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豔玲傳》:她5歲唱戲、9歲挑班,給毛主席演戲,當下九流的戲子,成上九流的角

文 I 鳶落   圖  I  源自網絡

雪小禪是知名文化學者,中國作協會員,獲得第六屆“老舍散文獎”。她的書比較陽春白雪,非常有文化內涵,而她本人也是癡迷戲劇,還曾在中國戲劇學院任教。

《裴豔玲傳》是雪小禪寫的人物傳記,爲了寫此書,跟着裴豔玲一年多,在她二十多萬字的傳記裏,給我們展現了一代京劇大師的風采。

雪小禪在書中說,此生只會給一人寫傳記,就是裴豔玲。

全書涵蓋裴豔玲的身世、少年學藝、成就、苦難、人格魅力,今天主要與大家分享裴豔玲的學戲之路、成就與大師風骨。

01

裴豔玲,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5歲登臺,9歲挑班,13歲紅遍全國。她轉藝多師,戲路寬廣,文武兼備,唱、念、做、打俱佳,京、梆、昆、亂不擋。

作爲頂尖的戲曲藝術家,她一生獲獎無數。

1985年,因崑曲《林沖夜奔》《鍾馗》獲得全國戲曲大賽“演員特別獎”,同年獲得第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第一名。

1988年,裴豔玲主演的電影《人鬼情》,在法國和巴西舉辦的國際電影節獲獎。

1995年,因河北梆子《武松》,被專家稱爲“功透骸外”的全才大武生,這一年,她第二次獲得13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1996年,榮獲中國文聯評選的首屆“跨世紀之星”稱號,榮獲這一稱號的只有她和京劇名家李維康。

2008年,第五屆中國京劇藝術節,獲特別榮譽表演獎。

2009年,榮獲24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的“梅花大獎”。

2009年,獲白玉蘭“特別貢獻獎”。

.........

裴豔玲不僅在內地家喻戶曉,在港澳臺和國外同樣很出名。

香港觀衆非常挑剔,能在那裏唱下去的人,不過兩三個。當初只有馬連良一票難求,而裴豔玲是第二個,其實,觀衆不認識她,但一看她演出,就知道她身上的都是真功夫,強烈要求加戲。

香港藝人劉德華曾說,裴豔玲是她的偶像。

在丹麥,《夜奔》獲得經久不息的掌聲;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含蓄的瑞典人狂呼、手舞足蹈;日本,人們稱她爲“人間瑰寶”;希臘,她被譽爲最傑出的藝術家。

在新加坡,首演當日,總理吳作棟的夫人、總統子女、外國駐新外交官、演藝界名流都來觀看,總統還接見了她。

在外國辦學的時候,裴豔玲是特級教授的待遇。

異國他鄉,語言不通,藝術的表現手法也不一樣,但裴豔玲身上的功夫,卻是實打實的,再是外行,一看也知道她身上的好東西。

在戲劇界,裴豔玲是這個行業的頂尖人物,有人說她,前有古人,後無來者,她的成就讓後輩只能望其項背。

一個人能在某個行業處於頂尖水平,那他們一定是很早就知道要選擇這條路。

要成爲大師,天賦、努力、人品一定缺一不可,裴豔玲就是這樣,身懷絕技、用命學戲、有風骨的戲劇名家。

02

有人一輩子渾渾噩噩,不知道做什麼,就稀裏糊塗的過完一生,而那些能成事的人,都是早早選好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1947年,裴豔玲出生於河北滄州傅家佐,一個貧窮苦寒之地,那裏的人大多以賣藝爲生。父親裴聚亭是一名武生,翻跟頭、鑽鍘刀是他養家餬口的絕技,但非常危險。

