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他對我說過:幹啥都行,就是不想再上學


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雖然主角不是我的孩子,但在心裏,卻與我的孩子一樣重要。今年暑假,他在我的再三盤問下,就說了一句字最多的話:“就是幹啥都行,別讓我讓學”,除此之外都是"嗯,啊、行、好"之類,真可謂惜字如金。

這是我婆家大哥的孩子。一個十五歲的大男孩。

前兩天,微信找我,我時不時會微信問媽媽他的情況,所以他回來就會回信給我,競然說出了,“這次好好考,爭取過個好年”"都得努力啊"“努力學習,不是不可能的”這類的話。當我給我老公截屏看時,我老公競然說:“可能是微信號被盜了,這不可能是他說的話。”

在這裏分享這個案例,只是想告訴更多的父母,什麼時候開始改變都不晚,只要你願意改變,孩子就會改變。

孩子從小學習也非常好,但因爲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將孩子交給老人帶,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缺位讓他變得沉默寡言。每次回老家聽到的都是對孩子不好的評價,“不好好學習,經常打架,經常讓叫家長”等等。

今年暑假我見到了他,他媽媽讓我和他聊一聊,我就借帶孩子去博物館的機會也帶着他,在這個過程中找機會聊一聊他的情況,可是結果可想而知,每一次的提問得到的都是上面所說的“嗯、啊、好、行、不想”這些詞。

後來回西安前加了他的微信,方便與他隨時聯繫。但最重要的是,在回家之前,與他一起作了一個決定,再試幾個月,如果實在還是不想上,就先不上了。同時和他父母達成一致讓留一級,因爲前面落下的課太多,即使上會導致跟不上,反而更打擊他的信心。經與他父母商量,同意他復讀一次初二。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嚮往自由,他們渴望主宰。

對於青春期孩子的父母,請給他們權力,還還們空間,學會對他們放手。

經過與他父母的溝通,希望能夠調整一些方法,而這些方法,帶來了文章開始的改變。

少說多做

上帝給了人兩隻手一張嘴,就是希望人們能少說多做,而現實中的父母面對孩子的挑戰,都是反其道而行。《正面管教》中有一個活動叫行大於言,體現的就是孩子更在意的是大人怎麼做,而不會聽你怎麼說。特別是在情緒波動時所說的話,都將成爲傷害彼此最深的語言。所有說的話都將成爲傷害人的彈藥。語言是用來溝通的,不是用來傷害親人的。

給孩子零花錢

當我說讓給孩子零花錢時,他父母的迴應時:“反正每頓飯都在家吃,需要什麼我給他買,給他錢他會亂花”。青春期的孩子嚮往的是自由,想要權力,你給他有限的零花錢,讓他感受到受到尊重,讓他有可支配的權力,同時也讓他感受到信任。

給孩子零花錢,不要介入孩子如何花,那是他的自由,他的權利,請尊重。

給孩子做的決定讓孩子參與決策

孩子拉下的課很多,父母急於讓孩子追上,會給他找各種補習班,首先找不找,讓孩子參與進來,家長提參考意見,孩子自己做決定;選擇哪個培訓機構,讓孩子自己選,選之前可以讓孩子先試聽幾個老師的課,最後讓孩子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補習班或者老師。

鼓勵他的每一次小進步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核心理念之一,人都是需要鼓勵。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對於孩子的進步,哪怕一點點,也要去鼓勵,讓他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支持,對他的認可。鼓勵儘可能是具體到細小的事情,同時讓孩子感受到信任的力量。

我自己也會時不時與他通過微信聊一聊他的近況,給予他肯定。雖然只是微信聊天,也能通過字裏行間感受到慢慢恢復的自信和,通過他在微信裏表達內容的增多能感到他在慢慢打開自己,開始願意接受親人給予他的溫暖。

通過這個案例想告訴更多的父母,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孩子的變化來源於父母方式的改變,你開始努力,孩子也會迎頭趕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