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寶安虐童事件:那些從小被打到大的孩子,他們都怎麼樣了?

文/一夕一曉

1

12月22日,我被網上一條新聞震驚了。

“志願者官網”微信公衆號發佈了一篇《又現虐童視頻,跪求轉發找到受虐女孩並報警》的推文,一段長約3分16秒的視頻在網上引起轟動。

深圳寶安區一對父母,慘無人道地打罵女兒。

抽耳光、拿掃帚抽打、拉拽頭髮,甚至將女孩推到在地用腳蹬踏……手段之殘忍讓人觸目驚心。

而女孩似乎已習慣被打,表情麻木沒有任何哭鬧和反抗。

視頻中的男孩疑似是弟弟,不僅對女孩被虐待的情況司空見慣,甚至也出手打她!

2

無獨有偶,前天和一個芳鄰逛街,被她“不打不成器”的育兒觀震驚到了。

那天芳鄰因爲工作受挫心情不佳,直到兒子從幼兒園放學,她依然沒能走出情緒怪圈。

商場裏,兒子看着玩具架上的機器人入了迷,連媽媽叫他幾聲都沒聽到。芳鄰氣急敗壞,一腳踹在孩子屁股上,孩子險些摔倒。他扭頭看着媽媽,一臉驚恐,咧咧嘴巴要哭。

芳鄰食指威嚴的點向他,這招果然湊效,孩子眼淚直打轉但最終沒哭出來,焉焉地跟在芳鄰後面。

吃飯時,兒子又不小心將飯菜灑了出來。芳鄰不由分說又一巴掌揮在兒子後腦勺上。

這次孩子非常“懂事”地一邊默默抽泣一邊趕快收拾殘局,又爲了不讓媽媽批評拼命自動塞飯,我看了不免心疼。

我勸芳鄰教育孩子不能靠打,她卻說:「費那多口舌遠不如揍一頓見效快,還能讓他長點心,不打不成器!」

同爲媽媽,我只看到芳鄰兒子眼裏的恐懼和媽媽身上的情緒怪物,實在不能苟同父母棍棒教育是爲了孩子好。

相比孩子犯的小錯誤,更可怕的是父母焦燥的情緒。以教育爲名義去打孩子,沒有任何道理,其實是一種潛在的惡意。

這種惡意會導致孩子與父母間情感的疏離,而高情商的父母從不以打罵孩子作爲教育方式。

3

知乎上有個問題:從小動輒捱打的孩子長大後都怎麼樣了?

有個高贊回答非常扎心:「我覺得活着就是父母的一條狗,極其沒有自信,沒有安全感。我會爲父母養老,但不會有愛了。」

這個網友列了幾條印象中被打的深刻記憶,每一條都觸目驚心:

網友幾次強調這輩子永遠不可能忘記那些被拽頭髮、被打臉、被用腳踹、用板凳砸斷手指,直到他們打累了的日子。那種一靠近家門就深深的恐懼,父母掃過來的每一個眼神都讓她全身戰慄的日子。

看完淚目,好想抱抱小時候的她。

孩子有時候真的很脆弱,你的打罵式教育,會對孩子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或許有的孩子很幸運,沒有留下陰影,也覺得父母的打罵是爲了教育他變得更好。但是我相信,父母在出手的那一瞬間,他們和父母的親子關係已經在做減法了。

高級心理治療師曾奇峯在《幻想即現實》中說:「父母打孩子,只是爲了緩解自己焦慮情緒,而不是爲了孩子好。明顯地是爲了掩蓋自己潛意識裏的惡意。」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種,而打罵是最愚蠢的那種。

