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並修復大腦中的bug

學者們常說,人類進化成直立行走的動物,才解放了雙手,讓我們成爲智人。

然而這樣的進化優勢,卻同時也讓我們患上了四足動物不會有的病,比如人走多了、坐久了都會腰疼,那是因爲脊椎受不了。

直立之後,讓我們脊椎難以承受身體的重量,嗅覺變得不再靈敏,還要提前將胎兒排除體外,不然產道太窄頭太大容易難產而死。進而,人類的“早產”嬰兒需要更多的時間進行照料,不比小雞、小馬,生下來沒一會就會自己跑動,尋找食物。

沒辦法,這就是進化的代價。比起我們的表親黑猩猩只會用棍子來掏螞蟻來吃,我們人類卻有各種特色美食和甜點,就足以撫慰這點小小的缺陷。

身體有這樣的缺陷不說,大腦也是各種不足。以設計觀點來看,簡直就是佈線混亂、通路亂搭,還時常報警。這樣的bug,要說不是一步步進化而來,而是人(神)爲設計,打死我也不信。

在歐洲參觀教堂建築,你會時常有這樣的發現:一座教堂明明建的時候,按照羅曼司風格而設,建着建着,風格就轉向了哥特式,到了後來收工,又趕上了巴洛克風格流行,於是門楣立面又改成了彎彎曲曲的曲線。

以這種角度來看城市規劃,也着實如此。最中央的老城區道路七折八扭,有羅馬時期留下的廣場,又有中世紀建造的城牆,往外擴展又是工業革命時期新富的豪宅,到了遠處高樓林立,玻璃幕牆。

這是一個典型的“進化”而來的城市,自始至終缺乏統一規劃設計,自由擴展,但也有某個時期人爲設計留下的痕跡,五味雜陳,風格各異。不像大多數中國城市刻意規劃的“新城”、“開發區”那樣,風格統一、道路寬敞卻在夜間毫無人氣。

進化的方法,有時候稱爲“自下而上”的道路,設計的思路是“自上而下”的規劃,這裏面差異頗大。

回過頭來看看大腦的構造,就像上述的歐洲城市一般,一層層堆疊上去,功能分區不甚明瞭,各個神經通路彎繞不直,簡直讓人有毀掉重造之心,無奈生而有之,毀掉又無力重構,因此智能勉強用之。

這種自下而上的進化堆疊,美國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蓋瑞·馬庫斯在《怪誕腦科學》一書中,稱之爲“克魯機”,意思就像是你買了一套二手房,原本里面老奶奶留下的洛可可風的陳設裝飾不捨得扔掉,後來又新買了一些現代傢俱,一起堆疊在家裏,雜糅並序,有時候看起來也實在不搭和礙眼。

馬庫斯師從史蒂芬·平克,自然在語言學方面有獨到見解。但真正作爲本書基底的思想,卻是來自於另一位史蒂芬,他是威爾遜、道金斯、平克等人理論的重要反對力量——演化生物學家斯蒂芬·古爾德。馬庫斯由此也算是“背叛師門”了。

古爾德反對社會生物學和演化心理學中的很多理論,借用建築學術語,提出了著名的“拱肩理論”。

我們首先來複習一下建築知識。拱肩就是拱門上面左右兩邊的三角部分,爲了把頂部做成平的,必須有這樣的結構才行。這裏的兩塊拱肩,便成了各種雕塑家發揮才能的地方。但是拱肩並非設計師當初設計故意留下來的,是支撐頂部結構的副產品。

在威尼斯參觀了聖馬可教堂裏紛繁複雜的拱肩繪畫之後,古爾德“詩意”大發,立即頓悟出來一個道理,有機體的很多部件,並非有意爲之,而如同拱肩一樣,是一種副產品(人家參觀教堂都能悟出來一個生物學理論,令我等看了無數教堂的人簡直汗顏)。

比方說,人類的肚臍眼,從進化上來說並非有意爲之,非得在光滑的肚子中間留下一個難看的凹(或凸)造型,而是原本母體與胎兒之間傳遞營養的渠道,在胎兒誕生之後,便需要剪掉,形成了這麼一個東西。

以此拱肩理論爲基礎,古爾德等人進一步批判了社會生物學家和後來的演化心理學家,非得要在人類的各種情感、機體和生物現象中,找出一個進化上的“適應性”原因,實在是大錯特錯。