裴豔玲剛出生的時候,裴聚亭給她取名裴信,練武之人,信字當頭,9歲挑班唱戲,裴聚亭爲女兒取了藝名:裴豔玲,豔質琳琅,驚才絕豔。

裴聚亭不是裴豔玲的親生父親,但對她卻視如己出,非常疼愛。她一生能學戲,成爲戲劇名家,與裴聚亭密不可分。

裴豔玲4歲的時候,父母離婚了,她跟着母親去繼父家,寄人籬下,受盡白眼,吃不飽,經常被打罵。離婚後,父親捨不得女兒,決定和前妻打官司,要裴豔玲的撫養權。

過堂的時候,裴豔玲面對鄉幹部的詢問,4歲的她就非常有主意,果斷選擇裴聚亭。

重回那個貧窮但溫暖的小家,裴豔玲過得很快樂。

繼母袁喜珍是河北梆子演員,沒有生養,但對她如自己的親生女兒,把她照顧得很好,還給她講戲,《鎖麟囊》《四郎探母》《玉堂春》...。

從小跟着父母外出流浪,一路聽戲,裴豔玲耳濡目染,對戲劇越來越癡迷,她不識字,但聽一遍就會背。

父親問她以後要做什麼,她說要唱戲,結果裴聚亭給她一耳光,她說三次要唱戲,被父親接連打了三個耳光,你再想學戲,我就打死你。

裴聚亭知道在這個行當有多辛苦,下九流,不被待見,還不如要飯的,至少人家擺個碗就有飯吃,而唱戲的,玩命也不一定過得好。

老伶人李崇帥是裴聚亭的好哥們,見過裴豔玲之後,說裴豔玲是個奇才,非常有天賦,想讓裴豔玲跟他學戲,但裴聚亭不讓。

父親越反對,裴豔玲越堅持。一直跟着戲班子走南闖北,她早就對唱詞耳熟能詳,她唱戲的機會很快來了。

有次裴聚亭帶着人出演《金水橋》,演秦英的人突然病了,不能上臺,裴聚亭加薪,問了好幾次,都沒人能頂替。

這時,裴豔玲出來了,“爸爸,我能演秦英”。

她有天分,沒人教過,但竹筒倒豆子般的說着戲詞,拉過門就知道哪該張嘴,調門高低。但她剛上場,觀衆都亂了,等着看笑話。而裴豔玲不怯場,一張嘴,臺下都愣了,掌聲如雷。

李崇帥和袁喜珍都知道裴豔玲的天分,想讓她學戲,裴聚亭就是不點頭。

有一天,裴豔玲偷偷練功被裴聚亭發現,沒有打罵她,而是跟她說,唱戲很苦,拜師要籤生死契,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學戲的人,要有九條命,一條條死了,最後戲才成,或者命都沒了,但還沒學成。

“我不怕苦”

“你跪下發誓,以戲爲命,戲比天大,學不成,死不休。”

此後,裴聚亭給她找了全國最好的師傅,要把女兒培養成最紅的“角兒”。

但這世上,有天賦只是你入門的條件,想要有成績,還要走很遠的路。

03

比別人有天賦,同樣的努力,你的成績會好一點,想成爲業界翹楚,就得玩命。裴豔玲能成爲戲劇大師,如同貓一樣,九條命,學戲的時候,一條條死了,最後才成。

戲劇界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即使自己是大師,也不教自家的孩子,都是拜別人爲師。學戲太苦了,免不了挨打受罵,自家的,下不去手。

裴豔玲拜李崇帥爲師,簽了生死契,“拜師學藝,打死勿論”。

李崇帥是江湖藝人,沒宗沒派,但肚子裏的絕活很多,人也狠。文革時期,被冤枉了,一根皮帶就上吊自盡,這樣的人,戲當然好。雖然與裴聚亭是好友,但練起裴豔玲時,沒有半點情分。

練腿功,一站就是幾個小時,稍微動一下,鞭子和尺子就打下來。練唱功,早上起來唱,中午別人休息唱,晚上繼續唱,睡覺前背戲詞。

最痛苦的是,擰旋子,冬天穿着老棉褲、再加一件半大衣,動作慢了,不標準了,又要挨鞭子。

冬練三九,凌晨4點從被窩裏爬起來,汗結成冰,嘴裏都是血腥氣。夏練三伏,背心全是水,身上都是鹽鹼花,痱子成了瘡。

裴豔玲學戲的時候,不過是5歲的孩子,也想多睡會,但她的一天卻是這樣過的,早功:扳腿、踢腿、下腰、飛腳...一練三個半小時;上午跟着琴師吊嗓子,下午跟李崇帥再練功;晚上不外出演戲,就跟父親學戲文,師傅能輪着來,她只能一直練功。

除了吃飯、睡覺的時間,就是練功,經常被打,身上總有青的地方,最痛苦的時候,裴豔玲拿着繩子想在廁所吊死算了。

父親卻劈頭蓋臉一頓臭罵,你不是發過誓嗎?不是說學不成,毋寧死?你還沒學成,死?還早!你給我回來,繼續練。

她練功的間隙還沒有5分鐘,而擰旋子的時候,天昏地暗,想吐,而她至今保持着擰旋子的最高紀錄。

就這樣,靠着自己的天分,名師指路,再加上玩命練功,裴豔玲成角了。那時候唯一的宣傳手段,就是百姓的口口相傳,大家都知道有個小武生,非常厲害。

1955年至1956年,裴豔玲是京劇團的主演,一個人挑班唱戲,那時她9歲。13歲時,進了躍進梆子團,業餘唱梆子,還紅遍全國。

裴豔玲這樣的紅角,別人會的,她都會,別人不會的,她也會。一場戲,一個人身兼數角,她的演出,不是大軸就是壓軸,中間都是半紅不紫的演員。

此後,她成了驚才絕豔的裴豔玲,十多歲就給毛主席演戲,獲得了無數的榮譽。

但任何技藝,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同行知道,三天不練,觀衆知道。裴豔玲成名前玩命練功,成名後也每天堅持。

有次因爲偷懶,少擰10個旋子,下了臺,父親擡手就是一耳光,吼她:唱戲的,一輩子必須和自己較真,一天不較真,祖師爺就知道。

政治運動期間,裴豔玲被打壓,只能打字、開會、反省,但她會偷偷練功。1976年元旦,文革結束,可以開始演戲了,爲了拍電影《寶蓮燈》,她把剛出生3天的二女兒斷奶,26天送回老家。

