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还记得童年那些感到匮乏的那些事?

小时候没有被大人们满足的欲望,形成了童年时期的匮乏感,以至长大后,内心还会时不时想起那些未曾满足的过往。对于没有满足的愿望,有的人选择遗忘,有的人选择疯狂补偿。

说起童年,你是否会想起小时候吃不到的几块饼干?是否会想起小时候没能拥有的布娃娃?而我也时常想起那件40元的白衬衫。

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由农村转到城市小学读书,城里面的同学已经开始穿40块的雪纺材质的白色衬衫,而我穿的是妈妈亲手做的8元新裤子。

因为老妈当年是裁缝,所以我的衣服是各种各样的新款式,在农村小学的时候感觉穿的还挺好的,但在城市里又有点不一样,大家更倾向于购买现成的衣裤。虽然裤子是新的,但当时还是觉得很自卑,就是觉得没有别人的好,所以在班里也是小心翼翼。好在后来学校都是穿校服,才让我没那么自卑。

人总是避免不了攀比,当时也就是家里条件好的同学才穿这么贵的衣服,当年老爸的月工资是70元,在当时算是高工资。其实当年父母也是在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予孩子最好的。

尽管长大后理解了,但现在的我不会限制我的孩子买东西,他想要买的东西在我的能力承受范围内我都会满足,只是会限制购买的数量。

有的父母不愿意痛痛快快给孩子买东西,总是以家里没钱为理由,殊不知这样做除了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感,有的即使长大了也还是会带着匮乏感走入社会。

邻居小李,当年他家的家庭条件很困难,有一次过新年的时候妈妈没有给他买新衣服,他就呆在家里不出门。

他曾对我说过当年家里的条件对他影响挺大的,再加上刚入社会的挫折让他把钱看的很重,以至后来有钱了也不舍得给自己花钱,直到遇到了他的妻子才慢慢改变了心态,他说如果不是遇到他的妻子或许他就变成葛朗台了。

现在的他,每次买衣服都是上千块的,给他的孩子买东西都是尽可能最好的,不知道是不是弥补当年的缺憾。

有人说即使家庭条件不好,也不要对孩子进行“生活艰辛,金钱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这类的沉重感教育。

 网上看到一个例子:一个身价千万的父母,去香港给孩子带了一堆上千块的衣服,但孩子却只喜欢贴纸和摇摇车,但他的父母却认为那些没什么用。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算跑车、名表不缺,还是难以弥补童年的匮乏感。

其实上面这对父母只是自以为是的认为这么做是对孩子好,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要。

所以快乐不在于价格标签,而是被父母充分看到和回应。

 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内心富足、品行更好。有人说最好的方法就是使他们快乐。而这个社会的大部分家长在让孩子愉快这点上,要么粗暴,要么和蔼的夺走那些让孩子们愉快的事物,最后还会带一句:这么做是为你好。

孩子们喜欢惊喜、体验,所以带给他们这些可能会比给孩子买昂贵物质礼物更让孩子体会到幸福。

所以家长们不要再以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

不要再对孩子说粒粒皆辛苦,而是给他分享我们通过工作获取金钱的乐趣;

不要再对孩子唠叨不要乱花钱,而是与孩子分享我们要为富足美好的物质生活而努力;

不要再对孩子说养家有多辛苦,而是要告诉他我们为这个家庭奋斗有多么自豪和满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