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翠山居雜記(十)



1、立山發一隨筆:一事精緻,便能動人。胡適先生曾講:“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日有精進,功不唐捐。        

“唐捐”是佛經裏的話,《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原文:“若有衆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衆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而裏面的“福不唐捐”,後人逐漸寫成了“功不唐捐”,也把經文裏比較單純指代的佛教功德的“福”,擴展成了可指代一切奮進努力的“功”。一個人的努力,在看不見想不到的時候,在看不見想不到的地方,會生根發葉、開花結果。就像兄弟楊立山,省委宣傳部工作。愛書法,愛京劇,愛笑,愛狗,愛運動。節假日夫妻倆常帶一對兒女雙方父母出去遊玩,名曰:孝之旅。很受他的感染,那種樂觀向上滿滿正能量,那種有老有少妻賢子孝的健康人生,身邊不多,少人能及,我欣賞並敬重着。


2、喜歡辛棄疾清平樂.村居,最活潑清致的一首詞。再讀第七期“詞畹吟書”自作詞張緯東新作:尋覓人間秒在.黃山悟道參禪。青蓮姐說他詩詞書法講解一石三鳥,我答覆俱佳,值得收藏。人也有意思。年來正學馬派老生,尤其酒後,聲高調跑,有趣至極。


3、東西南北瓜, 各自開着花。 待到花賞盡, 成熟抱回家。



4、當下生活越來越便捷,日子卻越來越單調,單調到吃飯變成外賣,閱讀變成瀏覽,書信變成消息,那些失落的儀式感無時無刻不在提醒着人們,生活應該充實一點再充實一點。總在勸我身邊的孩子們,尋尋古意吧,就像古人那樣去煮雨烹茶、焚香讀書、賞石插花、臨窗研詩,這些尋常小事都可以很風雅,所有的細微日常也可以很精緻。靜坐書城在字句間重溫雨裏飄詩的時光,墨香裏徜徉,用從前慢的真心,成就一世溫情。


5、2019.1.11日,真社羣部分家人在北京涵珍園首次聚會。涵珍園,顧名思義包含許多珍貴實物的園林。它位於紫禁城中軸線龍脈一側的南鑼鼓巷北兵馬司衚衕,東臨國子監,西緣什剎海。登上漢白玉臺階,門前有上馬石、下馬石、拴馬樁和護門石獅,瀝粉貼金的菱花大門,“海屋添籌”官式彩畫。恍惚間,百年前王府大院宛若重生。住進這座鬧中取靜的院子兩天,換了人間。於我個人而言,從未如此敞開心門去接納陌生的人事物,來自各地的真社羣家人,上到66歲老軍醫下至十幾歲胡楊家公子燕子的女兒,老中青少幾十人齊聚涵珍園三進的四合院裏,流動的是濃濃真情意。一洋講解了他的從起意發心到搭建真社羣框架,以及現階段真社羣課程推送、商城優選到人員裁奪的任務,並跟家人們一起把真社羣各項事宜逐一落地,感覺像開宗立派共建興邦,又感覺像家人圍爐除夕守歲,對,就是真家人的圍爐守歲。記得分別時傷感的剎那靜默,記得唐山小老鄉喜滋滋的淚,記得中醫荊姐姐會場間歇療愈我的針刀,記得臨別依依的逐個擁抱,記得毛毛京澤的鏗鏘三人行,記得惠好的百畝桃林之約,記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真社羣正向發心順和天道,真社羣是同頻人餘生共創的家國事,是順暢長久自在圓滿的興旺大業。

6、人間至味是家常。一碗臘八粥,喝的是歲月,是親情。


7、最可怕的是做任何事情時都不能高度自律,而是不斷的在細碎與自我焦慮中耗散時間。人的精力極其有限,你選擇了聚會,就放棄了沉思,你選擇了抖音,就放棄了書本。



8、重讀呂碧城的一生,活出自己就是內心足夠的強大。她在女校授課,她廣泛交友,遊歷各國,當記者,寫書,創辦中國保護動物會,嘗試做素食者......她的生活五彩斑斕,一生所走過的路所做過的事所見識的世界,多少人幾輩子也做不完達不到。這世上有人願意走進婚姻,也有人對婚姻無感。呂碧城應該屬於後者,所以,即使變得更好了,即使有條件可以找更好的伴侶了,她卻並不願意走進圍城。呂碧城終身未婚,其後逐漸對宗教產生興趣。信佛後的呂碧城守五戒,茹素,不再肉食,而且大力宣傳動物保護。1929年,她接受國際保護動物會的邀請,代表中國出席國際保護動物會在維也納召開的會議,大力提倡素食,“護生戒殺”。1930年,呂碧城正式皈依三寶,成爲在家居士,法名曼智,其佛教修行實踐,以淨土唸佛爲主。與太虛、常惺等當時著名僧侶多有往來。1939年二戰爆發,呂碧城由瑞士返回香港。1943年1月24日,她在香港九龍孤獨辭世,享年61歲。

但誰能說,這樣的人生就不圓滿呢?

呂碧城書法


9、你來人間一趟,你要看看太陽,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街上。時間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還會爲一首歌一份情打動,心如少年,晴晴朗朗,這是修爲也是福報。

戊戌臘月初九

小滿於不退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