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識產業的目的,是幫我們從垃圾信息洪流中擺脫

2016,是信息付費元年。

這一年,不經意間,當年我們誤以爲不會爲信息付費的人,已默默實現成爲付費用戶的轉變。

視頻會員、音樂包月、讀書社羣、知乎Live……那些我們不會付錢的東西,到現在反而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而其中,爲知識付費,顯然成了一種新興的產業。知識變現這個詞,現在也在網上越來越火。

從知乎上的大V搖身一變,網課、社羣便如雨後春筍;得到、分答也早已如火如荼;乃至微信公衆號也在加緊籌劃着付費訂閱的新項目……整個互聯網似乎出現了一場知識的狂歡。

曾經,我們運用專業知識,創造產品以獲利;如今,我們分享知識,本身就成了獲利的途徑,這到底意味着什麼?

再者,我們也不能忽視,知乎上仍有一股思潮,反對新興的知識變現產業,堅持傳統閱讀體驗的優越性,他們又在焦慮什麼?

這個知識資源極大豐富的時代,我們又該如何做,纔不會陷入注意力稀缺的漩渦,才能將自己的專注力把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被各種信息魅惑?

這個知識變現的時代,我們究竟是在面對陷阱,還是機遇。

✦知識付費產業緣何而興起?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觀念的改變也定非一日之功。而這其中,便有一條核心的基礎——互聯網付費已變得便捷。

每個人都有逃避思考的傾向。當過程繁複時,便會放棄。當年的互聯網支付雖談不上讓人發狂,但也遠遠不如當今微信支付寶的輕輕一掃。門檻的降低使得一切似乎水到渠成,就差動力上的臨門一腳。

而這股動力,也許也暗含着,面對層出不窮的黑天鵝事件的恐懼。但至少,隨着社會運動,反手機、反低頭族的思潮已經傳遍了每個角落。人們也恐慌,但就是放不下那一屏亮光。

而在恐慌之中,尋求“學習”,也許就是對自己最大的救贖。

我相信,對絕大多數人而言,花了錢報名的線上培訓,多半最後不曾去聽。因爲對他們而言,自我救贖的目的,在報名的那一刻就已經達到了。

“我學習過,我並非碌碌無爲。”

把部分視作整體,本就是生物性的一部分。更何況自己爲自己製造假象。

但是僅憑尋求自我安慰這一點,並不能撐起一個產業。大多數人之外,還有少數人。這些渴求真正的技能的人,纔是知識產業真正的用戶羣體。

“互聯網時代,信息過溢,注意力稀缺。”

這句話已經被不同的人說過上億遍了,但我們仍可以將其奉爲圭臬。這確實是這個時代的真實寫照。

人的內心總是有着對信息的渴求。自古便是如此。那個茹毛飲血的年代,誰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誰就能避過一次自然災難,誰就能躲過一場猛獸的襲擊,誰就能捕獲更多食物,誰就能更好地生存下來。

但是不幸,那是一個信息稀缺的年代,而我們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祖先將信息的渴求通過基因傳遞給了我們,而我們卻因此陷入了信息的汪洋,在漩渦中沉淪。

這真的是一個信息過溢的年代。儘管,是垃圾信息過溢。

但沉淪中總有人清醒。信息洪流衝擊之下,總有人在尋求困境的出口。而解決方法說起來也很簡單。信息過多,我們的路途就是篩選與綜合。

感謝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人們才能以愈來愈低的單位成本,接觸到愈來愈多的各種真實知識。知識的取得必然會變成全球性且民主的,而且不久後將在各處的電視和計算機熒屏上出現。之後呢?答案很清楚:綜合。

在快被資訊淹死的同時,我們迫切需要的是智慧。因此,能夠在恰當時於刻把正確資訊組合起來並進行嚴謹思考後做出明智的重要決定的綜合者,將是未來主宰世界的人。
——[美]愛德華·威爾遜《知識大通融》

知識付費產業就是這樣,它只不過是幫你扮演了篩選與綜合的角色。如果我們想繞開他們去找,花費時間和精力,我們也能找到。但是我們沒那個時間。

從繁複錯綜的信息世界中,抽離出那部分有價值的東西,不管是刻意的,還是經過自身沉澱的,把優質內容給你,而我們只是在爲篩選與綜合付費。

從這個角度講,你應該精簡你的內容來源,貪得無厭地報名過多的課程,反而又會讓你陷入過溢的知識漩渦,無從選擇。

✦意料之外的一次反抗

如果只是興起,在這裏,我就可以結尾了。

但是故事遠遠沒有這麼簡單。

知乎上,當年也曾掀起了一次反抗。他們舉着新知識產業必亡的大旗,堅持呼籲着,唯有讀書,纔是獲得真正知識的唯一途徑。

這一次,他們主要列舉了三宗罪:

