關尼康鏡頭的各種毒品,有人推薦這20 種,也有人說那10種的好。當一個叫“Maizhan”的人給你喪心病狂地紙上談兵的時候,你徹底得被毒暈了。
一刀三斷,你先拿下了Nikkor AF-S 17-35/2.8D IF-ED和 AF-S VR Nikkor 70-200mm 1:2.8G 。你喜歡用超廣角-廣角變焦頭誇張的透視感表現浩瀚的風光,用中長焦-長焦變焦頭虛化掉所有的背景直留下被攝者的那雙眼睛。隨着拍攝技術的進步,你又喜歡上用廣角頭拍人,從而走近人文現場;用長焦頭拍景,從而走進自然意境。而標頭,說實話真要玩出味道來,你感到火候還不夠.
關於機身,你要的是經得起"操".毫無疑問專業機身Nikon F100就是你的首選。過兩天升級,再把Nikon F6搞回家也就夠了。

有了兵器,還得學一些基本功:構圖啦,曝光啦,景深啦……你慢慢開始琢磨“如何拍出好照片”……

在燒了一些PP以後,有一天你看到了一些在廚房裏拍出令人驚訝的照片後,你也開始迷上了微距。於是,你艱難地要在“失落的帝國”: Nikkor AF MICRO 70-180mm f/4.5-5.6 ED和“用處不大的一隻鏡頭”:Nikkor AF Micro 200/4 D IF-ED 中做出一個選擇。當你跑到市場上一看,那支“失落的帝國”已變成“消失的帝國”而杳無蹤跡,你便只有選擇把那個“用處不大的一隻鏡頭”扛回家,然後跑到路邊的綠化叢中把它的用處搞搞大。當然,同時,Macrobug的《自然微距攝影寶典》你也是時時帶在身邊的。微距攝影讓你發現了一個美麗新世界。

低頭拍拍野花野草,擡頭卻又想拍拍家裏頭領導這朵美麗的家花,於是,你就又想搞個“美人頭”,是起點,也是終點的Nikkor AF 85mm f/1.4 D 呢?還是那支 “明日黃花”:Nikkor AF-DC 135mm/2 呢?有人說後者是NIKON最好的三支半鏡頭中的一個,你也不想過早地從“起點”跑到“終點”,所以,最後你還是決定用“明日黃花”的鏡頭去記錄家裏的“黃花”昨日的青春往事。這時候,你的攝影包裏貼的是 9個Tips 呢?還是 10個Tips ?有點記不得了。
隨着開始玩“美人頭”,你漸漸關注起鏡頭素質。通過觀摩一場對"小鋼炮"的批鬥會,你開始去了解Bokeh,MTF,等等,你開始學着去體會所謂鏡頭的味道。你開始顛覆了你一開始井底之蛙地以爲 “NIKON是最好的135單反相機”的孤聞寡陋之想。你開始知道了其實各門各派都有其獨門極品。你開始關注“鏡頭風格話題”(1、 2、 3、 4、 5、 6、 7)。最後,你宿命般地中了“菜絲”和萊茲的毒。

然而,135SLR作爲一個系統,要改弦更張、更換門庭,卻又談何容易?手頭還有點閒錢,但要棄日系N門,改投德系C、L名門,卻還嫌力不從心。乾癟的錢包是最好的解藥。於是,你收起野心,遊走於各大照材市場,按着上、下、裏、外、前、後的順序,購置一些附件,完善你的Nikon135SLR系統。

俗話說,噱頭噱頭噱在頭上,先從頭上入手,相機“頭上”便是閃燈。到了此時,你也知道了,會拍照和不會拍照的一大區別就是:人家天黑用閃光燈,而你不用;人家大白天不用閃光燈,而你卻要用了。閃光燈不僅可以拿來做做標誌,而且還可以凝固快樂的人舞蹈跳躍的瞬間、壓暗孤獨的人猶豫傷感的背景…等等,玩法層出不窮,好了,你就看上最新最有玩頭的Nikon SB-800。有了一個閃光燈後,你漸漸又不滿足了,想再多配置一些燈具,進而研究研究影棚的基本知識,建個自己的studio (數碼篇)。燈多了,光也複雜了,你覺得測光 的重要性。此時,你想要一個獨立測光表 了,你選了世光608。