4

綜藝節目《最美的時光》中,吳尊和爸爸被刷屏。吳爸爸甚至比吳尊獲得了更多贊,除了72歲依然有超高顏值外,還有他溫柔的教育方式。

節目中,吳尊和爸爸的腿綁在一起做任務。爲了顧及爸爸的腿曾經受過傷,吳尊摟着爸爸肩膀刻意走得很慢,不在乎輸贏,直言很享受和爸爸在一起的時間,這種感覺很棒。

他的孝順很讓爸爸感動,他在節目中多次幫助別人,被贊情商高。吳尊說從小到大爸爸沒打過一次,一向用愛用鼓勵的方式教育孩子。

不得不說吳尊出道以來零緋聞、三觀正、情商高源自於吳爸爸的高情商教育。

而一旁的劉維則一言難盡的表情,果然節目中表現得不自信的他告訴大家,他就是那個從小被打到大的孩子,媽媽打他向來穩準狠。


幾次得到最低分的劉維忍不住問媽媽:有沒有覺得我不如別人家的孩子。

媽媽回答:“孩子是自家的最好。”劉維撫着胸口,明顯鬆了口氣。

劉維的心酸過往讓網友心疼:劉維的不自信就是這麼來的!

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曾說:「做父母需要學習,需要學習如何愛。學會愛是個很大的命題,需要慢慢去學,最簡單的第一步就是不再打罵孩子。」

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無條件地接受來自父母的一切信息,包括負面的。經常被打罵的孩子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和價值,他會不斷的否定自己,變得自卑。

5

11月29日法國國會通過《反日常教育暴力法案》,對於禁止打屁股引發熱烈爭議:

很多家長表示:我就是被打大的,爲啥我不能打孩子?這對孩子有好處。

另一部分則表示:從來沒有打過孩子屁股。但很快被自家娃紛紛打臉:不,他們打過。

看來大部分的父母都信奉:玉不琢不成器!

然而法國兒童基金會管理人卻表示:「80%的虐待都是從體罰開始的,這是非常危險的,應該停止。」

每一個孩子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有自己思想。打罵只會讓孩子遠離、害怕甚至成年後人格不健全。

比打孩子更有效的教育方式是父母的情商教育,而高情商的父母懂得通過言傳身教走進孩子的內心,瞭解他的需求,成爲他的朋友,和他一起成長。

童話大王鄭淵潔的兒子鄭亞旗22歲擁了自己的網絡公司,成爲一名企業家。他和父親之間關係非常親密,甚至直呼父親的名字。

他在一次採訪中說:自己小時候也是調皮搗蛋讓老師頭疼的,但父母從來沒有打過他,對於他,父母更像是朋友,是他夢想的守護神,一直以愛的方式陪伴他一起成長。

鄭淵潔在《父與子》的子篇中也寫到:「做父母的對孩子只能做一件事:愛。」

用足夠的愛給予孩子多一些寬容、耐心、陪伴,多一些鼓舞與肯定。

6

在臨牀上,有兩種父母親,一種叫做 Emotional Dismissing Parents,即情感疏離型父母,一種叫做 Emotional Coaching Parents,情感教導型父母。

前一種父母親就是低情商的父母,常常因爲打罵孩子、壓抑孩子的情緒而傷害到孩子。後一種高情商父母懂得幫助孩子調節情緒,建立情感智慧,從而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泰國的公益廣告《努力一點點》感動了無數人:

愛踢足球的小男孩被老師評價爲:基礎不好,頭球技術爲零。

面對比賽中失敗的沮喪的兒子,她溫和地告訴他:“教練說你一直很努力,你以前不會用頭頂球,現在時不時也會用頭球技術了呢,再努力一點點哦,輕觸一點點就夠了。”

兒子每次跑在最後一名,媽媽鼓勵他:“沒關係,努力超過你前面那個人就好。”

兒子在媽媽的欣賞鼓勵中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努力。他一點一點地進步,慢慢地追上了自己前面的那個人,慢慢地學會了頭球。在媽媽的愛裏懂得了每天努力一點點,進步一點點。

媽媽在最後說道:我並不是想要我的孩子總得第一,我只想要他每天超越自己一點點。

爲人父母,教育孩子的目的不過是希望孩子能夠變優秀,但是卻忽略了向孩子舉起拳頭的那一刻自己的面容和心靈都是猙獰的。

在孩子心裏刻下這樣可怕的形象,如何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只會適得其反,使孩子走上自己的老路,暴力或被暴力。

教育孩子,請放下拳頭,做一個高情商的父母,用愛讓孩子成長。

作者簡介:一夕一曉,一枚女中青,專注情感和育兒,有着寫字的夢。

首發於粉筆kids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