1.利用人性牟利。新知識產業是在利用尋求自我安慰的人性,即讓你以爲“我學習了”,這一心理弱點以牟利。實際上誘導了好多,並沒有打算真正參加活動的人的付費衝動。

2.二次加工導致價值失真。大部分產業依靠“代你咀嚼”式讀書來發展內容(如羅輯思維),即是對原有書本上信息的二次加工而成,其價值含量小,而且帶上了加工者理解上的偏差。

3.碎片化不成體系。內容的發佈時間相對閱讀要短小很多,但是卻因此缺少了成體系的知識系統。總而言之,我們還是在做碎片化的吸收,而不能真正得到知識的要義與體系。反而讓人逃避了真正精深、有體系、有價值的原著閱讀。

這羣人舉着新產業必亡的大旗,在各個角落喧嚎。妄圖營造出新知識產業命不久矣的假象,也試圖表現出自己高人一等、似乎早已看透了一切的優越感。

然而現實,並不會像他們想得那麼簡單。

其實,每一次信息媒介的更迭,都會掀起一場反對的思潮。

當智能手機興起的時候,便有人呵斥,它把完整的信息撕裂,我們失去了精深閱讀的能力,進入了碎片化的生活;當電子書發展的時候,也有人站出來,稱其沒有紙書的質感與油墨香氣,也不便做筆記,不管怎樣,總之遲早要完……

尼采曾對報紙的出現怒不可遏,認爲這意味着忙亂、廉價的“短暫之物”取代了“永恆之物”。海德格爾以哲人姿態發問:技術化的時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還有精神家園?美國學者羅斯扎克更是一針見血:相比在黃昏時分去附近的咖啡館,網絡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嗎?
——《誰來加厚信息時代的文化土層?》

我們還可以繼續往上追溯。柏拉圖借人之口指出文字導致了記憶術的衰落;西方古登堡印刷術的推廣也讓宗教統治者感覺恐慌;而彌爾頓的《論出版自由》則是對數次媒介變革中又一次的反進步思潮的奮起反抗……

你的這個發明會使學會文字的人們善忘,因爲他們就不再努力記憶了。他們就相信書文,只憑外在的符號認知,並非憑內在的腦力回憶。
——柏拉圖《斐德若篇》

同樣的,反知識付費產業的思潮,也在意料之中展開。而其陣地,便是自詡所謂精英階層的知乎用戶與自媒體。

✦重新評估:價值在何處

如果我們想真正撥開迷霧,那麼我們就必須,對反對者的聲音予以考慮。

我對上面三點反對意見都承認了。

利用人性,確實如此;價值失真,無可辯駁;碎片化不成體系,也真實存在。

但是真的只有這樣麼?

要知道,世上沒有是非黑即白的東西。一個擁有理智思考的人,不能因爲事物有一點壞處,就唱其衰;亦不可因爲有點好處,就單單隻唱其白。

商業活動脫離過人性麼?又有多少人不在自嘲,所謂“買書如山倒,看書如抽絲”。書猶如此,此何以堪?對,這確實是個問題,但並不足以上升到此行業必將衰敗的層面。

價值失真確實很嚴重麼?的確,誰在解讀時,都會帶上一點自己的色彩。但是我們又不是在解讀古籍,失真不會太大,基本上不會影響到知識的內容。

碎片化真的那麼有害麼?我想,相對於完整閱讀一本書來說,聽一節內容的投入產出比,已經足夠大了。我們不能拿花一天時間潛心閱讀一本書,和在地鐵上抽出10分鐘聽一節內容的收穫進行比較。況且後者的效率,很顯然已大於前者。而且,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去完完整整閱讀所有領域的書。

知識付費產業有缺點,我承認。但是單憑這些就武斷地聲稱其衰亡,必是荒謬之舉。

✦反抗的根源,精英之惡

但是,到底爲什麼,有人要對這種產業進行反對呢?

要知道,人從來不是純粹理智的動物。雖然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承認,但確實,我們往往會先做出感性上的判斷與結論,再去試圖尋找這一結論需要的、看似理性的支撐。

而這場思潮背後的原始動力,和以往並沒有什麼不同。

說到底,便是既得利益者的恐慌。

1

越是缺少文化話語權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擁抱新的文化場;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話語權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
——《誰來加厚信息時代的文化土層?》

讓我們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說,你使用傳統的讀書法,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終於成就了一定的社會地位。這個時候,突然出現了一種新的方法,能讓人在短時間內接近你的水平,你是否恐慌?