人工光線玩多了後,你最後還是覺得自然的弱光(現場光)最美妙,所謂“早晚能出片”。照片的靈魂其實就是那些微妙的光影。要想玩現場光攝影,你便面臨了相機“下頭”的附件:三腳架的選擇問題。無疑,最能毒倒你的就是G2的第二種武器:捷信(GITZO)。最後,一刀三斷的選擇:捷信G1227 MK-II + KongRinpoche NB3。

“上面”有了Nikon SB-800這個“噱頭”,“下面”因爲有了GITZO 1227也不“蹩腳”了。這把,“前面”的 UV鏡也不能馬虎了,至少要對得起價值不菲的鏡頭嘛。UV鏡最大的作用其實是和遮光罩一起用來保護鏡頭的,在光學上最有玩頭濾鏡非偏振鏡莫屬,先把線偏振鏡(PL)和圓偏振鏡(CPL)的原理與使用搞懂吧。接着,你覺得拍拍風光片,在拍天高地遠的大場景時COKIN的漸變鏡是有需要的;在拍小溪流水等小景時,卻需要ND4等減光鏡。而其它的 各色濾色鏡,你覺得還是留待以後慢慢再琢磨。

當你開始認真拍片,認真揣摩鍛鍊曝光技巧,使用曝光補償、包圍曝光等功能時,你突然發現,有時候你增減1/3甚至整整一檔的曝光,但出來的PP還楞沒區別,你開始懷疑所謂的曝光補償、包圍曝光是不是皇帝的新裝。當然,不可能所有的教科書和前輩DX們都有興趣來欺騙你這樣一個無名小卒。很快,你知道了這都是沖印社的自動擴印機惹的禍。於是,你開始放棄負片,嘗試用反轉片了。一下子,你被驚豔了,你覺悟到要想得到討好的PP,從器材上講,投資鏡頭是事倍功半,而投資膠捲則是事半功倍。反轉片裏:PVP、PDP、E100VS等等各具特性,你研習了各種反轉片的各類技術參數,最後,你把Fujichrome Provia 100F Prof. 當作了你掃街時的消耗品,而Fujichrome Velvia 100F Prof.則是你旅遊時的萬能膠卷 。另外,Fujichrome Provia 400F Prof.也有時在特定場合下拿來玩玩。
用了反轉片,自然而然,你得掌握一些關於幻燈片製作、收藏和觀看等一些問題的常識,然後添置一些設備:觀片箱、施耐德的Loupe 、leica P300幻燈機、幻燈機幕布等等.

用了一陣子彩色反轉片後,你漸漸又有野心了。你想學人家大師玩黑白的了。而且,你又被告知,拍了照片給人家沖洗就象買炮竹給人家放一樣無趣。於是,轉了一圈你又回到負片,你決定自己沖印黑白片玩了。首先得建個自己的暗房,買買放大鏡頭,研究研究曝光校準與顯影時間的技巧,搞些依爾福、柯達黑白卷,然後就是不停地暗房實踐…..

在暗房裏待得久了,你又想跑出去采采風,呼吸呼吸新鮮空氣了。你開始 嚴重剖析攝影包的全攻略了。最後決定,在城市閒逛買個 “白金汗” 用用;出門旅行就選“樂攝寶”,當然,以後器材多了,還要在“敗(buy)”個PELICAN攝影箱。OK,穿上戶外衣褲,套上戶外鞋,背起登山包、帳篷和攝影包,駕一輛吉普車,收藏一些戶外經驗。你玩起了旅遊攝影。

當然,不是每一次出門都會是跑西藏青海甘南川西滇西北去的。有時候,你遊走在城市的街頭,都市裏“快速轉換的影像、瞬間一瞥的中斷與突如其來的意外感”往往使你產生攝影的衝動。你開始學着去領悟“瞬間”。你覺得,把一個瞬間凝固下來的感覺很棒。你開始憎惡單反相機的那塊反光板了。於是,你要從SLR中跳出來。你要一臺RF了。你差一點就選了七種武器中赫赫有名的G2 了。但是,ZEISS T*的鏡頭固然好,但她下嫁小日本的京瓷後所產的CONTAX機身就so-so了。你其實早就中過毒而買過CONTAX T3了,甚至把它當作G2的“前戲”,然而T3的鏡頭蓋實在是“阿喀硫斯的腳踵”,兩年時間,它就莫名其妙地掛彩了。從此以後,你對日產的CONTAX總有點心病。事實上,你認爲,目前對CONTAX G系列最恰當評語應該是:CONTAX G系的鏡頭是性價比最好的135鏡頭。
當你看了有人用Hasselblad XPan拍的糖水片和有人用Hasselblad XPan拍的人文片後,你決定你的第一臺旁軸非Hasselblad XPan II莫屬了。

