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和通而不知,截然不同的做事方式


團隊管理方面,有個約定,反覆強調——所有的待評審文檔,通知,知會等信息,發起人爲責任人,要負責跟催併把任務閉環。


在九段祕書論裏面,有個非常經典的例子。一個祕書發通知大家第二天九點開會,結果人來了不到三分之一,問是誰的責任?如果誰有興趣,不妨自己先思考一二。


常規來講,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跟催到底,要區分對待。


如果所有的事情都敷衍了事,肯定這個人就是沒有責任心,儘早遠離這種人。如果所有的事情都死盯不放,這人也是愣頭青,闖禍的概率遠遠大於這種執着帶來的正能量。


通知,知會,告知,在不同的場合和不同的目的下,使用和表達的方式千奇百怪。嘗試分類如下:


1、免責。


這種類型的特點發出通知,郵件,但是不祈求接收人能看到,能理解,或者根本不指望接收人知不知道。但是萬一有問題,就和自己沒有關係,因爲發送人是進行過通知這個操作步驟的。


比如×××丟失,登報發遺失聲明。就不在乎誰能看到。萬一自己的×××被用來做一些非法的事情,出了事,就可以拿着報紙,說某年某月某日發佈過遺失聲明。這種是純粹的免責,避免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


2、還有一種是擊鼓傳花的免責。


反正事情不要停留在自己手上,接到事情,抓緊時間傳給下一棒就ok。至於事情解決不解決,不關心,反正沒有停留在我手上。


比如一個客戶的問題,由本地售後轉到800到測試到開發組長到開發人員。可能就是一個環節,比如測試吧,800發了郵件過來,說問題嚴重客戶重要,測試隨手就轉給了開發人員,說+1。結果幾天後問題沒解決,追溯了一下,各個環節都說自己很重視,做到及時處理,和自己沒關係。


我們多次遇到過的對話,就是典型的擊鼓傳花甩責任——A:XX文件的評審怎麼還沒有結果?B:我發起評審了啊,但是大家沒人理我啊。


3、推卸責任。


更常見的,發了東西給對方,但是所有的動作就到此爲止,沒有提醒查收郵件,沒有通過微信短信跟催,聽之任之,就是屬於推卸責任。


例子太多了。開篇說的評審文檔,發起會議人沒有到場,都很典型。出了問題就反覆強調是接收人的問題:哎,郵件明明寫的清清楚楚,幾號幾點開會,你自己不看清楚,能怪得了誰?或者,這件事徵求過你的意見,你沒有回覆,默認你就認同了啊。


介紹一下比較高端的推卸責任。任務反饋不告知,一件事的某個節點,處理人發了郵件,但是沒有再確認。這種郵件能不能被及時處理,要看收件人是否仔細,甚至收件人是領導或角色太多,郵件多,或出差時,一不留意就錯過了。然後一個月過去了,項目沒進度。領導催起來爲什麼,反而處理人振振有詞,一個月前給您請示過啊,您沒有回覆。然後事情才暫時掛起了啊。


還有一種類似隱藏的細節的通知法,比如各種app或網站的用戶信息,沒有幾個人認真看過,都是直接打鉤,同意。文檔信息和郵件也是,可能長篇大論中,一個細節,或者估計混淆的措辭藏在裏面。就發佈了。然後出問題後,說,這件事之前告知過,大家都確認了啊。不信你看附件XX頁的第XX條,寫的清清楚楚。


4、故意爲之,人爲製造責任。


鄭淵潔曾經說過的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某年北京作協開會,特意在一個犄角旮旯的地方貼了紙質的告知文件:通知鄭淵潔同志於XX日參與在XXX召開的XXX會議。然後鄭淵潔沒看到,會議記錄爲缺席。還有一次也是同樣的套路,不過對付的是韓寒,果然文人的心思,特別錦繡。


這種套路和操作,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是非常遙遠的事情。通過有意無意的方式,讓接收人一不小心就錯過信息,然後失去機會,或背黑鍋。

 

跳出這麼多不那麼正向的信息傳達和驅動。怎麼做纔是奔着解決問題的態度去閉環呢?


常見的方式有兩種:


1、設立截止時間。比如發起一份文檔的評審,並在正文明確明顯的說明:請於三個工作日內給於回覆,否則默認通過。但是這種方式有限制場景,多用於上級機構向下發送。否則接收人就會莫名其妙:這特麼是誰?憑什麼讓老子三天內給回覆,否則就後果自負?


我們常見的這種通知,往往是z f 機關的公示文件,或者貼在發佈牌上的擬提拔公示等。


從偷懶的角度,平級部門也可以發。但是要看用心,雙方部門都這麼規定,是好事情。如果是單向操作,參考上面一條,那就是默認部門比你牛的意思。部門之間總有強勢弱勢,有肥肉有清湯,如果的確是弱勢羣體,老老實實面對現實。如果是估計噁心人,那就要拉出來說說一二三四了。


至於部門內部,看之前的氛圍和執行力,比如大家都達成共識,一個文件三個工作日沒有給出反應,就默認是同意無意見,後果自負。有這種習慣就可以這麼做。如果沒有這種習慣,要養成習慣不太現實,還是老老實實參考第二條吧。


2、明確責任人爲發起人。

同樣,也是我們內部反覆約定的事情:發起人爲責任人,要負責跟催併把任務閉環。


如果是多團隊之間的撕逼,或者故意爲之的行爲,則可以無視。但是總會有些事情,是奔着解決問題去的。這個時候,發起人作爲對這件事情負責的人來說,有必要跟催大家的反饋進度。而不是一封郵件出去就萬事大吉了。


甚至我們可以拆開之後談怎麼跟催,比如發了郵件之後,第一時間通過微信,短信或當面進行提示:有個事情需要參與,請注意一下。然後根據約定的評審時間週期,自己嘗試設立幾個提醒點,分別進行跟催。直到所有的人都回復完成。


同樣,作爲評審人和參與者,如果真的沒啥問題或意見,也及時的回覆一下,無意見。省的別人天天跟催,讓大家都省點力氣,挺好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