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道德經》常見的4個版本

一位網友告訴我,他們的國學讀書會最近爲了一件小事,大家撕起來。

他們最近準備共讀老子《道德經》,在版本的選擇上,出現異見。

大多數人選擇目前通行本《道德經》,但有少數人認爲帛書版更好,理由是更接近原貌。

要搞清楚這些版本的問題,得捋一捋《道德經》的歷史。



歷史上的教主(儒教、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基本上都不用親自寫書,

唯獨太上老君老聃例外,其實老子沒想過寫《道德經》,都是被人逼的。

這故事是司馬遷說的。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是楚國人,在周朝的藏書室當史官(圖書管理員都很厲害,你們懂的)。

老子給孔子開過小竈,之後孔子把老子形容是天上的龍,孔子讀書也很多,但是都不知道用什麼詞贊老子。

老子研究道德之學很厲害,不爲成名,不爲官爵,也不知道爲了啥,自得其樂吧。

一天他敏銳的政治嗅覺感覺到,周朝吃棗藥丸了,就放棄公務員的金飯碗,拉來一頭青牛,準備出函谷關,走向詩與遠方。

擔任函谷關令的尹喜,看到東方有一股神祕力量迫近(紫氣東來),知道有大事發生!


他苦等幾個日夜,終於等到了老子。

抓住一位活神仙,豈能輕易放過,不願給老子蓋章出境。

除非...除非他把平生所學,全部寫成書,傳授給自己。

我們都說輸出倒逼輸入,但咱們的太上老君,書讀了破萬卷,從沒想過輸出。

哎,被難住了,沒辦法,留點禮物給世界吧,老子把畢生所學寫下五千多字,傳給尹喜,然後順利過關,不知所蹤。

尹喜就是後來的關尹子,他得老子《道德經》真傳,知道是無上真經,百千萬劫難遭遇啊!辭職不幹跑去修道了,修成文始真人,也步老子後塵,西去莫知所終。

什麼老君啊,真人啊,就是這麼神神兮兮的。

這個故事就是《道德經》的來歷,《道德經》真本已經湮滅於世,除非老子、關尹子顯靈,否則不可能重現。


現在所通行的《道德經》,是魏國時期的王弼所注的,王弼是魏晉玄學的創始人。

他生於官僚世家,劉表是他的外曾祖父。

他家裏藏書萬卷,有優越的閱讀環境,年紀輕輕就讀遍百家。

王弼十幾歲就對《道德經》有獨特的見解,當時玄學思考開始發端,爲《道德經》作注是士人的潮流。就像60-70年代美國人喜歡研究易經,80年代中國人讀尼采、叔本華。

王弼的作注,贏得那些大他幾十歲的達官貴人讚賞。

給《道德經》作注的時候,王弼還不到20歲,擱現在同齡人連《道德經》的字都還沒認全。

王弼《老子注》成爲了通行本,通行本是指流行於大衆的書籍版本。

我們現在看的“道可道,非常道”這個版本,就是王弼的。


除了王弼的注本,還有另一本影響力也很大的,就是《老子河上公注》。

作者是傳說中的河上公,據說是戰國人,又一說是漢文帝時人,也有可能河上公修得長生,從戰國末年活到漢文帝。

提到漢文帝,大家肯定想到文景之治。文景之治就是用老子的思想治國。漢文帝是老子的真愛粉,他本人就喜歡有的沒的研究《道德經》,還立下規矩,對《道德經》一竅不通的人就別上朝廷做官了。

漢文帝研究《道德經》很久了,但是跟我們一樣,始終不得要領啊,《道德經》實在玄之又玄。

漢文帝聽說琅琊一定有位河上真人,精通《道德經》,就派出使者去請教“道尊德貴,非可遙問也”,呵呵,河上公不會向天子低頭。

漢文帝唯有親自駕到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也。子雖有道,猶聯民也。不能自屈,何乃高乎。朕足使人富貴貧彼。”全天下都是朕的!你即使有道也是朕的子民!朕可以使富人一朝變貧!明着是恐嚇河上公這老頭子。

“拊掌坐躍,冉冉在虛空之中,如雲之升,去地百餘丈而止於玄虛,良久,俯而答曰,今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之有。陣下焉能令餘富貴貧賤乎。”

河上公拊掌飄浮在虛空中,好像坐在筋斗雲上面,升到空中百餘丈高,俯視皇帝,說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中又不爲人所累,怎麼能算是你的臣民呢?——這是幻術呢?還是神通呢?


漢文帝知道自己遇上神仙,立刻跪拜。河上公眼見文帝這小子一片誠心,就將兩卷經書《河上公注章句》送給皇帝。河上公說看了我的註釋,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但其實許多人看了,依舊昏昏。)

之前對《道德經》解釋大多是關於治國策略,在河上公的註釋後,《道德經》又變成一本養生、修仙的書,開創新的解讀方法。

一本道德經,可以關乎治國,關乎養生,關乎權謀,關乎修真,玩法層出不窮。

根說《老子河上公注》成書在東漢末期,那麼河上公本比王弼的通行本是更早的,但河上公本談的是神仙之道,所以在道教教團內部更盛行,王弼通向本側重於哲學的思辨,所以在知識分子裏流行。

《老子河上公注》的特點內容跟王弼本差不多,但每一篇都有標題,例如:

體道第一、養身第二、安民第三...

之後的道德經註解,就是源自河上公與王弼兩大系統。


時光彈指過了兩千年,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帛書老子,有甲乙兩本。帛是一種珍貴的絲織品,把《道德經》抄寫在帛上,可見主人非常重視經文。

專家把甲乙兩本參照,校對成帛書《道德經》。跟通行本一比較,發現很多問題!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一看就發現不同!

通行本避劉邦、劉恆、劉啓、劉勶和劉弗這五代皇帝的名諱,將全文中的“邦”改成“國”、“恆”改成“常”、“啓”改成“開”、“勶”改成“徹”、“弗”改成“不”。除此之外還有不少的改動,多大100處。

因此推算,帛書版成書在西漢初年,比通行本要早一百年。

帛書版的特別之處還有,它把《德》篇,擱在《道》篇之前,所有人認爲經文應該叫《德道經》,寓意着修道必先修德。

1993年,湖北省荊門市沙紀縣紀山鎮郭店一號楚墓,發現了楚簡《老子》,竹簡分爲三組,甲組共有竹簡三九枚。乙組共存一八枚。丙組共存一四枚。加起來不過整部《道德經》的五分之一,只是殘篇,使用的是戰國楚系文字,殘篇的內容更接近帛書版。


好了,哪個版本更適合我們呢?

如果只爲讀一讀《道德經》,汲取點智慧,那麼看通行本也沒關係的,通行本在兩千年裏影響力深厚。

想了解修真啊,從道教切入研究《道德經》,就看《河上公老子注》。

要更深入瞭解道家思想源流,在通行本的基礎上,就要看一看帛書。

摻入點私貨啊:我個人是更認可帛書版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