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枝花歸你了》說起

記得曾在一本雜誌上讀過一篇題爲《這枝花歸你了》的美文,文章不長卻引人深思。

有一位新任牧師,他前任牧師種下的花苗因爲孩子們到附近學校上學都要橫穿那塊地,常常折斷剛剛開出花的枝條。有一天早晨,牧師站在花園中,有一個小男孩走近他,問道:“我能折枝花嗎?”牧師問:“你想要哪枝?”小男孩選了一枝很美的鬱金香。牧師高興地說:“這枝花歸你了。但是如果你把花留在這兒,它還能開好幾天,要是你現在折走,那就只能玩一會兒了。你想怎麼辦呢?”小男孩想了想說:“那我就把它留在這兒,等我放學回來再看看它。”那天下午有二十幾個孩子等着這位牧師給他們選花,並且都同意把他們的花留在花園裏,直到它們枯萎。那年春天,牧師把整個花園的花全給了人,卻沒損壞一枝花。

我是一名退休教師,曾經整天跟學生在一起,也免不了常跟家長打交道;教過形形色色的學生,接觸過形形色色的家長,經歷過(或見過聽過)許多類似於文中小男孩要折花的故事,但是,非常遺憾,似乎很少有人能比文中的英國牧師做得更好,包括我自己。

說實在的,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誰都愛美,也或多或少地都會有自己的私慾,這是一種共同的正常的人性。不同的是,大人能考慮得全面一些,有時能爲了整體利益或長遠利益而自覺地控制甚至放棄某些私慾,而小孩卻一般不會這麼做,他們要隨意得多,率真得多,甚至會千方百計來滿足自己的某一願望。如果只是簡單粗暴地制止他們某些會損害公衆利益的舉動(如折花),則一方面會壓抑兒童的正常人性要求,另一方面還可能會引起逆反心理,甚至導致對抗行爲的發生,影響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

由此,我又想起了一部曾經看過的電視劇《涉外保姆》中的一個情節:莫爾太太的兒子弗蘭克在家中雪白的牆壁上“作畫”,她家的保姆巧雲嚇壞了,急忙制止。這時正好莫爾太太回家了,她不但不制止,反而稱讚兒子是個“天才”,將來能成爲梵高,使兒子的信心陡然高漲。隨後,她再委婉地引導:你爲什麼不在紙上畫呢?今後還可以把畫出的“作品”拿去展覽。於是弗蘭克自願停止了在牆上“作畫”。當巧雲不解時,莫爾太太解釋說,牆壁畫髒了可以重刷,而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就損失太大了。

莫爾太太和上文所說的英國牧師雖說不是教師,但他們卻運用了無疑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不但取得了令人滿意的預期效果,而且正確引導了兒童向美好的方向發展,促使了孩子在人性和道德方面健康地成長。其實,我們的祖先在這方面早就有過精闢的論述:“爲川者決之使導,爲民者宣之使言”,治水要疏導而不能堵塞,教育又何嘗不需要更多的引導呢?願我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和廣大家長都多掌握些教育的藝術,多對孩子說:“這枝花歸你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