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讓你明白“爲道日益”“爲道日損”

老子在《道德經》說: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

一般人的解釋是學問越學知識越多,道行越修慾望越少。

這樣理解還可以,但是太膚淺。

我們先看《老子河上公章句》,對此解釋是

學謂政、教、禮、樂之學也。日益者,情慾文飾日以益多。

道謂之自然之道也。日損者,情慾文飾日以消損。

學與道就好像陰陽一對矛盾共生的關係。

我們作爲社會人,要學會禮儀、政治、法律,與不同的人相處,不免有智巧的心機。

我們作爲自然人,又不能扭曲人的真情實性,我們都想保留赤子之心,像朴樹那樣保存自我。


從認識論來說,

“爲學”與“爲道”是老子提出兩種探索世間萬物的方法。

在道家看來,人間的“學問”、“智慧”分爲不同層次。

莊子把知,分爲大知與小知,大知閒閒,小知間間。

文子分爲下學、中學、上學。

淮南子更是詳細清晰地分爲,俗世之學、達人之學、聖人之學。


認知與智慧有層次的差異,有境界的高低。

第一層是通過人的眼耳鼻舌身,直接感知外在的世界,獲得感性的經驗。

例如,人知道火焰是熱的,冰雪是冷的,水是流動的,大地是堅固的...

只要人的六根沒有殘疾,人人都可以獲得感性知識。


第二層是通過人的意識、明心去認識萬物的法則和規律,這是爲學的階段。

我們從上學到工作,一直都是爲學階段。

勾股定理、牛頓三大定律,英語的語法...我們爲了考試,考了升職加薪,都在爲學。

爲學的智慧,是通過學習知識而得來。

爲學只能使人認識有限的現象世界。

但是不能否定爲學的意義,爲學對於發展科學,提高生產力發展,解決人的生存問題,是必不可少的。

中國輕視爲學,在近五百年已經吃了大虧,不可不慎。



第三層的認知,就有點玄了。

道在《道德經》裏是世間最高存在,無形無相,不能用有限的語言思維,蠡測那無限的大道。

人通過排除“前識”、“滌除玄鑑”、“損之又損”的直覺觀道。

前識就是放下我們所認識的慣例、信條、框架,對個別事物的經驗,甚至淨化紛雜的慾念。

體悟大道,領悟對的道靈性認知,這就是“爲道”。

爲道不是爲了獲得知識,反而是爲了“無知”,擯除雜念忘掉知識,體會到的與道合一,是覺悟。

爲道是探索更深的精神世界,漫遊陰陽未分的世界,讓精神徹底釋放遨遊。

爲道可以使人體驗無限的道。


道家的“爲學”所探索的是科技理性得以控制認識的世界,叫做科學世界。

“爲道”涉及的則是生命世界和價值世界。


我們爲什麼要爲道呢?

因爲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限的生命,有限的爲學小學停留在器物世界,是永遠沒辦法體悟“道”。

另外,太過偏向理性的爲學,追求物質效益,人已經慢慢被異化爲機械的一部分。

“有機械者必有機心,有機事者必有幾心”。

過分追求外在物質,已經慢慢跟“道”越走越遠。


但我知道有人會說,既然“人從識字憂患始”,那倒不如不讀書學習,直接爲道可以嗎?

其實很難的,不是每個人都是六祖慧能。

不懂文字,沒有爲學,我們就看不懂《道德經》、《莊子》,可能到頭來瞎修盲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