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導論

主講人:湖南中醫藥大學鬱保生老師


張仲景《傷寒論》導論

《傷寒論》是中醫重要典籍,其重要性恐怕只有《黃帝內經》可以與之媲美。據《漢書·藝文志》記載,中醫過去分爲四大家——醫經、經方、神仙、房中。《黃帝內經》屬於醫經,《傷寒論》則屬於經方,他的傳承主要來源於《湯液經》。雖然僅僅只有112方,可是經方之妙用不可思議,歷代中醫名家無不花費大量精力來研讀《傷寒論》,也寫出了許多讀書札記和註釋。《內經》是過去無數醫家的經驗總結,而《傷寒論》由張仲景一人完成。不過《傷寒論》中記載的經方,並非他一人創制,而是繼承古人,主要是《湯液經》(此書也已失傳)。清代是對《傷寒論》發展的一個高峯,出現了幾位重量級的醫家。他們分別是徐大椿、柯韻伯、尤在涇、錢潢。徐大椿著有《傷寒類方》、柯韻伯的《傷寒來蘇集》、尤在涇的《傷寒貫珠集》、錢潢的《傷寒溯源集》。


大家若對中醫感興趣,不妨找來一讀,個人感觸最多的是柯韻伯的《傷寒來蘇集》,以方類證的思想始於孫思邈《千金翼方》。柯韻伯更加詳細的闡述了這一思想,徐大椿也是沿着這樣思路在發展《傷寒論》。總的來說《傷寒論》確立辨證論治的思想,這是中醫兩大思想之一。中醫的兩大思想,其一爲整體觀念——《內經》確立,另外就是辨證論治——《傷寒論》奠定。

將理法方藥統一起來,《內經》是理,《湯液經》講方,《神農本草經》(讀《傷寒論》需要參考《神農本草經》,張仲景的用藥思路不同於後世本草。)講藥,都是互相沒有什麼關聯。《傷寒論》擺脫過去有理無方有方無法的原始狀態。《內經》有理卻只有幾首簡單的方劑,更多是鍼灸。

兩千多年中醫在理論上沒有什麼重要突破,基本都是在繼承《內經》和《傷寒論》的思想和理論,更多是臨牀醫學的發展


六經辨證爲張仲景首創不僅可以運用於外感還能用在內傷疾病。三焦辯證也是中醫辨證方法,但直到清代才建立,這之前只有六經辨證。三焦辯證也是在張仲景的啓發下才得以建立。

中醫治療準則:四大治則

治病求本(找到疾病根本原因不是頭痛醫頭)、調整陰陽、扶正祛邪、因時因地因人而異。所有的原則都在《傷寒論》有體現,特別是扶正祛邪更是淋漓盡致

用藥治法:八法(汗下吐溫清和消補)這八法在《傷寒論》都有,成爲我們治病的示範。八法都有經典方


方劑分爲:經方(《傷寒論》中記載的方劑)、時方(後世醫家創立的方劑)、單方、驗方,《傷寒論》中都是經方。記載的112方卻是八法皆備,總共用藥不超過一百味,取材相當精純。

經方用藥特點:(一)用藥精煉——大部分經方都只有三五味藥,一般不超過十味,後世醫家用藥都超過十味。(二)配伍嚴謹——絲絲入扣

麻黃湯僅僅四味藥,麻黃、桂枝、杏仁、甘草。麻黃是發汗第一藥,以麻黃爲君藥,主治表寒之實證。麻黃除了發汗還可以平喘止咳和宣肺之功效。杏仁的使用更爲奇妙,杏仁有降肺氣之功效,肺氣之特性就是宣發和肅降,麻黃主宣發,杏仁主肅降,一陰一陽相得益彰。(這也很典型體現了中國陰陽平衡的哲學思想,中醫其實就是中國哲學具體體現,這也是中醫和西醫很大不同的地方,中醫更像一種哲學)。但只要將桂枝換成石膏,就由治療表寒實證成爲裏熱之實證的麻杏石甘湯,僅僅一味藥的差別,整個方劑的治療方向完全逆轉,一寒一熱,可見一斑


(三)加減靈活

在桂枝湯一首方基礎可以演化出十幾首方

(四)療效可靠有的甚至可以立竿見影,這也是經方強大的生命力,經方數量上跟時方相比絕對劣勢,可是在中醫臨牀上,經方的總體療效是後世時方無法相比的。在臨牀上凡是有機會盡量用經方,主要是療效可靠,很多時方用得少沒有可靠的療效保障。《傷寒論》近兩千年這112方用了多少次,這是時間沉澱下來的

金匱要略中的方劑以慢性病治療爲主,多丸劑

六經病,張仲景認爲六經跟臟腑相關聯,少陽病在膽,陽明病在胃腸……

六經傳變,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但傷寒學派至今關於少陽和陽明到底誰在前仍然有爭論。鬱保生老師傾向於少陽在前


三陰三陽病治法原則:扶正祛邪

三陽病多爲表證實證,治法當以祛邪爲主

三陰病多位虛證裏證,治法當以扶正爲主


附《傷寒論》序

夫傷寒論,蓋祖述大聖人之意,諸家莫其倫擬,故晉·皇甫謐序《甲乙針經》雲:伊尹以元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爲湯液;漢·張仲景論廣湯液,爲十數卷,用之多驗;近世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遺論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農之經,得不謂祖述大聖人之意乎?張仲景,《漢書》無傳,見《名醫錄》雲:南陽人,名機,仲景乃其字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始受術於同郡張伯祖,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所著論,其言精而奧,其法簡而詳,非淺聞寡見者所能及。自仲景於今八百餘年,惟王叔和能學之,其間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孫思邈輩,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開寶中,節度使高繼衝,曾編錄進上,其文理舛錯,未嘗考正;歷代雖藏之書府,亦缺於仇校。是使治病之流,舉天下無或知者。國家詔濡臣校正醫書,臣奇續被其選。以爲百病之急,無急於傷寒,今先校定張仲景《傷寒論》十卷,總二十二篇,證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復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請頒行。

太子右贊善大夫臣高保衡、尚書屯田員外郎臣孫奇、尚書司封郎中祕閣校理臣林億等謹上。

(仲景序)論曰:餘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慄;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齎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爲異物,幽潛重泉,徒爲啼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雲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己,遇災值禍,身居厄地,濛濛昧昧,憃若遊魂。哀乎!趨世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谷,至於是也!

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衆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爲《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農、黃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終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彷彿,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爲難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餘宿尚方術,請事斯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