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婚,又是什麼梗?

網絡上看到了自婚一詞,果然是日本人作的妖,某明星說找不到合適的對象,認爲只有自己才能讓自己幸福,於是選擇嫁給自己,自己買婚戒挑婚紗,給自己一個自己嫁給自己的儀式。

我的第一感覺是作秀。獨身就獨身吧,幹嘛非整出那麼多幺蛾子,難不成是爲了收回禮金?要麼就是作秀,引起社會關注。據說這美女是演員兼作家,只有26歲。

這樣的年齡,即使是不是作秀,而是當下最真誠的選擇,恐怕也未必持久。自婚了,沒有什麼證書,隨時約會談戀愛應該也是沒什麼問題吧。所以,很大程度上,還是“作妖”吧。

自梳女產生於清朝後期,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獨有的特殊羣體。據《順德縣誌》記載:當時,順德蠶絲業發達,許多女工收入可觀,經濟獨立。她們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後,在婆家受氣,地位低微,因此不甘受此束縛,情願終身不嫁,於是產生了自梳女。

一查資料,竟然發現,自婚並非日本獨創,原來我們祖國也早就有了自婚的習俗。不過,名字叫“自梳”。

雖然都舉行了一定的儀式,日本自婚遵從了婚嫁禮儀,只是新郎和新娘是一個人。也許是對男人傷心失望,也許是真正想要獨身,也許是爲了博眼球爲了紅,不管怎樣,相對來說,現代的自婚,都是女性獨立意識的體現,是有一定能力的女性自主選擇的生活方式。

而我國的自梳,卻有很大的時代環境因素決定。當年珠三角地區經濟開始萌芽,出現的大批的工廠 ,很多女性爲了生存在廠裏當工人。當時的工作工作強度很大,而且很多工廠爲了保證工人運作,只招收單身女工。於是,有的女工就謊稱自己單身,有的呢,就以犧牲婚姻爲代價保住工作。

自梳女通常在祠堂舉行儀式,並自成組織。在那個年代,自梳女是戒律森嚴的。她們不能隨便接觸男性,若有“傷風敗俗”行爲即會受到殘忍的嚴懲。

有人說自梳女是衝破了婚姻的束縛,但沒有婚姻的她們,過着非人性的生活,不過是一個枷鎖跳進了另一個更加深重的枷鎖之內,並非找到了好的出口。

自梳女的人生艱苦也並非我們可以揣測。香港有個電影叫《自梳》,對自梳女的悲慘境遇也有細膩的刻畫。


如今社會越來越多元化,也更加寬容,即使真的選擇自婚,也並非就一定一生一世,遇到合適的人,隨時反悔也沒什麼的。

畢竟,人性更重要,不是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