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中)

蘇東坡於1074年十二月中旬被派到山東密州,彼時,他已進入不惑之年,他不以被貶而情緒低落一蹶不振,而是繼續以壯志凌雲的心態大踏步地進入人生的成熟期。

剛到在密州之時,情況很不容樂觀,適逢蝗災、旱災施虐;在民不聊生之時,賊盜又躥起四處作惡;又有老百姓因養不起孩子從而將嬰孩拋棄,蘇東坡初到此地,看到此情此景,內心極爲震驚悲痛,這位終生品性溫良又有滿腹雄才韜略的政治家,立志要爲民除害,要救老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他帶領屬下和平民百姓,親自下田作業,驅趕蝗蟲,抗擊旱災,又制定法令,懲治盜賊,還修建了一家福利院,專門收養棄嬰。

經過這位英才政治家一年時間的不懈努力,密州災情和治安基本得到穩定和控制,命如草芥的無辜的棄嬰,也重獲了新生。

在密州的時候,恰逢蘇轍也在山東陳州(今濟南)當官。就在八月十五月圓夜的那一天,蘇東坡在密州超然臺舉辦了一次隆重的聚會,參會之人不乏知己好友和當地社會名流,但唯獨沒有弟弟蘇轍。會中,蘇東坡豪飲狂放,卻在會後人走淒涼之時,滿腹惆悵地憶起了蘇轍,就在這一夜,千古名詩《水調歌頭》出爐。

這個時候,兩兄弟不相見,已有七年之餘。

1077年,蘇東坡又一次奉召離開密州,赴任徐州知州(相當於現在的市長),那時恰逢徐州發水災,爲了抗擊水災施暴,他在這裏修建了舉世聞名的黃樓。

這個時候的蘇東坡已聲名大盛,大量的文人要投靠他門下做他的學生,其中最爲出名的是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這也是蘇東坡本人最爲欣賞和重視的內位門生。

但不幸的事,在其後不久就發生了。

1079年蘇東坡在湖州爲官時,自己的上頭領導給了他一個嘉獎,蘇東坡爲此寫了一個謝恩表,在謝恩表裏,他又附帶寫了幾句揭發當時朝廷小人不齒行徑的文字。結果這些文字當真被“小人”給挑了出來。在那個年代,“欲加其罪,何患無辭”,他們將這些文字加油添醋大肆渲染,又找了他以前寫的大量文獻,一點一點摳字眼,一條一條找論據,最後,給他蓋上了“叛國謀反”的罪惡大名。

從此,蘇東坡身陷囹圄,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

災難的來臨,就在1079年7月28日的這一天,蘇東坡在湖州以這種荒謬之極的“謀反”的罪名被逮捕。進監獄以後,他跟兒子蘇邁約定,如果外頭沒事,給自己送肉,如果有事,就送魚進來。豈料有一天,事出不湊巧,蘇邁那天剛好有事不能送飯,他派了個人去給父親送飯,這人不知道父子倆約定,恰恰那天送了魚過去。

蘇東坡一見是魚肉,一拍大腿,大呼悲催完蛋,想到自己一世英明,卻要背上個莫須有的罪名而被迫離於人世,感慨萬千,情緒激昂,於是提筆寫了封信給弟弟蘇轍,他在信中,句句真情,字字忠心,把這些年來對皇室的感情和愧疚以及對自己自大狂妄的反省之意表達得淋漓盡致。這封信後來到了神宗皇帝手上,皇帝一看,大爲感動,深深明白了蘇東坡對國家對皇族的一片赤子之意。於是,在10月底的一個夜晚,他派了一個親信到蘇東坡獄中。

這個親信當時只拿了個枕頭,來到監獄,不聲不響、目中無情,將枕頭擱置在蘇東坡身邊,躺下便睡。

有一個陌生人在自己身邊睡着,蘇東坡當然倍感蹊蹺,但他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亦不怕鬼敲門,竟然也能相安無事地跟這個陌生人一覺睡到天亮。

第二天天一亮,蘇東坡還在酣睡當中,這位親信便起身告辭,離別之際,他拍了拍蘇東坡的肩膀,告訴他:“你沒事了!”

