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愛讀唐詩

中國詩詞大會火了之後,身邊喜歡唐詩的人越來越多了,連發個朋友圈都要配上幾句詩才行。究其原因,不是中國詩詞大會讓唐詩在這個時代重新得到推崇,而是唐詩一直都是中國人骨子裏基因裏的驕傲。

翻遍中華上下五千年,你再也找不到哪個朝代能夠像唐朝那樣,在文治武功和經濟方面都取得極爲輝煌的成就。開放包容的大唐盛世吸引了萬邦來朝,科舉取士的選才制度催生了大批的人才,四海鹹平之下,高傲的統治階層自然有足夠的氣魄和胸懷來接納文人們的狂放不羈。後世論及大唐功績,寫道這麼一點:三百年間,無一文字獄。總是免不了稱一聲贊。

也正是因爲大唐有如斯的胸襟和氣魄,才能造就浩浩蕩蕩五千年裏最爲羣星璀璨的詩歌盛世。由陳子昂登上幽州臺發出第一聲感嘆之後,單說詩歌就真的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唯有唐詩而已了。

唐代三百年間,青史留名的詩人有兩千餘人,傳之後世的詩作五萬多首。李白與杜甫分別成就了詩歌中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最高峯,在他們身後是白居易、王維、孟浩然、李商隱、杜牧、岑參等一大批詩風迥異又同樣才名高絕的偉大詩人。

曾有人言,唐代之後,詩歌衰落的一大原因就是唐詩成就太高光芒太盛,後人要寫詩就免不了學唐詩,學了唐詩信心就會出問題,很難去跳出唐詩的影響去開拓出新的巔峯。唐代詩歌繁榮到極致,幾乎將各類題材的詩都推向了巔峯。後人見珠玉在前,如何再超拔其外?

撇開李白飄搖仙氣下的浪漫疏狂不去寫,也不去碰老杜苦吟的民間疾苦世事艱難,來寫寫別的題材吧。

世道不好,隱居田園,以山水爲樂,提筆要寫之時,擡頭一看,王維在念叨着“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孟浩然陶醉在“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再讀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和“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時候,只得把筆放下了。

想想世道不好,那就應該投筆從戎爲國征戰疆場,於是打點行囊奔行塞外,立在邊關城牆之上,目睹戈壁大漠的雄渾,心有所感,脫口而出便是“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這個時候才發覺岑參的邊塞詩寫的是如此的悲涼壯闊,唯有置身塞外才有至深感觸。

功業難封,詩作不成,念及獨守空閨的妻子,只怕此時對自己是無比抱怨吧?故鄉春日正好,此時楊柳依依,本該一起踏春郊遊的她,此時的心情一定是“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吧?咦~這是誰寫的來着,對了,是王昌齡……還寫什麼詩啊,還是回家去吧。

回鄉路遠,道阻且長,一直到了過年的時候,依然還是沒有回到家鄉,獨自寄居旅館之中,感慨自身悲涼遭遇,滿心哀怨之下,寫下了首: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此情此景,與此詩所述多麼切合啊。可惜,這首詩還是唐人所作,是一個不太有名的詩人叫戴叔倫寫下的《除夜宿石頭驛》。

想寫點懷古的,看看杜牧還是算了;想寫點平民生活的,讀過白居易的詩後,覺得還是不要班門弄斧了。悼亡詩元稹有句“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最是使人淚目,貶謫詩劉禹錫有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最是鼓舞人心……

翻翻各種情緒,似乎都能在唐詩中找到相對應的名句佳篇,這就使得後人逐漸想開了,唐詩寫的這麼好,我們爲什麼還一定要超越,直接拿來用多好啊。於是人人都愛上了唐詩,並以此爲之驕傲。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不會作詩就不會做吧,能夠隨口吟誦幾句唐詩便是極好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