此時,她已經29歲,1.6的她體重140,但爲了能上臺演出,她跟自己死磕,再痛都忍着,最開始只能擰七八個旋子,而她巔峯時期,一次能擰100多個。

十年沒練功,再加上生孩子,她的功力比以前退步了很多。不過因爲拼命練習,拍電影的時候,只要求擰35個旋子,但她擰了45個,還一條過。這部電影,和李連杰的《少林寺》一樣的成功。

從決定唱戲開始,裴豔玲每天都跟自己較真,靠着拼命死磕的精神,成了京劇大角、紅角。

04

身懷絕技,成爲大師的裴豔玲,不管在是藝術追求,還是爲人處世,都讓人欽佩。

1.不忘本

她當初在劇團挑班唱戲,成了大紅人,劇團不要李崇帥這樣的老伶人,覺得他們不能創造價值。裴豔玲二話不說,收拾行頭和李崇帥一起走了。李崇帥對我有恩,你不要他,800塊的工資我也不稀罕。

李蘭亭是“李派”創始人,裴豔玲的師爺,但這位大師沒有過好日子,徒弟背叛他,晚年淒涼。裴豔玲就開班教學,傳授“李派”,還給李蘭亭做雕像,供後人瞻仰。

她沒見過李蘭亭,但她知道,自己身上的絕活都是源於李蘭亭,她用自己的名聲,多方奔走,請名家爲李蘭亭立雕像。李蘭亭誕辰123週年,央視名嘴白燕升主持,對方感動於裴豔玲的人品,分文不取。

裴豔玲說,自己名氣越大,就越爲李蘭亭傷心,身上全是好東西,受益的人那麼多,變賣家產辦學教人,但最後卻在農村,過得很寂寥。她現在就力所能及的爲李蘭亭做點事,讓後人記住大師,讓後輩受益。

2.不爭名奪利

有人讓她創建一個流派,與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等大師比肩,給她在梨園定一個位置,但裴豔玲總是很謙虛,過早、過早!和大師相比,相差甚遠,自己幾斤幾兩,自有後人評說。

她堅守傳統戲劇,辭演《霸王別姬》。

當初導演承諾,如果她來了,名字排第一,在張豐毅、張國榮和鞏俐的前面。那部片子,名氣和錢都有,但裴豔玲說,自己不是娛樂明星,真要是演了,以後想摳都摳不出來。

不管多紅,她都只當自己是個唱戲的,只在唱戲的功夫上較真,淡漠名利,卻把一顆火熱的心給了戲劇。

3.提攜新人、培養後輩

大環境不好的時候,她在外國卻紅遍了,掙了錢,回國來,用自己的影響力改變京劇的頹勢。

她不慕名利,卻爲新人張慧敏奔走,爭取“梅花獎”。

學京劇的人越來越少,她自己出錢建校,免費教學。

4.用心對戲迷

下了大雨,場子一片狼藉,但父親說,票賣出去,只要天不塌,就得演。

寒冬臘月的時候,他們去鄉下演出,車在大雪地裏壞了,等修好後,到演出地點,已經晚上10點,水米未進,她開始演出,直到夜裏1點。

在裴豔玲看來,觀衆不可欺,不管在金碧輝煌的中南海,還是鄉下的野臺子,都一視同仁、童叟無欺。不會討好上層人物,也不會忽悠普通戲迷。

某次中央領導請吃飯,她有一場演出,時間有衝突,裴豔玲沒去吃飯。有人說她傻,吃完飯,隨便化妝,就去演出啊。但對裴豔玲來說,演戲纔是她的本職和責任,不能敷衍戲迷,吃飯沒什麼好在意的。

裴豔玲說,對戲迷最大的回報,就是好好唱戲。

有一位83歲的老人,非常喜歡她的戲,聽說她來當地演出,一定要看。兒子用小推車把老孃從30裏外的村子拉來,看了,還想見她一面。裴豔玲聽說此事後,顧不上臉上的油彩,就奔到老太太面前。

裴豔玲在藝術上成就卓越,而她對戲劇的態度,對傳統的堅守,對戲迷的真誠更是讓人動容。

05

能夠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的人是幸福的,在喜歡的職業裏,像裴豔玲這樣,成爲標杆性人物,非常了不起。

裴豔玲成名後沒有任何“名家脾氣”,反而越來越謙卑,追本溯源,尊師重教,把名利當浮雲,但把戲劇的傳承,做人的風骨作爲自己畢生的追求。

和那些稍微“成功點”就把持不住、飄飄然、違法亂紀、道德敗壞的人不同,裴豔玲是真正德藝雙馨的藝術家,真正的大師。

對裴豔玲來說,此生,戲是她的夢,戲是她的魂,戲是她的命,戲是她的根...。

她一個人,走向光,走向戲,走向那清澈澈的大雪紛飛。

圖片源自網絡,感謝創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