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百問:教學實施中的行與思》讀後感

上午將吳泓老師著的《專題百問》一書瀏覽完畢了。前三章認真閱讀完畢,主要是講吳泓老師個人對於語文教學的認知、專題閱讀的操作理念、專題閱讀的基本設計等。後面四輯瀏覽了一下文章概要,主要講的是專題閱讀具體操作層面的一些問題。這幾張對於進入到專題閱讀層面以後遇見的具體問題,有指導意義。

本書中,我比較認同吳泓老師的一個思想:到了高中階段,語文閱讀和寫作,就不僅僅是一個語言、語文知識的積累問題了,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培養孩子的批判精神了。這一點我在實際教學中深有感觸。

引發我思考的,一個案例是接觸過一個根本寫作文不出的高三孩子,她的思維水平基本上還停留在初中階段,對社會、生活缺少基本的認知。因此,高中的議論文她根本無從下筆,寫記敘文永遠還停留在簡單敘述的層面。當然,這個是特例。

還有一個就是給高中生1對1補習的時候,是存在一個瓶頸的。一般來補習的孩子,150分的總分,基本上是在90分左右,也就是在及格線邊上徘徊。但是,這一類孩子補習,最後能達到120分已經是極限了,剩下的要提高几乎就不可能了。這個跟初中生不一樣,初中生在及格線邊上徘徊的孩子,補習一段時間,有可能衝刺到110分(總分120分)樣子。瓶頸的造成,就是長期以來語文學習積澱的結果。語文素養提不高,閱讀能力上不來,思想認知提不高,語文成績就很難補上去。

吳泓老師認爲,現在的高中語文教材“容量實在太小,缺乏思維的挑戰性”。這一點我也深深認同。沒有深度的、主題式的閱讀,就難以形成系統的、有深度的思想。這點對於高中學生來說如此,對於我們成人來說也是如此。由此吳泓老師以“‘專題’的形式來加大教材的容量——知識的容量、能力的容量、思想的容量和精神的容量,以此適應這個學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發展的需要,讓高中學生成爲語文學習真正意義上的主人”。這個教學的思路,我也是認同的。

雖然吳泓老師在下文中,有具體介紹自己是如何操作專題閱讀的,但是這些專題閱讀的實際操作和推廣層面,我是有一些困惑的。

1.專題閱讀和正常語文教學之間的矛盾如何處理?

我們知道,每個語文老師都會要求按學校、區等教學進度完成國家的語文課程內容,並會有同步的測驗來檢測語文教學的情況。如果按照吳泓老師的專題閱讀的課時要求,一個專題要耗費將近40個課時,也就是至少2個月的時間來完成。那麼,國家課程的學習如何解決?畢竟會有考試在等着所有的孩子。

2.教師培訓工作如何做?

從吳老師的書就可以看到,專題閱讀教學最挑戰的語文教師。一個語文教師是否有足夠的閱讀量,足夠寬廣的閱讀面,直接決定了專題閱讀是否能夠將專題閱讀課教好。因此,想要了解的是,吳泓老師的專題閱讀,是個人的教學實驗行爲,還是整個學校的教學行爲?如果是,那麼在推廣這個教學理念的時候,教師培訓工作如何做的?這是保證專題教學真正推廣落地的關鍵性因素。

3.專題閱讀是否已經開始系統化和標準化?

專題閱讀課,如果需要大力進行推廣,必然要進行系統化和標準化,以便讓教學動作統一,讓老師們能夠複製這樣的教學方式。從書中的介紹來看,大致的流程是已經定下來了,但是每個流程環節,如何具體操作,其實還有很多可以摸索的地方。因此,若推廣,則需要大力將專業閱讀課進行系統化、標準化,形成標準的課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