其實,你是知道的,Xpan的魅力實際上是寬幅的魅力。要玩RF,其實是非常宿命的,儘管你知道結局,儘管你一再自欺欺人地拖延發燒地腳步,儘管你象以買T3同樣的理由,買了Leica CM,但千呼萬喚之後,你無法避免的“高潮”就是把那個代表“Compact”的“C”去掉!是的,135所有的東東到最後對於毒入膏肓的你來說都是假的,你要的就是Leica M,任何有關 Leica M的文字都會讓你怦然心動:一個老外所作的評價、一個國人寫下的神話……
於是,你開始認認真真地讀“滄桑”寫的《我對Leica M系列相機選擇的一點建議》 ……

當你把Leica MP、 Leica M7、Summilux-M 35mm f/1.4 Asph. 、 APO-Summicron-M 90mm f/2.0 Asph. 等抱回家後,你以爲一切發燒都可以結束了……

然而,就是那位給你LEICA M選擇建議的”滄桑”,又對你說:”想升級到Leica的朋友,推薦你一種新選擇——Contax 645”.於是,你又發現了一片新天地:中畫幅相機。你開始中了中畫幅的毒。當你看到一個人用哈蘇拍的美景,一個人用祿來拍的美人後。你決定,中畫幅你的首選非哈蘇即祿萊。於是,你一三五把自己關進哈蘇集中營 ,二四六再加入到祿來6008協會。你明白了卡爾-蔡司真正的魅力其實是體現在中畫幅的領域中的。最後,在建構一整套中畫幅系統工程前,你決定拿下一臺祿來雙反玩玩先。
你喜歡上一手玩哈蘇X-PAN,一手玩祿來雙反的“HR”雙修的感覺:一寬一方兩種畫幅,正暗合了一放一收兩種心境。
當你參觀中畫幅612&617&624俱樂部後,你決定要好好研究一下 617產品的現狀與發展。然後,你計劃用寬大的重器:LINHOF 617和重磅的利器:HASSELBLAD 503CW分別作爲哈蘇X-PAN和祿來雙反的升級版。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就如同135的宿命是LEICA,很快,你發現,對你而言,120的宿命就是——ALPA 、ALPA 、ALPA 、ALPA 、ALPA ……

或許,從某種意義上講,ALPA是MF(中畫幅)的終點,同時,又是LF(大畫幅)的起點。因爲,你從ALPA的廣告上看到這樣一句話:“THINGS ARE SIMPLE AT THE TOP”,大道至簡!
隨着對畫幅的追求,很快,你便關注起大畫幅相機和大畫幅鏡頭。你開始垂涎4*5的:Linhof Master Technika45 了。當然,也保不定你什麼時候還會去迷戀8*10......

事實上,你發現,大畫相機最最吸引你的不僅是因膠片面積變大而使得畫質的提升,而更是,它帶給你迥然不同於135、120的攝影理念。從某種意義上講,120只不過是放大的135。135如果是漢堡包中間的一塊beef,那120就是法國大餐裏紅酒牛排,而大畫幅則是:冬天裏的一碗熱粥。
當初,你剛踏上攝影之路,拿起135SLR時,初學構圖、曝光之術。你領悟了攝影的根本是光影。你追求的是MTF、是Bokeh,你知道了選購鏡頭的重要性,鏡頭是相機的靈魂。你知道了攝影是減法,你喜歡用大光圈,你喜歡用長焦鏡。你想把你看到的東西以最美的方式表現出來;
而後你玩上了135RF的時候,又體驗到把人的行爲凝固下來的那一剎那間的快樂。你苛求的是快門時滯和快門聲響。同時你又喜歡上廣角鏡,你用超焦距,你用盲拍,你顛覆了攝影是減法的理念。你開始學習攝影語言,你要表達的是關係,畫面裏各元素的關係、攝者與被攝者的關係。你開始想通過相機來走進這個人類社會;
自從你嘗試使用了超越135畫幅的相機後,你開始迷戀起細節的展現。你顛覆了鏡頭是相機的靈魂的理念,底片大小纔是畫質好壞最根本的分水嶺,你開始關注的是膠片的面積和畫幅的長寬。你開始明白了量變到質變的飛躍,一個微小的細節在135極限的尺寸內或許只是一點瑕玼,而把它放大到中畫幅相機所能展現的尺寸內就變成了點睛之筆。你拿起中畫幅相機走進大自然中去,你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而大畫幅相機,它則讓你回到攝影根本,它讓你回味攝影本身。它讓你走進自己的內心。
攝影是看的藝術,相機是攝影的工具。而大畫幅相機讓你體悟到攝影對於你的真諦:讓你的心靜下來。止,而後能觀。

