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會學習嗎?

珠珠是商務英語專業大三的學生,走進諮詢室的時候,她帶來的是一個關於跨專業考研的議題,她想從新聞、法律和文學這三個方向中選一個。

我很好奇她爲什麼想要跨專業考研,爲什麼選定這三個方向?珠珠的答案讓我略感意外,跨專業的原因是她對英語專業不感興趣,選定這三個方向是因爲不用考數學。

更意外的是,珠珠不喜歡英語專業,卻喜歡在外貿公司做與專業相關的工作。再經過抽絲剝繭的仔細詢問,我發現珠珠所謂的“不喜歡專業”的真正原因,不是缺乏興趣,而是能力不足。

“我一直都學不好,記性也不好,記得又慢,聽力也不好……”聽着珠珠的傾訴,我忽然想起了內訓時跟葫蘆娃們分享的一個話題:你真的會學習嗎?

01 知識的層次

知識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成果,它是分層次的(如圖所示)。


處在最底層的叫信息知識,它是最基礎的,也就是我們從外界直接攝取回來的那部分信息,包括在學校裏直接得來的知識,老師講的、筆記上寫的、背誦記住的。很多人對知識的認知只停留在信息知識這個層面,比如珠珠,比如假期裏我在師活二樓看到的那些“勤奮刻苦”的考研生們,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都捧着一本書,用站着、坐着、蹲着、走着的各種姿勢,對書裏的某段話翻來覆去地背誦。

往上第二層叫加工知識,也就是將外界攝取的信息進行加工獲得的知識,比如你看到書上寫的一句話,你沒有選擇簡單背過,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在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再創造之後,加工知識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知識。

再往上第三層是體系知識,要獲取這個會更難,前提是要在某個領域有足夠多的加工知識,並有將他們整合起來的能力,形成一個系統、一種理論,而且,這些知識之間是有強關聯的,不是碎片化的簡單堆積。

最高層次的就是智慧了。也許我們不會認爲智慧是知識,因爲它已經成爲指導人們行爲的反應。智慧是由大量的體系知識搭建起來的,只有自下而上自行搭建,而不能由他人傳授。往往別人傳授給你的,都是最底層的信息。而很多人,卻常常把信息知識的擁有量當做知識的最高表現形式,比如知道某個生僻字怎麼讀,某個小國的國旗是什麼樣的,某個冷門單詞是什麼意思等,覺得這樣的人特別有學問,我覺得這是一種捨本逐末的表現。

知識的這四個層次,自下而上的順序也是由易到難的順序。這四個層次對自己和對別人而言,會呈現不同的狀態。當我們接收到純粹的信息知識時,可能體會不到知識背後的真正含義,只有通過自我體悟進行內部創造,也就是開始上升到加工知識的層次上時,知識對於你來說纔是完整的。但當你當你的結論或推理過程告訴別人時,不管這其中包含了多少你的奇思妙想,對他人而言,這其實仍然是一個價值不大的底層信息。只有他利用自己的內生系統對你的結論進行判斷,並進行了內部創造後,信息的價值對他而言纔會得到提升。


02 增長知識的有效方法

閱讀

閱讀是獲得信息知識的主要方式,且具有便捷性的特點。

閱讀分爲系統閱讀和碎片化閱讀。系統閱讀一般指的是閱讀系統書籍的行爲,哪怕有的尚未成書,但至少是“體系知識”;碎片化閱讀則是某些知識碎片,沒有形成體系,可能是某個論點、某個觀點,比如微信公衆號裏的文章。

系統閱讀與碎片化閱讀各有優缺點,比如系統閱讀的體系性更強,但需要大塊時間;碎片化閱讀可以最大限度發揮靈活性,但往往閱讀的深度不夠,知識之間也缺乏相關性和連續性,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將二者結合起來,並不斷培養自己從碎片化知識中抽離有效知識的能力。

不斷分享

分享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首先,分享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如果我有一個蘋果,你有一個蘋果,我們相互交換後,各自仍只有一個蘋果;而如果我有一個想法,你有一個想法,我們相互交換,各自卻有了兩個想法。這是我們對於分享的常用比喻。哪怕對方沒有什麼新見解,單單是一個人在分享的時候,也是一個對知識的自我記憶和強化的過程,依然是有好處的。

其次,分享可以倒逼你完善知識體系。在分享之前,我們往往會特別主動的認真學習,我們常說用輸出倒逼輸入就是這個道理,分享的人數越多、場面越大,學習效果就越好。

最後,分享過後,有意識地將各類反饋進行收集、歸類和整理,是一個非常好的查漏補缺的方式,而隨着分享次數的增多,收集的問題的增多,會幫助我們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如何提升學習的動力和持久力?我們下次再聊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