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書評

其實很少讀當代作家的作品。徐則之所有走進我的視野,還是因爲公司領導們都在北大圈子裏,經常提到這個人。我搜索了一下,他新出的書是《北上》,但獲獎的書是《耶路撒冷》,最打動我的是《耶路撒冷》的推薦語——“70後一代的成長史”,“一代人的心靈史”。因爲在我的閱讀經歷裏,好像很少有那本小說給予了這麼大的評價,說能夠寫出一代人的成長與心靈史。

書很厚,說實話,在這個週末完成閱讀之前,曾經某天裏隨手翻閱過前面幾頁。大致的印象是細節描寫特別多,但是整體情節推動力不強,缺少強勁的推動我去閱讀的力量。這本書範過之後,就躺在我的牀頭很長時間沒有動。週末覺的比較慵懶,然後就隨手抄起了這本書,一口氣看完了。總體評價如下:

1.作者有比較宏大的敘事理想,但是那種歷史的厚重感還是沒有出來

作者把故事大背景放到了京杭大運河邊一個城市——淮海,故事主要人物的生活背景都是“花街”。故事的主人公生活在各個不同的城市,各自有不同的職業,各自有不同的境遇,同時作者還提到了當代中國中的一些大背景:知青下鄉,改革開放等。但放到整個小說來看,這些歷史性的背景都是點到爲止,並未成爲作者想要闡述的“70後”一代成長的紮實的生活背景。因此,一方面宏大感沒有出來,而故事主體人羣切實需要的生活背景又沒有寫透。

2.故事的線性敘事常被打亂,讀者需要轉換思維和場景

作者設計整個小說的敘事,其實分爲兩個部分,一個是主線故事,一個是作者所寫的“70後”專欄。主線故事是主體,專欄是輔助的。這樣的設計,其實有點打亂讀者的思維,需要進行不同場景的切換,甚至有的時候會產生不閱讀專欄部分,而只閱讀主線故事的衝動。

另外,我覺得專欄目的還是不太明確的。仔細閱讀前面三個專欄內容,會發現跟前面的主線故事相關的,是來探討主線故事的意義。但是寫到後面,專欄內容與主線故事的關係,就不那麼明朗了,整體特別繞,不知道要講什麼。

3.“70後”的成長史、精神史的評價,有點高

所有故事人物的聯結點,其實是“景天賜”的自殺事件。在這個自殺事件中,每個人都揹負着屬於自己的沉重的十字架。易長安讓景天賜在雷雨天和其他人在運河裏進行遊泳比賽,導致他被雷擊,造成易驚;景天賜自殺使用的刀片是當時楊傑送的;初平陽目睹了景天賜的自殺事件,但是卻沒有及時向大人求救;秦福小看到了弟弟的自殺,卻又任其死亡,沒有實施挽救。在揹負這個十字架的過程中,每個人以自己的方式進行贖罪。這樣的贖罪,有點西方的原罪意識,坦白來說,不太符合我們民族的性格。另外,這個精神贖罪的經歷,不能代表70後的精神、成長曆程,更多的是作者一個私人化的敘述。之前我閱讀過的朱文穎的短篇(中篇??)《高跟鞋》,通過兩個女主角的故事,將故事背景至於經濟改革的大浪潮中,反而更能將70後的成長史更有效、更深刻地表達出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