皇帝認爲:如果蘇東坡一晚上輾轉反撤睡不着覺,那便代表他心中有鬼,如果他睡眠甚好,那也即證明他問心無愧。

其實救蘇東坡於冤獄的,還有一個幕後的重要人物,曹太后。曹太后是神宗的母親,她是一名頭腦睿智、心胸豁達的女人,她明白丈夫仁宗爲後世選的兩位宰相-蘇軾和蘇轍,實屬曠世英才,忠君愛國、赤誠之心乃常人不可企及,她進言神宗,蘇東坡就是忠義良臣,並告誡皇帝不能被小人矇蔽了雙眼,不能忘了先帝的囑託,如果釋放蘇東坡一定能換取他的感恩戴德,並加倍忠心效力於皇室。

母親的話也引起了神宗皇帝的深思熟慮,加上他本已看到蘇東坡寫給弟弟的那封信,母子兩人終達成一致,便下旨釋放了蘇東坡。

蘇東坡這段冤獄共蹲守了103天之久。

蘇東坡無罪釋放以後,於公元1079年11月29日,再次官貶至黃州(今湖北黃岡)。

到了黃州以後,從此再無爲國爲民的“蘇大學士”,一身農夫裝束的“蘇東坡”就在這時橫空出世。

黃州,成爲蘇東坡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他在這裏擔任一個團練副使的小官職。雖是一個官職,但並無實權。在這裏,他還被限制人身自由,出入不得過黃州邊界,更沒有豪華舒適的官府。

他在這裏,只是一個普通的老百姓。

但不料,蘇東坡絕不是等閒之人,他就是那個年代最受人追捧的男神,他的適應能力非常強,不管到哪裏,都能頑強地生存。

在黃州,他沒有住宿的地方,一個朋友將河邊一個廢棄的驛站-臨皋亭介紹,他在這裏勉強落腳。

蘇東坡還有個朋友馬正卿,一生都非常信任和祟拜蘇東坡。蘇東坡被貶到黃州,他又追隨至黃州。當時爲了幫助蘇東坡,他向黃州太守申請了一塊荒地。

這塊荒地就在黃州城東的山坡上,從此以後,東坡便脫去了文人的長衫,換上短衣短褲,開始了農民一般自給自足的新生活。他帶領一家老小,“清瓦礫,割荊棘”,買耕牛,種稻谷,還種了不少瓜果蔬菜,硬是把一塊雜草叢生牛羊不及的破山包開墾得阡陌交錯、有聲有色。

就在這時,他給自己取了個新名字:東坡居士,從此,蘇軾的名字被蘇東坡代替。

蘇東坡不僅是個聰明人,一個生的強者,他更是一個樂觀豪放的典型人物,他絕不會懊惱於過去的貶官經歷,也不會煩惱於現在生活的窮苦,雖然沒有經濟來源,但也懂得省吃儉用靠自己雙手去創造家人的幸福。

他依然思想通達,爲人坦蕩,才氣鋒芒,不畏風浪。慢慢地,他不再孤寂,他日出耕作,日落寫詩。在這段“爲農夫”的日子裏,他寫出了一生當中數量佔比最多的詩作。

他的名聲又在黃州被炒熱,他依然受到各界學士名流的欣賞和追捧,這期間,紛紛都有從各地趕來拜會他的朋友,接待朋友成了他日常生活重要的一環。

每當有朋友自遠方來時,且朋友一多,他所住的那個破舊的“臨皋亭”便更顯狹小而擁擠,於是,借得朋友幫助,又自己動手,就在東坡山頭蓋了五間瓦房。新居落成那天,恰逢瑞雪天降,於是,他給這間瓦房取了個雅名叫“雪堂”。這個雪堂後來成了東坡一個重要的辦事基地。

