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還記得童年那些感到匱乏的那些事?

小時候沒有被大人們滿足的慾望,形成了童年時期的匱乏感,以至長大後,內心還會時不時想起那些未曾滿足的過往。對於沒有滿足的願望,有的人選擇遺忘,有的人選擇瘋狂補償。

說起童年,你是否會想起小時候吃不到的幾塊餅乾?是否會想起小時候沒能擁有的布娃娃?而我也時常想起那件40元的白襯衫。

讀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我由農村轉到城市小學讀書,城裏面的同學已經開始穿40塊的雪紡材質的白色襯衫,而我穿的是媽媽親手做的8元新褲子。

因爲老媽當年是裁縫,所以我的衣服是各種各樣的新款式,在農村小學的時候感覺穿的還挺好的,但在城市裏又有點不一樣,大家更傾向於購買現成的衣褲。雖然褲子是新的,但當時還是覺得很自卑,就是覺得沒有別人的好,所以在班裏也是小心翼翼。好在後來學校都是穿校服,才讓我沒那麼自卑。

人總是避免不了攀比,當時也就是家裏條件好的同學才穿這麼貴的衣服,當年老爸的月工資是70元,在當時算是高工資。其實當年父母也是在儘自己最大的能力給予孩子最好的。

儘管長大後理解了,但現在的我不會限制我的孩子買東西,他想要買的東西在我的能力承受範圍內我都會滿足,只是會限制購買的數量。

有的父母不願意痛痛快快給孩子買東西,總是以家裏沒錢爲理由,殊不知這樣做除了會讓孩子產生自卑感,有的即使長大了也還是會帶着匱乏感走入社會。

鄰居小李,當年他家的家庭條件很困難,有一次過新年的時候媽媽沒有給他買新衣服,他就呆在家裏不出門。

他曾對我說過當年家裏的條件對他影響挺大的,再加上剛入社會的挫折讓他把錢看的很重,以至後來有錢了也不捨得給自己花錢,直到遇到了他的妻子才慢慢改變了心態,他說如果不是遇到他的妻子或許他就變成葛朗臺了。

現在的他,每次買衣服都是上千塊的,給他的孩子買東西都是儘可能最好的,不知道是不是彌補當年的缺憾。

有人說即使家庭條件不好,也不要對孩子進行“生活艱辛,金錢來之不易,要好好珍惜”這類的沉重感教育。

 網上看到一個例子:一個身價千萬的父母,去香港給孩子帶了一堆上千塊的衣服,但孩子卻只喜歡貼紙和搖搖車,但他的父母卻認爲那些沒什麼用。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算跑車、名錶不缺,還是難以彌補童年的匱乏感。

其實上面這對父母只是自以爲是的認爲這麼做是對孩子好,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要。

所以快樂不在於價格標籤,而是被父母充分看到和迴應。

 我們要做的是讓孩子內心富足、品行更好。有人說最好的方法就是使他們快樂。而這個社會的大部分家長在讓孩子愉快這點上,要麼粗暴,要麼和藹的奪走那些讓孩子們愉快的事物,最後還會帶一句:這麼做是爲你好。

孩子們喜歡驚喜、體驗,所以帶給他們這些可能會比給孩子買昂貴物質禮物更讓孩子體會到幸福。

所以家長們不要再以傳統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

不要再對孩子說粒粒皆辛苦,而是給他分享我們通過工作獲取金錢的樂趣;

不要再對孩子嘮叨不要亂花錢,而是與孩子分享我們要爲富足美好的物質生活而努力;

不要再對孩子說養家有多辛苦,而是要告訴他我們爲這個家庭奮鬥有多麼自豪和滿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