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寫出《啥是佩奇》那樣的文案神轉折?

這兩天,一條名叫《啥是佩奇》的短片紅了,滿朋友圈都在傳!

乍一看,我還以爲是十萬個爲什麼呢。

沒想到,提着興趣看到最後,竟是《小豬佩奇過大年》宣傳片!

不得不感嘆,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

不過,發現了沒有,你不僅把這個片子認認真真看完了,看完後還忘不掉。這部由張大鵬執導的《小豬佩奇過大年》先導片,時長5分40秒,講述了李玉寶爲孫子全村尋找“佩奇”的故事。

故事開頭,臨近年關,眼瞅三歲孫子要回村過節,李玉寶卻難爲壞了。孩子想要一個佩奇,可啥是佩奇?一頭霧水的他借村裏的喇叭問了一圈,得到的答案令人啼笑皆非,有人說是直播網站性感女主播,有人拿出同名洗潔精,還有人說是棋牌的一種。兜兜轉轉,懵懵懂懂,最後李玉寶用鼓風機自制了一個“佩奇”。

接着,故事依照親情與盼望兒孫回家過年的套路走,除了有溫情、喜劇、笑點、打擊,最後還來了個大大的神轉折。讓你一開始誤認爲是一部家庭溫情喜劇片,卻在結尾突然告訴你:新年,別忘了帶家人去看一部名叫《小豬佩奇過大年》的賀歲片。

這簡直是廣告界的一股泥石流啊!

爲什麼這麼火?

說到底,《啥是佩奇》表現了中國人的年,體現了中國人的情。不僅讓觀衆感受到了父親對兒子回家過年的期盼,對孫子的想念,以及被“不回來啊”帶來的打擊。還讓你從心底涌起一股“快過年了,回家吧,爸媽在等你”的情感共鳴。

說到這裏,我想問問,你有沒有聽說過一句話?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來蒐集材料,不要指揮他們做這個做那個,你只要教他們如何渴望大海就夠了。”

這句話出自安東尼·德·聖-埃克蘇佩裏的《小王子》。

那麼,接下來,知道我要說什麼嗎?

如果,你想激起人們對某部電影的渴望,最聰明的方法,就是給他們講一個關於這部電影的故事。

《啥是佩奇》正是如此,以神轉折的形式,巧妙的爲你講述了一個喜劇幽默又接地氣兒的故事。

那麼,現在,我就來講講,怎麼寫出一篇像《啥是佩奇》這樣有腦洞又有趣的文案神轉折。

首先,科普下什麼叫文案神轉折。

神轉折的意思是,在敘述某件事情時,靠着故事引人入勝,故意把讀者引到另一個方向,結果突然畫風一轉,得出意想不到的結果。

這種效果經常給人帶來神奇的荒謬感。其實,這也是一些喜劇、脫口秀、相聲的常用手段。

脫口秀演員李誕曾說:“給人帶來快感的內在原因是,人們渴望在一件事情裏獲得新知識。而轉折看上去是帶來了新東西,人們笑,便是對自己的獎勵。”

那麼,神轉折文案,究竟應該怎樣寫呢?

1 故事一定要扎入人心

文案的本質是溝通,而通過故事神轉折則是一種高明的溝通策略。從“烽火戲諸侯”到“雕爺牛腩”,能夠讓人記住的、留下深刻印象的,一般都是故事,這就是文案營銷的魅力。

在信息過載的新媒體環境下,神轉折文案擁有比普通文案更強大的傳播力。它利用人對故事的天然喜好,消除了人對廣告的排斥感。

因此,好的文案一定是通俗易懂、方便傳播的,因爲你不是在寫散文,也不是在寫小說。寫得太深奧,太生僻,讀者一看就退卻。

不怕賊想着,就怕賊惦記。能夠讓人記住你的產品,營銷就成功一小半了。  

在《啥是佩奇》中,文案就很通俗易懂,以一個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的故事,一個父親盼望兒孫回家過年的故事,一個平常人身邊的故事。用親情打通了各個地域和年齡層,這也是該片得以廣泛傳播的原因。

如果你創作的故事不痛不癢,缺乏穿透力,故事也就不會像針那樣扎進觀衆心中。

而要寫出扎入人心的故事,需要精準洞察。

大部分人對故事的理解就是人物、情節、環境,然而即便具備了這些要素,大多數情況下還是隻能寫出一個完整但平庸的故事。

舉個例子,如果要給一家健身房寫文案,勾起用戶管理體型的慾望,你會怎麼寫?