古爾德批評的對象就包括:愛德華·威爾遜、理查德·道金斯、丹尼爾·丹尼特,還有馬庫斯的老師史蒂芬·平克。但這些人也並非吃素的,道金斯就在《解析彩虹》和《盲眼鐘錶匠》兩書中專劈章節,來批判古爾德。

師從史蒂芬·平克的馬庫斯,絲毫不給導師臉面,在這本《怪誕腦科學》中,更是直接說道,“古爾德關於歷史殘跡(指的就是上文說的拱肩)的概念是我撰寫本書的一個重要靈感來源。”

但有人站出來敲打敲打也是好事,不然演化生物學和演化心理學真的容易把一種副產品當作是具有適應性的問題。如前一段時間閱讀的《生猛的進化心理學》一書中,說起“爲什麼男人都喜歡金髮尤物”,就把西方審美觀念當作是跨文化現象,把進化的副產品當作是具有適應性。

馬庫斯的著作中,時刻警惕着古爾德的教導,特別是強調大腦的缺陷所在。他從人類的記憶、信念、決策、語言等方面,逐一挖掘了我們大腦不過是一堆“克魯機”,有着形形色色容易犯的錯誤。

認知心理學就提出來了人類認知的多個認知偏差(或叫認知偏誤),維基百科上就列出來了上百個這樣的偏誤,例如:錨定效應、框架效應、基本歸因錯誤等等。

這些認知偏差已經在許多著作中都有所討論,例如提出來人類認知偏差最多的人就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在其著作《思考、快與慢》之中都有所提及。

馬庫斯將這些認知偏差與大腦的進化缺陷聯結起來討論,也算是略有創新之處。而書中給出的13條建議,倒是值得提出來,供我們自己查找腦中的bug。

這裏結合自己的認識(或許有偏差),簡要地說明一下這十三條認知箴言:

1、多考慮其他選項

路不只有一條,思維也並非只有一種途徑,遇到問題時別先撿熟悉的方法,試試其他可能的選擇。

2、跳出問題框架

換一種角度提出問題,或是看待別人的觀點。比如,有報道說韓國人認爲漢字是發源於韓國,這是媒體的誤導,還是自己觀念的成見?

3、相關不等於因果

這是大多數人還有專家都容易搞錯的看法。兩件事情相關,並不表示一個事情導致了另一個。男人的鼻樑和下體尺寸相關,但意思並不是鼻子大的某方面的能力就越強。

4、考慮樣本大小

小樣本更容易出特例,大樣本則比較平均。時刻記得,大數定律是鐵律,拋五次硬幣有可能四次都是正面朝上,但拋的越多,正反面出現的概率纔會一樣。

5、預先約束自己

你要戒菸,你知道和抽菸的人在一起更容易戒不掉,那麼就少和這樣的人在一起。未雨綢繆要好過沖動行事。

6、設定目標後製定應變方案

我們常說計劃不如變化快,那是因爲你沒有將變化考慮在計劃內。新年制定的減肥計劃或是儲蓄計劃,別總是停留在一句口號上,實施細節按照每個月的進度來安排,並在遇到甜品或是急需用錢的時候,有備用方案。

7、累的時候別做重大決定

正如睡覺前不要規劃明天的事,累的時候千萬被做重大決定,否則你會後悔。除非你是想趁着女朋友累如狗的情況下求婚,能夠提高成功率。

8、權衡利弊與收支

記得機會成本、沉沒成本,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就沒有精力去做另一件事情了,所以考慮你的所得和所失,權衡一下再行動。別光考慮好的一面。

9、舉頭三尺有人看

時刻謹記自己的行爲有人盯着,特別是想象是你的孩子或是愛人,那麼你偷偷摸摸地幹下的那些事情,是不是該收手了呢?

10、疏遠自己

近看我們看不清別人,當然也看不清自己。別總是拿未來貼現,試着想想5年後的自己是否對這個決定感到不後悔,不滿意。

11、少跟我說故事

一個人的觀點背後總是有着一套故事。閒聊可以,但你要是拿自己和別人的奇聞逸事來當作申辯和論證的材料,就省省吧。多相信統計,少信點故事。

12、分清輕重緩急

很多時間管理的人都知道,事情分爲輕重緩急,那麼就別一有事就當下回應,有些事情可以等,但有些重要的卻不能拖。

13、理性!理性!理性!

古語講三思而後行,所以這裏有三個理性。做事情切莫出自直覺,你的直覺通常不靠譜。別做認知吝嗇鬼。


以上13點,並非普通雞湯,而是建立在謹慎的實證研究基礎上的雞湯。

共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