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孫曉波:因熱愛而獲得生活的自由,便是人生最好的狀態

繪畫對我來講不是謀生和職業,只是一種生活方式,如果因熱愛而獲得生活的自由,這就是人生最好的狀態,僅此而已——孫曉波


孫曉波曾是一名新聞攝影記者,其攝影作品拿過國內外的不少大獎,早年主編過《深圳企業評價》《黔商》《貴州經濟文化交流》等雜誌,拍過電視劇;他還是一個出色的職業策劃人,至今中央電視臺黃金時段報時的茅臺酒集團標誌依然熠熠生輝,而該標誌設計便出自孫曉波之手,他更是一手策劃了整個中天集團的形象設計,並且爲華爲、平安保險等企業做過企業品牌和企業文化項目策劃。而現在,他更喜歡自己的另一個身份——畫家。

近幾年,在繪畫藝術這片廣澔森林中,作爲小畫種的鋼筆畫卻異軍突起,引起廣泛關注,孫曉波作爲這支鋼筆畫家隊伍中的踐行者,他用心繪畫,潛心研究。走出半生,經歷人生曲折,如今重拾畫筆,談起因由,孫曉波淡然而平和:“繪畫對我來講不是謀生和職業,只是一種生活方式,如果因熱愛而獲得生活的自由,這就是人生最好的狀態,僅此而已。”

從一個職業策劃師到文化亊業工作者,又轉戰到繪畫,都離不開孫曉波早年對繪畫的熱愛。在孩童時期,他就執念於繪畫。爲此,老師曾多次告誡他“全面發展”,但他還是堅持自己的愛好,並且因爲這個愛好特長,14歲便被部隊選徵入伍,那段軍旅生涯,讓他得到了更多的歷練。退伍後從銀行職員考進工藝美術研究所,拜劉知白先生爲師,繼續自己未竟的心願。那時,一邊繪畫,一邊攝影,其攝影作品接連發表並獲獎,成爲了省報的新聞攝影記者。而後下海,與繪畫漸行漸遠。幾十年一晃而過,又回到原點,還是他喜愛的那個原點。惟一不同的是,他選擇了鋼筆畫。這一拾筆,就是整整三年。

很多人窮其一生也無法找到自己,而孫曉波能夠重新拾筆作畫,無疑是爲自己找到了一個好的去處。

他創作的鋼筆畫《冬天的夢》,運用獨特的藝術語言和描繪技巧,構成超越現實的浪漫主義主題;《盛裝的苗女》,白描與寫實技法的運用,使得人物形象與服飾構成了符號意義上的審美視覺,人物形象顯得更爲簡潔和生動;《古鎮》,以輕細明快的線條勾勒,將遊人遊覽古鎮時的神態展現得淋漓盡致,並被收藏人士以高價收藏。

“畫鋼筆畫是十分枯燥的。畫一幅鋼筆畫往往需要花上近一個月的時間,其間不能出一絲差錯,因爲在宣紙上畫鋼筆畫很難塗改,畫錯了只能重畫,因此需要有極大的耐心,我把畫鋼筆畫作爲修身養性,也能煉岀一種境界吧。”這,或許是孫曉波意猶未盡的感悟。

但藝術創作,必須是嚴肅認真的。

從孫曉波的鋼筆畫作品中,其一筆一劃,都不難發現那種細緻和耐力所匯聚的感染力,如果沒有對鋼筆畫的傾心喜愛,是很難做到的。

著名畫家李昂對孫曉波的鋼筆畫作品,作出毫不吝嗇的評價“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是用鋼筆畫作品來表現現實生活的真誠態度”。文藝評論家張健健曾評析孫曉波的鋼筆畫作品“畫風強健,線條熟練而凝重,視覺語言獨特,表現手法新穎,具有極強的寫實表現力和寓意”。這些評價,無不肯定了孫曉波在鋼筆畫創作上的探索和求新。

孫曉波的鋼筆畫作品,從表現形式到作品內容,滲透着炭墨的凝重,顯現出明快的美感,細密的線條出於黑白而不止於黑白,這或許就是孫曉波鋼筆畫的魅力所在。朋友用手機拍下一張貴陽甲秀樓的風景照,被孫曉波“改編”成鋼筆畫,大家驚呼:曉波的鋼筆畫已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了。

隨着近幾年中國新鋼筆畫的涌現到崛起,形式極具豐富和多樣性的新鋼筆畫法,改變了過去單一的小幅線描、速寫、插圖、連環畫的表現形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欣賞和喜愛。

而正涉足於新鋼筆畫探索的孫曉波作品,在國內畫展、雜誌上均有發表,部分作品被各地畫廊收藏。近來,不少企業及畫廊邀請他舉辦私人畫展,一家出版社也有意出他的鋼筆畫集。然而,他不置可否:“現在能夠讓自己滿意的鋼筆畫作品還不夠,還不足以撐起一場畫展,一本集子,還需要潛心作畫,最後讓作品說話。”他給出了一個期待。(原創:行雲六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