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論語》的三個版本,兩個失傳,一個重見天日。

導語:

2016年,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的挖掘考古工作還在進行。

考古人員從一捆捆殘卷竹簡中,發現了幾塊竹片,上面寫着《知道篇》。

根據專家考證,這篇殘卷是源自失傳1800年的《齊論語》。

《論語》有《學而》有《爲政》...有《堯曰》篇,唯獨沒有《知道》篇。

正文

《論語》還分齊、秦、楚...?難道我們學了假《論語》?

我們現在所學多年的 《論語》又是什麼來歷?


本質上,《論語》是孔門弟子的聽課筆記,記錄了老師和學霸同學的言行舉止,在背後評論人的閒話,是一些孔門花絮。

《論語》的成書源頭,唐代柳宗元認爲是曾子的弟子所傳。因爲曾參在裏面發表嚴肅講話多達13次,還以“曾子”之名出現,顯然是弟子對老師的尊稱,與老師齊名。

《論語》在戰國初年成書,經過秦末阿房宮的一把火,燒燬散失。

西漢初年,百廢待興,官方從民間蒐集藏書,不少先秦經典都順利找回來。


經典散落在民間,藏書不同,學術傳承不同,導致許多經典出現不同的版本。

《論語》主要出現了三個版本,分別是《古論語》、《魯論語》、《齊論語》。

古論是漢武帝時,魯恭王拆遷孔子故居發現的,用先秦時期的“蝌蚪文”寫成,屬於古文經典。但是古論終西漢一朝沒有得到重視。真正興盛的是魯論和齊論兩大系統,而魯論在學術上一直佔據上風。在西漢初年,論語在齊魯大地口授心傳,到漢宣帝時期,才正式成書。

三個版本的章節有所不同。古論21篇,齊論22篇,魯論語20篇。齊論多出《問王》、《知道》二篇,還有一些句子細節。古論雖然比魯論多一篇,但只是把《堯問》裏“子張問”另開一篇,除了用字更古奧,兩者比齊論差異更小。

學者就推測,齊論、魯論都是源自古論,但魯論保留更多原始面貌,而齊論就加上了更多齊人的解釋。


魯論壓倒齊論,不是因爲孔子來自魯國,

是因爲傳習魯論之人,在朝廷得以重任,在人才上更具優勢。

傳魯論有夏侯勝、韋賢、張禹,爲朝廷重臣,或爲帝王師,備受重視,掌握話語權。

傳齊論有王吉、貢禹、王卿,人數本來就少,稱得上大家的只有王吉一位,他的兒子王駿早年從父學齊論,後來跟着潮流學魯論,可見學閥的傾軋有多嚴重。


現在通行的《論語》,是西漢末年,張禹把古論、魯論、齊論合二爲一的版本。

漢元帝時期,張禹成爲太子(漢成帝)的老師,教授《論語》。

張禹早年跟隨琅邪人王陽、膠東人庸生學習齊論,後來又學習魯論。

他給太子上課的時候,把齊論與魯論參照,兩本取最大公約數,內容重疊的保留,多餘的刪改。

這一舉動影響非常大, 齊論、魯論二合一,成爲了著名的“張侯論”。

有人想不通爲什麼張禹要多此一舉。

在熊逸書院裏,熊大師給了一個還說得通的理由。他認爲張禹學齊論,但太子的爸爸漢元帝學的是魯論。如果爸爸檢查兒子功課,發現兒子學的是“外研社”,自己學的是“人教社”,就會出現雞和鴨講的情況。張禹爲了不得罪齊論,魯論兩邊的學者,又想了個折中的辦法。

所以大滑頭張禹就用魯論作爲藍本,對照齊論,東抄西拼成了《張侯論》。

機智的張禹身爲太子老師,後來深受賞識,青雲直上,官拜宰相。

之後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鄭玄,就以《張侯論》作爲底本進行註釋。

《張侯論》問世後,就像五嶽劍派合併(其實是魯論取得勝利),一統論語!齊論語、魯論語、古論語備受冷落,甚至束之高閣,到了魏晉時期全部消失湮滅。

那齊論爲什麼有機會重現天日呢,還要從海昏侯劉賀,也就是後來的漢廢帝說起。

漢武帝爲兒子劉賀選了位老師,昌邑中尉王吉,王吉是傳習齊論的大師人物,連張禹都跟他學習過。

作爲王吉的好學生,劉賀肯定深受老師的影響。雖然後來劉賀當皇帝的時候,荒淫無道被霍光看不下去廢了。但從劉賀陪葬的竹簡裏,還有《孝經》、《易經》、《詩經》。可以看得出他是個狂熱的儒家粉,也是個書蟲。

在漢代書簡不是一般人可以隨便買到,一份一筆一畫地刻寫的經書竹簡,價值不僅僅是一本書,也是一份珍貴的藝術品。

劉賀把齊論作爲自己的陪葬品,表示他把齊論竹簡視爲至寶,把死後不忘孔夫子教導,即使他是個昏庸的皇帝...


結語

《知道》篇出土後,不代表我們學的是假論語,真論語要去問孔夫子拿。《張候論》經過兩千年的傳習,思想價值已經不是輕易就推翻。

齊論的出土,可以使我們知道更深入認識儒學,瞭解更多孔子的故事,爲了儒學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