於此時,你突然發現,你對照相機發燒的道路方向卻恰恰是逆反於照相機發展的方向。爲了與時俱進,你開始關注起數碼浪潮了。於是,你有點迷茫了,是 Olympus 4/3系統呢?還是 SIGMA SD運用Foveon的X3技術比較好?又或者是富士的Super CCD?作爲已入N門的你不可能不對NIKON的LBCAST表示關注;NIKON的D70可能是目前最有人緣、最具“親切感”的DSLR了;而在高端,使用COMS的EOS-1Ds Mark Ⅱ在目前獨持牛耳。同時,你又從 Leica Digital-Modul-R中看到某種希望,而這種希望很難說不會從Nikon F6上得以實現。相似的,在旁軸領域, Zeiss Ikon給人以經典旁軸的數碼化遐想。另外,你又十分垂涎 Konica-Minolta的防抖(AS)系統,而 Olympus所特有的超聲波除塵系統,你也認爲是DSLR所不能或缺的一個功能。你相信 EOS-1Ds Mark Ⅱ和 柯達的DSC Pro SLR/c、DCS Pro SLR/n已對傳統的120系統產生了極大的衝擊,但Mamiya ZD以及哈蘇和易邁康的聯姻下的H1D,又讓你看到了120相機的反擊……
數碼真讓人感到浮躁。
最後,你決定你的數碼化道路將分成兩條路走。一條路是數碼相機的道路,買一臺LC-1或Pro 1,體驗一把不計成本胡亂拍拍先的感覺,走走發現自我的LOMO道路,或走進非LOMO的反攝影聯盟。小DC權當作口袋機用,玩厭了就送給家人。
而對於認認真真拍的PP,你覺得暫時還是先玩玩膠片機,你總覺得目前還沒一臺可換鏡頭的數碼相機,能有Nikon F6、Leica MP、HASSELBLAD V系列等那麼成熟,反正是自娛自樂嘛,不以此技討生活。對你,數碼化不是爲了方便出片,而只不過是爲了方便交流。於是,另一條數碼化道路就是底片數碼化的道路。先拿下Nikon 5000 ED或Nikon 9000 ED , 再配個Epson Perfection 4870 以備NIKON底掃不方便掃的場合使用。當然,作爲數碼的觀片工具,顯示器馬虎不得,還得要個色彩校準儀折騰折騰GAMMA……而數碼打印機,你也觀望起來先。
其實,你知道,玩數碼唯一繞不開的是PHOTOSHOP。無論你是想從DSLR上得到漂亮的片子,還是想通過SCANNER得到一張通透的圖片,Photoshop(數碼處理)纔是數碼圖片的競技場:管理管理色彩、調調直方圖、銳化、磨皮......你開始循序漸進地學習PS的基礎知識。

你知道,從傳統走向數碼是潮流所趨,玩NIKON D100的“聽藍”資深、使富士S2/S3的“元素”編輯、用SIGMA SD9/SD10的馬幫幫主“豬豬”,他們的作品讓你中毒不淺。何況數碼變量本身就被稱作第八種武器。其實無論數碼還是膠片,從你的內心深處知道:沒有什麼可以改變攝影的本質!

你看看你先後業已收藏了一屋子的大炮、銘器,突然產生了:“Leica CM + Minolta TC-1,人生足矣”的念頭。你問自己成爲攝影發燒友以來,到底是什麼帶給了你快樂?

是那些藉以亮騷的器材嗎?
有一點。
你把所有的器材保養後放在防潮櫃裏,慢慢欣賞器材本身的各種造型,你有一種“此物只應天上有”的感覺,管它來自火星,還是來自水星,而幸福感油然而生。

是那些攝影技術、技巧的掌握嗎?
也有一點。
學習本身就是一種快樂,這種快樂出現在你苦學區域測光法的時候;這種快樂出現在你鑽研動態範圍和寬容度的時候;這種快樂出現在你解決構圖錯誤的時候;這種快樂出現在你克服“在大街上拍攝時產生的心理障礙”的時候......