【文案1】

Andy,25歲,健身365天,甩掉20公斤。

【文案2】

Andy,25歲,2016年體重70公斤,綽號“胖妞”;2017年體重50公斤,人稱“女神”。

兩則文案相比,文案1雖然具備了故事要素,但相比文案2就缺少了一根能扎中用戶痛點的“刺兒”,那就是肥胖帶來的人際交往傷痛。

文案大師威廉•伯恩巴克在“甲殼蟲”汽車的一則文案中寫到:“我,麥克斯韋爾•斯內弗爾,趁清醒時發佈以下遺囑:給我那花錢如水的太太羅絲留下100美圓和1本日曆;我的兒子羅德內和維克多把我的每一枚5分幣都花在時髦車和放蕩女人身上,我給他們留下50美圓的5分幣;我的生意合夥人朵爾斯的座右銘是‘花錢、花錢、花錢’,我什麼也‘不給、不給、不給’;我其他的朋友和親屬從未理解1美圓的價值,我留給他們1美圓;最後是我的侄子哈羅德,他常說‘省1分錢等於掙一分錢’,還說‘哇,麥克斯韋爾叔叔,買一輛甲殼蟲肯定很划算’。我決定把我1000億美圓財產全部留給他!”

這則文案,通過一則幽默故事,傳遞出“甲殼蟲”汽車的物美價廉,也勾勒出一個節儉明智的車主形象。即便放到今天來看,也不免有劍走偏鋒的意味。但正是這種有銳度的文案,纔可以扎進目標羣體心中,建立起“甲殼蟲”汽車可愛、調皮、實用、靠譜的深刻形象。

2 人物一定要立體鮮明

大家知道,文案是主要用於商業的,不像小說那樣,有長長的篇幅供你揮灑,所以必須在有限的段落中塑造吸引人的部分。

而建立吸引的點睛之筆,就是塑造一個鮮明立體的故事人物。

比如,一個一本正經、工作認真的大叔,和一個身穿粉色卡通T恤的一本正經、工作認真的胡茬大叔,哪個更容易引起你的注意?

顯然,後者更容易成爲大家閒聊的八卦話題。

故事人物帶來的驚喜、萌感、淚點、新鮮感,往往可以讓文案故事變得妙趣橫生。

就像《啥是佩奇》中,一開篇,住在鄉下的爺爺在電話這頭的一段話就很抓人心。一句“什麼是佩奇?”一下子就讓觀衆有共情的心理,因爲全世界的爺爺都是這樣疼孫兒的。接着,我們熱衷於片中的老爺子馬不停蹄地問身邊人啥是佩奇,然後我們又以局外人的身份,看着老爺子狼狽滑稽、措手無策和四處碰壁。

當我們看到老爺子拿出自己做的“佩奇”時,會聯想到之前被老爺子逗樂的每一個細節。“什麼,佩奇是豬?”“什麼,豬是紅的?”“什麼,豬是這形狀的?”之類的林林總總,那些細節無比扎心,都是老爺子一點一滴在創造自己的佩奇。

而重要的是:老爺子的土酷版佩奇,比任何佩奇都更像佩奇。這是獨一份的禮物,也是真正的心意。

這劇情像不像所有小人物的故事?

小人物故事裏對命運的逆襲和對權威的顛覆?

這種感覺讓觀衆很爽,覺得老爺子實在太“硬核”,太“碉堡”了!

與此同時,老爺子這個人物形象也被生動立體的勾勒出來。

好了,現在,我們回過頭來,如果要你爲一個海灘別墅項目撰寫文案,你會怎麼寫?你會怎麼塑造人物?

“攬勝”是這麼幹的:

張局長膀大腰圓聲如洪鐘,都說他長得像一座鐵塔,可是哎就是太白……

許總身材嬌小但辦事雷厲風行說一不二,也許是因爲太白,人送外號鐵娘子……

阮經理常常在會議桌上拍案而起,怒目圓睜氣勢逼人,但,嘖嘖,就是太白……

文案以成功男士在職場的陽剛對比其皮膚白皙帶來的陰柔感,通過幾個詞語勾勒出生動的人物形象,以此引出項目核心信息“助你更黑”。黑,一方面指海邊別墅給人帶來的陽剛膚色,另一方面,暗含“厚黑”之意,值得玩味。

同樣的,東京電視臺一組介紹參選議員的文案也火了。

爲什麼會讓人覺得有趣?稍加分析就會發現,文案中的人物塑造的非常立體鮮明。

“有骨氣卻患有骨質疏鬆、創辦了旅遊雜誌自己卻弄丟旅行護照、倡導取消寵物安樂死但自家的寵物差點離家出走……”

看到這些,你頭腦中會浮現出什麼形象?

