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家》,你要意识到,你是渺小的。

我喜欢看那些写普通人的小说,越普通越好,一是,我就是这种人,我想看看和我一样的普通人都是怎么生活的,怎么想事情的。二是,对于生活,他们是挣扎反抗还是随波逐流。


装帧精美的《飞行家》

正好有人送了我双海涛的《飞行家》,书籍装帧的很精美,硬壳,白色书围皮。通体白色,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作者东北人的缘故,所以经常看到满眼白茫茫的雪地,看见书皮,我就是这种感觉——一片大雪地。这本书由双雪涛的9篇短篇小说构成,故事主要写了一些普通人或者边缘人士的故事,没有一个故事是喜剧,但是让我觉得最好笑的是《白鸟》P213,写到:“奖杯还给你们,下次可能要更谨慎一些,不要把奖颁给一个速记员。一个伟大的作家是不会有时间站在这里的。”我比较喜欢的故事是《飞行家》,李明奇被一些普通人当成奇人,笃定的认为他一定能做些不一样的事情,他像灯塔一样照亮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其结果是为了自己的梦想消失于常事,一去不复返。好像这么多年,他从没惦记怎么好好过上物质丰富的生活,怎么好好培养儿子,唯一的念想从未改变——研制飞行器。成不成功不重要,毕竟这是他的全部了。就像《月亮与六便士》里“我身不由己,我必须画画”那样,40岁才开始追寻反转的人生,而李明奇和毛姆主人公不同的是,他从年轻力壮一直奋斗到中年。

如果说这本书让我又窥探了一些普通人的生活的话,那就是对作者和他家乡的想象吧,由此,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尽管我从没远离过,但是不一样,小时候的村子一年四季阳光明媚,夏天晒得暖融融的,我去上学的路上,隔着竹帘,可以看见里面的老奶奶给睡着的孙子扇扇子,那时候没人用电扇。村里没有沥青马路,土地被雨水淋过,很快又晒得硬邦邦的,踩上去碎成土渣。冬天的太阳也很多,很明媚,我趴在奶奶家的窗台上看一盆盆紫花、粉花隔着阳台和窗子沐浴着阳光,感觉他们的生命会永远绽放下去。那时候北京的夏天并不酷热难当,但是冬天确实难熬,没有羽绒服和冲锋衣,穿的都是手作的棉袄棉裤,因为棉服不好洗所以孩子们的衣服都是脏兮兮、油腻腻的。讲究点儿的,会在棉袄外面加个罩衣,我们冬天也都跑来跑去的,不知道是不是太冷的缘故,停下来反而更难受。

我出生在11月,现在北京的11月还凉爽,姑娘们穿着裤袜就出门了。记得二年级的我,在11月30日,当天是我生日,室外0度,刮着呼呼的西北风,树叶都秃了,灰尘、垃圾和塑料袋满天飞,我从此记下——我出生在北京非常冷的季节里。后来从平房搬到了几百米外的楼房,而老村落已经全部拆除,我该算是“离乡很远”,而且再没有回去的可能了。看小说就是在看别人的生活吧,一部小说可以让我们跟着作者去看他的生活,他想给你看的,他所希望的生活。要意识到我们都是渺小的,曾经想抓住的可能很努力也抓不住,渺小,挺好的,没有聚光灯,就做自己,像李明奇那样。

后记:

曾经我总是抱着职场技能、职场励志书籍来看,要上班嘛,总是要充实一下技能,而且在工作方法上找些捷径之类的。各类《好好学习》《刻意练习》《定位》以及古典老师大卖的《跃迁》——号称你把这本是背下来也不能改变什么,唯有理解加实操,类似的书堆了一柜子。后来裸辞在家,再也没有翻看这类书的兴趣,想想自己曾经还真是上进好青年,现在想想也许就是这类书看多了才导致我焦虑吧,所有的书都在鼓励你做得更好,告诉你如何做得更好,尽管你并不能完全照搬,但至少在变得更好的路上前行了。于是你会回头要结果,我这一路走来,哪里进步了,取得了什么成绩?确实很多对自己目标明确,意志力坚韧的人都一跃而起,成为年收入百万的大V,而更多众人如我,不过是在家庭、工作之间来回平衡,哪个也不能放,再通过看几本职场书籍就一飞冲天,难上加难。安慰的不过是颗躁动的心罢了。

闲赋在家的时候,开始喜欢上看小说。曾经急躁,总觉得小说翻了很多页没个结果让我难以接受,后来想想可笑,一篇翻几页就能看到结果的小说不就像吃快餐吗?点餐立取,坐下就吃,15分钟搞定一顿工作餐。而那些慢条斯理,慢慢品尝菜品色香味的时间仿佛是在浪费生命,如今看来是本末倒置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