是那些通過相機而得到的精美的攝影作品 嗎?
更有一點。
看看四季美景,瞅瞅時尚MM,糖水養眼啊。

然而,攝影並非生活的全部。攝影帶給你的快樂,更多的是在攝影之外。
在硬件方面,因爲玩過相機,讓你對器物的精良、工具的精密產生了迷戀。
和鏡頭一樣,大家都是玻璃,於是你對望遠鏡、眼鏡產生了興趣。和照相機一樣,大家都是視覺藝術的工具,那麼DV也是要玩的。
所謂“三代始知穿衣吃飯”,玩色彩,玩層次,視覺上有了追求,其它聽覺 上、味覺 上、嗅覺上……也是要講究的。
通過相機,你算開了眼了。有句話說:“窮玩車,富玩表”。大到買房裝修,小到廚方刀具,大俗到醬油、芝士,大雅到文物、書畫,都是學問啊!

而在無形的方面,攝影帶給你的收穫那就更豐厚、更彌足珍貴了。
因爲攝影,通過影像作品,你認識了亞當斯、佈列鬆、寇德卡、李元……等中外攝影大師;通過文字理念,你認識了巴特、桑塔格、本雅明、阮忠義……等攝影理論學家;通過網絡論壇,你認識了“Xitek”、“135F2DC”、“G2”、“shishamo”……等攝影發燒友的ID。

因爲攝影,你看到別人的愛情,儘管你不認識他們,但你依然感到欣慰快樂。因爲攝影,你看到朋友的逝去,儘管你也不認識他,但你依然感到唏噓悲傷。因爲攝影,你看到攜手到白頭的愛,因爲攝影,你看到援手在無聲世界裏的愛。
攝影就是愛。

因爲攝影,你看到生、老、病、死 ……因爲攝影,你躲進花、鳥、魚、蟲中,藉以忘憂:品品黑白的味道、探探色彩的本質。
攝影就是避難所。

因爲攝影,你走過歐洲、穿越西藏;因爲攝影,你前往動物王國:肯尼亞,你去過行色天堂:尼泊爾;因爲攝影,你曾七年間,行走秦嶺,遠山蒼茫;因爲攝影,你也曾蜜月裏,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因爲攝影,你見證了在珠峯,人類力量的偉大;因爲攝影,你也見證了在巴以,人類力量的可怕。
攝影就是在場。

因爲攝影,你體驗時尚;因爲攝影,你尋訪歷史;因爲攝影,你記錄下西方的飛揚青春;也記錄下東方的年少意氣;因爲攝影,你傷感於即將消失的風景線和古老的部落文明;因爲攝影,你記錄下浪漫溫馨的魅力瞬間;也記錄了模糊感覺的記憶碎片。也因爲攝影,你得以發泄快感,你走向你生活的城市街頭進行“掃街”,無所謂主流非主流,管它什麼啊是什麼?!
攝影就是當下。

儘管你已習慣了用圖片小結你的歷程,儘管你也拍下了一些景,一些人。但你突然發現,攝影讓你真正看到的,並不是鏡頭前的這個世界,而是相機後的你自己。一張反映真實的記錄照片或一組充滿善意的人文照片或一幅極具精美的風光照片,其實只取決於拍攝者你自己的心靈是否真、善、美。“照片上拍下的是別人,留下的卻是你自己”。你拍下的不是外面的風景,而是你的內心,At the heart of the Image——相由心生

或許攝影真的並非生活的全部,然而,或許你生活的全部本身就是一次攝影。你發現,你纔是這個世界上最完美的相機:對這個世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就是你的“取景器”;對於“底片”的要求,也是對於你的胸懷的要求:寬容、細膩;你的心就是“光圈”:越是細心,看到越多。放開心靈,就要難得糊塗;而“快門速度”則是你一輩子的時間;真、善、美就是構圖時的對焦主體;活在當下的每一剎那,就是摁下快門時的“決定性的瞬間”……

於是,有時你放下相機,讀讀書,聽聽音樂,看看電影……煮一杯咖啡,思考思考宇宙是什麼;沏一壺茶,研究研究中醫的真諦。
於是,你放下一切,一心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午夜,你從夢中醒來,懷着感恩之情。你拿出相機,裏面沒有膠捲,你閉上眼,摁下快門,“咔嚓”一聲,怦然心動……





----"形而下者謂之器"

----"形而上者謂之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