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修養,叫不妄自評論他人!

在回家的高速路上,開車的鑫寶兒一直犯困,我送給他一道能讓他清醒,又不同於“你媽,我,掉河”的問題。

我問:“你媽和我媽,誰更煩人?”

他反應了一會兒,回答:“你最煩人!”

說實話,在評論人這方面,我的確不是對自己有約束的人。與我接觸的人,與我相關的事情,我總會對其做評論。

所謂評論,雖是主觀或客觀的自我闡述,但往往消極的內容多於積極的內容,我連我親媽都放入評論範圍之內。

我雖能意識到,評論他人並不是一個好習慣,每每在自省之時,我都挺狠自己這一點,並立志改變,但又總在評論完他人後,才能想起來不妥之處。

但鑫寶兒就與我相反,他從不道人長短,但就是因爲不評論他人,他極少說他圈子裏的事情,好的也不說,壞的也不說。

其實,不管是我們對他人的評論還是我們聽別人對他人的評論,這個時候,我們都在給別人“貼標籤”這個“標籤”讓我們情不自禁地順着標籤內容看待這個人、這件事,這就是“標籤效應”

標籤效應具有導向作用,在個人意識的自我認同之下向着“標籤”內容的方向發展,結果是讓好的更好,壞的更壞。

你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歷,你還不太認識一個人,但因爲別人與你說了這個人的缺點,讓你對ta印象不好,甚至反感。

你若有契機與ta深入地交往,往往就會推翻對ta之前給你的印象;一旦你沒有機會了解ta,那麼再有人提起ta,你就會把ta在你心中的標籤傳播出去。

就像金星在脫口秀節目裏說,她之前對楊冪有看法,但朋友提醒她,她並不是妄自評論他人的人。當金星出演楊冪的電影《分手大師》後,改變了對楊冪的態度,並在節目裏爲楊冪澄清一些謠言。

你看,這就是標籤效應,如果金星沒有與楊冪接觸,她就會認爲楊冪是真腳臭,甚至更臭。

標籤效應,讓壞的更壞。

但還有另一種情況,一個學習成績平平的學生,因爲老師或者偶像說ta一定會是厚積薄發的好學生,ta從此備受鼓勵,刻苦學習,成績竟突飛猛進,真的達成了之前被期待的模樣。

這就是,標籤效應讓好的更好。

意識到“標籤效應”的影響後,爲了別人,也爲了自己,要有意識地約束自己的言論。

不妄自評論他人,爲他人貼標籤,這是一種修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