平面化、臉譜化的形象,大家早就司空見慣,而這些文案以一個嚴肅宏大的設定,對比一個逗比、生活化的設定,顯得人物更加立體,個性鮮明,從而也更容易引發公衆的討論和傳播。

就像螞蟻金服在一組品牌海報中,以講故事的方式,勾勒出一羣形象各異的用戶形象:45歲的養蜂人、33歲的麪館老闆。文案通過“更甜的槐花”、“地道的重慶辣子”等細節文案,讓人物形象和故事變得更加真實。

3 細節一定要撥動情緒

壞文案講道理,好文案講故事。

如果產品和品牌決定以情感訴求的方式去說服用戶,那麼故事就是一種好選擇。

故事之所以好,在於它更容易感染觀衆情緒,讓觀衆的情緒隨着細節發展而波動起伏,激起共鳴。

那麼,怎樣才能激起共鳴呢?

從營銷的角度看,能夠打動用戶的故事往往不需要情節跌宕離奇,而要在細節中撥動情緒。

而真實,就是最有效的撥動。

在《啥是佩奇》裏,一邊是孫子要佩奇,爺爺就要找到佩奇,多少有點使命必達的意思。而另一邊則是,區別於爺爺對孫子的執着,兒子告訴父親今年不回家過年了。

有了對比,就有了立場。

有了立場,就有了情緒波動。

我們在被老爺子逗樂的同時,也和老爺子一樣不爽兒子的不回家過年,心情落入谷底。在老爺子一個人低落回家時,兒子卻又開車出現,要接他到城裏過年。

於是劇情有了反轉。

兒子一家進屋後,老爺子迫不及待的拿出準備好的禮物,包括給孫子的最重要的寶貝“佩奇”,瞬間讓人淚奔。

影片結尾,出現老爺子全家一起在電影院看《小豬佩奇過大年》的賀歲片。老爺子說:“我知道什麼是佩奇了,我的視頻彩鈴就是它,我正在看呢!”最後,農村牆上刷的廣告語“大年初一不收禮,全家進城看佩奇”,以及嗩吶滴滴答答吹奏的小豬佩奇主題曲,可以說是令人捧腹的彩蛋。

又讓劇情再次反轉。

看到最後,你是開心的笑了?還是感動的哭了?

或許,你會突然想起家鄉;想起家鄉的父母;想起曾幾何時,自己也曾這樣被人認真疼愛過;想着要不要趕緊給家裏去一通電話,告訴父母,你想他們,想回家了。

在這個時代,讓我們真正暖心和快樂的內容越來越少,我們很難有發自內心的開心與抱頭痛哭的感動。《啥是佩奇》的刷屏,無論帶給人的是笑容還是眼淚,都成功的撥動起了觀衆情緒。

正如作家馬克•吐溫所說:“別隻是描述老婦人在嘶喊,而要把這個婦人帶到現場,讓觀衆真真切切地聽到她的尖叫聲。”

臺灣希望基金在拍攝的創意短片《不怎麼樣的25歲,誰沒有過》中,講述了著名導演李安25歲時的簡歷被各企業高管痛批的故事。李安的簡歷曾被評價爲“HR不會通過”、“第一瞬間就刷掉了”,而在多年後,李安獲得了兩次奧斯卡金像獎。

新世相在《45個關於愛與錢的故事》一文中,也分享了一系列粉絲故事:

“四歲,我爹給我五塊,讓我去商店買包四塊五的阿詩瑪。剩五毛我買了包麻辣牛肉乾。回去被訓了一頓,那包牛肉乾放到漏氣都沒有讓我吃。五毛錢讓我記住什麼叫契約精神。”

“當年北漂在昌平租房,退租時被二房東以各種各樣的理由扣押金,我和男朋友很需要那幾百塊錢。我靠在門上,不退押金就不讓房東離開,撒潑耍賴,最後還是男朋友抱着我讓房東走了。出來後,我和他在馬路上抱頭痛哭。他心疼我,我心疼錢。”

這些小故事並不以情節見長,有的甚至毫無情節可言,但卻貴在細節,貴在真實,離平常人的距離近,因此也就容易讓每個人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也就更容易引起情緒波動。這也就是目前UGC故事爲什麼越來越流行的原因,新世相也通過粉絲故事徵集創造出數十篇10萬+文章。

細節,是衡量一個故事優劣的重要指標,也非常考驗文案的功底。

只有充滿細節的故事,文案纔會自帶“鏡頭感”,更容易被觀衆接受,感染力也就更強。

營銷教主邵珠富在清華大學及國內一些著名的企業講過,互聯網時代的營銷如果不利用好傳播,很難形成好的營銷,而傳播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傳播變成傳說”。

因此,揪住用戶的心,文案就成功了一半。

當你能夠通過文案把傳播變成傳說,以故事這種聰明的包裝、誠意的炒作,讓用戶輕易“忘不了”時,你就獲得了進入用戶心智的鑰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