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惡性循環的生活方式

《女性貧困》《無緣社會》《我在底層的生活》,三本書闡述着三種不同的如書名所寫的大主題。不知道該以哪個主線去將這三本書串聯起來,以“一種惡性循環的生活方式”串聯也不可能準確的涵蓋所有想表達的內容,只能抽取三本書中的部分觀點,淺顯的從自我角度闡述,僅此而已。

01

《我在底層的生活》是講一位美國作家去到不同的區域,隱藏自己的身份,以女服務生的角色體驗底層不同職業的生活,用作家的視角講自己的體驗而成的一本紀實書。

作者在體驗中發現一個貧窮惡性循環的問題:

因爲沒錢,不得不住在偏遠地方;

因爲住在偏遠地方,所以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在路上;

因爲花費很多時間在路上,她用於提升自己和發現更好工作機會的時間越來越少;

爲了應付房租和生活成本,她不得不說服自己承擔更多小時工作或者兼職;

因爲花了太多時間做各種勞苦的工作,她漸漸成爲一個工作機器,無力做任何其它的事情,直到情緒爆發離開;

然後換一個地方,進入下一個循環。

排除這本書中提到的階級分化問題,底層人的生活往往只是圍繞着爲解決基礎生理需求而不停的旋轉,更別提所謂的精神生活的開發。

02

圍繞着貧困,《女性貧困》中的案例更是赤裸。不同於美國的國情,日本的社會結構中,女性本身的職業選擇、工資待遇、社會地位等都低於男性。一個沒有被父母好好撫養的孩子,越容易在年紀很輕的時候懷孕,用未來的孩子寄託幸福的希望。當孩子成爲不了依賴對象時,男人、酒……便會成爲下一個依賴對象。很顯然,她和孩子都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生存生態中。

當然也有積極的貧困女性,嘗試不同的方式去擺脫現狀,但是社會的保障制度並不完善。其中有一個規則讓人瞠舌。日本的女性,尤其是單身媽媽們,在求助政府福利機構無效時,只能選擇色情店成爲他們的救命稻草。因爲政策的漏洞,色情店可以提供政府提供不了的就業、育兒援助和居住的一條龍服務。

書中提到“生活能力低的孩子的增加會弱化社會保障制度”,制度是否拋棄這一大部分羣體,或者貧困女性們該怎樣掙扎才能搭上制度的邊緣,成爲體制內的人呢?

當然這裏面還有一個問題,不是所有貧困羣體都知道政府能提供什麼協助。貧困會導致個人價值觀的被迫崩塌的同時,還會導致教育資源匱乏,信息的閉塞……因爲很多原因,這部分人被邊緣化,用微弱的社會關聯養活自己和家人,更別提了解基本的政府救助政策了。

03

提到“關聯”即想到“緣”,《無緣社會》中的緣是指血緣、社緣、地緣。在崇尚個人自由的今天,孤獨成爲流行常態,我們常坐在一起卻沉溺在手機的虛擬世界中;住的很多年的地方,連鄰居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年富力強的家裏蹲等現象……社會關係的聯繫日漸脆弱,老年羣體中的孤獨死開始蔓延到中年甚至青年一代。

一個人在死後的多日才被發現,因爲血緣的淡聯繫導致無人認領,因爲地域的遷移與過去的無關聯,因爲職場生涯的結束斷掉了社緣……是社會拋棄了自己還是自己不自覺的選擇了拋棄社會。

忽然想到了中國的廣場舞大媽、社區文藝團,這種在獨自生活成爲理所當然的現代社會,顯得尤爲可貴。

不管是貧困還是日漸孤獨的人生,我們都需要主動出擊尋找適合自己的可反擊的動力。

04

這三本書所表達的信息遠遠不止這些,在我的個人領悟中覺得,生活方式的選擇尤其重要。在假設自己富裕的情況下,我的每一天又會是什麼樣子。如果結果依然是現狀,那問題的所在便是自我選擇的方式上了。

是否可以讓自己不陷入絕對的無緣狀態中,不落魄到貧困的底線,不周旋在無限循環的爲解決基礎生理需求的奔波中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