而恐慌的下一步,就是否定。

就像當年柯達否定數碼相機,諾基亞否定蘋果一樣。

我害怕,所以我否定。你不能威脅到我的地位,你的方法,肯定有問題。

而否定潮流,執迷不悟者,終究會被拋棄。

任何一次傳媒工具的重大變革,都會帶來文化話語權的轉移。

2

其次,批評來於競爭。

如果你看到一些意見領袖,在文中大肆批評現存知識付費產業的種種問題。那你千萬不要驚訝於,到文章末尾會看到,他自己開設的網絡培訓或者讀書社羣。

一個人在提出批評之後,再開課,先抑後揚,必然已經思考並實踐了其改進。

競爭是批評的源泉,而批評便是產業改進的動力。而這種探索,終會讓這個新行業的發展更加蓬勃。

✦思考:知識的媒介差異對我們真的重要麼

其實,不管是讀書也好,看手機、聽播客也罷,都是在對信息的獲取。雖然說載體的不同,但是如果同樣都是優質信息,其實並不用在意,我們是從書本上還是屏幕上得到的。

我的朋友稱這種想法爲新的“讀書(媒介)無用論”。

他說這個想法,終於解決了自己“一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的顧慮,從而開始安心地隨意選擇自己的閱讀方式。

其實這個想法很好。當你通過獨立思考真正意識到這點的時候,可以說你的閱讀思維與習慣就會隨之改變。

自然而然就會把手機上的好文章,以讀書的方式來看,專注地去看。而不是下滑一下上劃一下,隨意點擊出現的圖片與鏈接,15秒內就直接退出了,而渾然不知自己毫無所獲。

媒介在大部分情況下,給人最多的是心理感受。同樣的內容,如果以潦草的字跡寫在廢紙上,和書寫優雅再加上裝裱起來,人自然會予以不同的重視程度。但其實本質並無不同。電子屏上思想和精裝書裏的思想,也沒有什麼兩樣。

所以說,這層心理感受,只要你意識到其存在,就可以突破它。

✦變化帶來的機遇

這也許會導向一種知識的繁榮。

而這種繁榮的特點,在於有價值內容的快速流動。

顯而易見,新產業降低了知識共享的門檻。相對於動輒數月的寫書而言,一場知乎Live可以在幾小時內實現自己的知識變現。

此外,大部分內容分享,面對公衆,內容是特定領域的基礎內容,只要在垂直領域小有名氣就都可以站出來分一杯羹。

再加上基於互聯網,參與人數理論上無上限,每個人需要支付的費用相對較少,實現了一種聽者低成本、講師高收入,兩方都樂意的大好局面。

而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每個人每天的專注力都是有限度的。我們要面對自己本行業內的事務與學習,對大多數人來說,沒有足夠的專注力去精深閱讀其他方面的書籍。而新知識產業提供的內容,雖然在深度上欠佳,但是精力佔用少,信息優質,提升快。仍然是我們應該接受的知識途徑之一。

此外,還有一點,付費能夠提高對內容閱讀或吸收的完成率。這很好解釋,正因爲付過費,才能珍惜。

✦如何在新的時代獨善其身

首先我們要明白,知乎上少數人掀起的反媒介進步的思潮,是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偏頗思想。在這一點上,我們要學習底層心態,勇於擁抱新事物,纔不會被時代所拋棄。

從意識上,我們要認識到所謂媒介無用論。堅信無論以什麼爲載體,只要信息有價值就好,都可以拿過來,構架自己的知識體系。

我們也不能任由碎片化信息的吞噬。在這個時代,需要轉變傳統的知識管理觀念,掌握互聯網時代碎片化知識管理工具(如印象筆記等應用),將網絡課程課件或網頁內容摘錄上傳。通過對文件的快速檢索,以構建第二大腦。

明確讀書或者課程才能收穫真正完備的知識,但是儘管體系完備,又由於易受到干擾難以堅持。我們要掌握專業知識,必須走艱苦的路。但是在線知識可以作爲一個碎片化的補充和拓展,也可以針對並非本業的內容進行學習,與精深閱讀並不衝突,何樂而不爲。

新知識產業的目的,便是幫我們從垃圾信息洪流中擺脫。

所以請拒絕訂閱過多的內容。否則你還是會回到最初的原點,面對信息壓力,陷入信息的洪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