黃州時的東坡,可謂無官一身輕,於是,他盡情地遊山玩水,泛長江,吊赤壁。著名的前後《赤壁賦》就是在這個時候誕生的。他在賦中提出一個非常英明的觀點: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無主,閒者得之。意即:江上的清風,山間的明月,此等自然美景,只歸屬於那些有閒之人。

我們回頭想想他的這番話,雖然是一種非主流的文風,但不能否認,它的意義非常深刻。我們現代人,總是禁錮在繁忙的工作中,祖國河山,壯麗美景,都不歸我們所有,因爲,我們是根本沒有時間去領略的。

一千年後的現代人的苦楚,蘇東坡在一千年以前就爲我們預言了。

蘇東坡在黃州也留下了不少軼事。首先是發現當地人不會吃豬肉,他便教老百姓如何烹製東坡肉。如今我們看在眼裏色澤豔紅吃在嘴裏酥爛香醇肥而不膩美味無窮的東坡肉就是在那個時候被髮明的。東坡還有一個故交叫陳季常。這個陳季常有個老婆非常強悍,而陳又非常懼怕他老婆,於是蘇東坡便寫詩調侃陳季常,原文爲“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從此以後,河東獅吼也出名了。在一千年以後的現代社會裏,被拍成了各種版本的電影和電視劇,可謂膾炙人口、頌聲遍野。

在黃州期間,蘇東坡的第三個老婆朝雲,爲他生下了一個小兒子。朝雲曾是蘇東坡在杭州收下的一個丫環,後來日久生情,這個丫環便升格做了他的妾。蘇東坡中年喜得幼子,他也曾爲這個孩子提詩一首,原文爲: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我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可以看得出,蘇東坡此時的思想以與以前大不相同,他比以前任何時候都要成熟穩健。他在少年時代便躊躇滿志,意氣風發,年紀輕輕被世人敬仰,被皇帝讚賞,卻仍然躲不過命運的浩劫。一次次被貶流放,很大原因是因爲自己過於聰明,過於孤傲。

自省過後,他開始改變。

他寄希望於兒子,不希望他將來跟自己一樣,災難重疊,時運不濟,只惟願他健健康康、平平安安。這是一位平凡的父親發自心底的最真實最感人的心聲。

但是事與願違,這個孩子只存活了十個月便夭折了。

蘇東坡在黃州期間還出過一首非常著名的詩《東坡復醒醉》,後部分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這首詩一流傳出去,引起軒然大波。太守看到這首詩以後,大驚失色,以爲蘇東坡跑了,因爲規定他是不能離開黃州邊界的。結果,他派人到蘇東坡家中視查,卻發現,他因爲喝多了酒正躺在牀上睡大覺呢。還有一次,蘇東坡因爲得了流行病,十多天沒有出門,也沒有新詩產生,後來傳流言,說他死了。

沒過幾天,這消息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傳到了京城皇帝耳裏。

皇帝聽說他死了,吃飯時正舉起的筷子,悽然放下,輕輕說了句:“今後不復有此等人才也”,推開凳子,悲傷離去。

京城都傳遍了蘇東坡離世的消息,連皇帝老兒都感到悲慼,豈料,沒過幾天,蘇東坡那傢伙病好而起。他病一好,寂寞哪裏輸得起,第二又開始訪友,又開始寫詩了。

因爲在黃州期間一直沒有實質的官銜,所以時間非常的充裕,他先後又出了許多千古名詩。

其中有一首《記承天寺夜遊》,也非常著名,它最能代表蘇東坡一貫的寫作風格。詩中就是描繪自己,在一個月明之夜,睡不着覺,索性起身去會一個朋友,恰好,朋友也沒有睡,於是兩人一起在庭院中走了幾圈,看到一些月亮下的光影,便輕描淡寫地把它給寫了出來。

