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克孜爾摩耶二洞壁畫

一進這個展覽,就能看見這幅壁畫。行雨大臣向阿闍世王展示一卷帛畫,講述佛陀從出生到涅槃的四個主要場面:

1樹下降生,2,降魔成道3,鹿苑說法,4雙林涅槃

從後世敘事學的理論來說,這就是故事,而且是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具有一定長度”的故事。正是這種講故事的形式傳進中國,中國的敘事藝術在隋唐時期(公元6—7世紀)才迎來一次大的轉機和突破。

我尋找這幅壁畫已有好多天,儘管也委託去庫車的朋友有機會拍一張,但都沒有結果。恰好母校西北大學博物館開展這個展覽,便抽時間看。

本次展上,這幅壁畫的註釋是:

“佛傳故事:《阿闍世王聞法涅槃悶絕後復甦》,

位置:第205窟右甬道內側壁;

收藏地:原藏德國柏林民族學博物館,

館藏編號III8437;

尺寸:140.00cmX163.00cm;

備註:遺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

而梅維恆在他的書中,此壁畫編爲“摩耶窟第二壁畫”。應該不是這個復原的圖像,而是他在柏林看到的。關於這幅壁畫,梅維恆認爲:“20世紀初德國探險家在中亞的記錄裏顯示,這實際上是他們在那裏的佛教遺蹟中經常見到的場景。遺憾的是,它對理解敘事文學作品性質的深遠意義,卻幾乎被所有中國文學研究者所忽略。這個故事在佛典中的存在及其用壁畫再現的傳統,爲印度的看圖講故事和中國的變文演唱提供了堅實的聯繫。”

我理解這話的意思,就是我們中國的研究者尤其文學或戲劇的學者,沒有關注到這幅畫,即使看到了也看不懂它意味着什麼。

而我覺得恰好可以利用上,也是一個深刻的啓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