這裏,我們一起鑑賞一下詩原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淡淡小事,本是平凡日常,卻被他短短几句詩文描繪得淡雅恬靜、平和安詳。他的文字,總是活躍生動又帶着清新雅緻,讀到句末又有流暢押韻之尾調,即使文化素養不高的人也能讀懂詩的本意,即使口齒不清的人,只要開口讀之,也能朗朗上口得猶如行雲流水,這就是大文豪筆下的文字。即使在一千年後的今天,我們再來捧以閱之,依然能感念大文豪當年的灑脫風雅和閒情逸致,至於他身邊的朗月清風之沁人心脾,我們只須面朝明月,閉目朗誦文字,即刻,千年前的月夜美景,不論是庭院中的積水空明,還是月光下的竹柏影,一定會紛來沓至。

在黃州的這段生活,蘇東坡其實是非常滿意的,他曾想,餘生能繼續在這裏,做一個單純的農夫,自己種田種地,寫寫小詩,會會老友,烹烹東坡肉,教教老百姓文學禮義,瀟瀟灑灑,安安逸逸,沒有官場的權貴紛爭,真的挺好的,此生已再無他求。

卻不料,這段生活僅維持了五年的時間,就在1085年4月1日這一天,京城傳來噩耗,神宗皇帝病逝了。

神宗駕崩,年僅九歲的哲宗皇帝繼位,高氏以太皇太后身份垂簾聽政,她權大勢廣,上任後,便將蘇東坡召回了京城。

蘇東坡一生共經歷了五朝皇帝,對仁宗和神宗兩位皇帝效忠的時間最長,除此之外,他與三朝太后,一直都有難以割離的關係。烏臺詩案的無罪釋放,曹太后助了一臂之力,這次回京城,又是高太后的指令。歷朝太后,都英明過人,眼睛雪亮,她們都非常欣賞這位文豪的才華和賢能。

蘇東坡確有足夠的魅力令衆多女人爲之折服,哪怕她們都德高望重尊貴至上,但蘇東坡就是蘇東坡,自幼有着祟高的理想,任何困難,他都沒有屈服投降,任何絕境,他都沒有放棄過自己的信仰,他一生愛民恤衆品性溫良,他一世樂觀豁達不管在哪裏都能表現得積極向上,他是一個賢明的宰相,他一心要立國安邦。凡事都有因果,所以這樣的人,每到險境總會有貴人相幫。

蘇東坡這次回京城,待了八個月的時間。在這八個月的時間,他潛心投入政府工作,寫了大量極有價值的政府文獻。

這些文獻有很多保存到了今天。

因爲,他在那個時代,就是一種先進文化的代表,他代表着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而宋朝,本身就有重文輕武之風,他的存在,無疑給時代文學注入了鮮活的色彩和獨特的文風,可以說,除了他的反對黨,幾乎沒有人不喜歡他的詩詞,也幾乎沒有人捨得摧毀他的詩詞和文章。

所有詩詞保存至今天的,大約有四千首之多。

關於他的這段政府工作,有一段趣事:就在他離世後的某一年,在他同一個工作崗位上有一個同事,本也是有才能之人,但總聽別人追捧蘇東坡,卻極少有人稱讚自己,心裏不服,於是去問東坡的老部下,問:自己的文章與文豪的究竟有什麼區別,難道不是差不多嗎?老部下回復他:“表面看起來確實差不多,但是他寫東西從來不用翻書,提筆便寫,很快落定,但你卻要查資料查上半天。”

這就是文豪與普通人的區別。

但實際上,蘇東坡回京城的這段日子並不好過,城中城外,到處黑影重重危機四伏,政治還是不願意放過蘇東坡,雖然他根本無心搞政治。他只想好好協助皇帝和皇太后治理天下,服務於貧苦勞衆,再寫點小詩自娛自樂,順帶也能娛樂衆生。王安石的那些老部下,還有過去被他的詩得罪過的那一票子達官貴臣,他們視他爲眼中釘肉中刺,甚至又以“蜀黨派頭目”的莫須有罪名強加於他頭上,他知道,京城不是他的理想之所,於是再次請願下到杭州。

杭州的蘇堤和水庫,就是在他二下杭州時修建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