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匹配度-在介入新领域时,你需要有经验么?

你需要有经验吗?

在你介入的领域,如果你有一定的经验,相当于你与用户已经有了一定的共同体验,你可以与用户之间产生一定的共鸣,并且在研究中能够更容易体会用户的感受,同时内容也会更加深入。

从图上可以看出当洞察者有一定经验的时候,用户会更容易与你谈论更深层次的内容,从而能够有更深入的学习。否则,当你完全没有经验的时候,用户只能从一些很基本的内容谈起,有些过于深入的内容并不能谈及。

有一定的经验,与用户进行交流的确能够让交流更深入。但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在你与用户的共同部分,你可能不会深入地去研究,有可能会下意识地用自己的经验框架去替代用户的经验框架,然而,这种假设在某些情况下不一定是正确的。

虽然,你和用户之间有共同部分,但是你们共同部分的很多细节可能仍然有差异。想必大家有过这种感受,越是对某个领域钻研深入的人,越能够在一些领域的基础知识上有更深刻的看法。当你没有这些基础知识的时候,你可能就会在交流中获得这种深刻的理解,迅速把握诀窍。但是,如果你已经有了这些基础知识,很抱歉,你们的交流中可能根本不会提及这些内容。

我访谈过一个化学老师,访谈中,化学老师提到了“电离”的概念,请允许我抱歉地说一句我的化学早已经还给老师了,所以我作为一个小白用户,请化学老师解释了一下“电离”的概念。老师说:其实“电离”这个概念准确地说应该叫作“离电”,说白了,就是“原子离开了就带电了。”

这个解释让我瞬间就记住了,而且多年后都没有忘,如果当时我对电离的概念一知半解,可能就不会请这个老师解释一下,那么我将永远不会学到这个知识点。

如果你的经验继续增加,甚至超过了用户的经验,如下图所示。那么在访谈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专家效应”,用户会觉得“你是专家,我怕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情会让你发笑,让自己显得尴尬”,从而改变原有的行为,或者有些话就不再说了,从而失去了对用户的深入了解。

扮演好你的角色

需求研究者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需求搜集的过程中你的目标是要获取到更多的用户信息,还记得本章开始时我所犯过的错误吗?“公司花钱是让你去了解用户的想法,不是让用户来了解你的想法。”有几种角色在需求研究中是不合适的。

一、专家角色。

前面已经讲过,专家角色容易让用户变得压制,因为害怕嘲笑而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用户一旦认定了专家角色后,会主动向专家咨询建议,造成“反调研”,从而不能更深入地了解用户的需求。

二、主人角色。

主人模式下,你掌控了相对的主导权,从而成了名义上的主导者。而用户则是处于客人角色,相对会比较拘谨,心态上更会表现出遵守既定规则的感觉,同时也不能够充分了解研究的目的,这种情况下,造成用户不能畅所欲言或者不能按照平日的行为进行活动。

三、研究者角色。

如果在需求研究中你采用了研究者的角色,这时候用户会把自己下意识地定位成一个被研究的客体,因此会习惯于处在被动阶段,形成你说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的一种状态,而不是去主动考虑有什么东西可以描述。

四、老师角色。

好为人师是需求挖掘中的大忌,老师常常是一种权威和答案提供者的象征,这会阻止用户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让用户产生害怕表达或者反抗的情绪。

你应该扮演的角色

整体来说,在需求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处于相对被动的角色,研究者要想办法引导,唤起用户的主动意识,然后在用户全身心的投入过程中,引导其表达心中的想法。用户掌握着话语权,你掌握着方向。

可以这么理解你和用户的关系,你掌握着问问题的内容或者要求用户操作的权力,但是用户掌握着真正的潜在知识,你需要用你的方式让用户表达出来,一方面是用户愿意表达,另一方面则是让用户知道表达。前者需要让用户心态上保持一种良好的开放心态,后者则需要你的问题能够让用户直接联想到其心中的潜在答案。

你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让用户把最想说的话表达出来的绝佳借口。

所以,研究者的角色可以把自己定位于“新手”角色,是领域内的新手,需要进行新员工指导。新手角色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在于,研究者要刻意隐藏自己的实际水平,有时候要特意问一些自己知道答案的问题,观察用户的反馈,并根据用户的反馈推测潜在的需求机会。

另外,在新手角色下,研究者还要随时注意自己问问题的语气,你在提问的时候,不能用一种审讯者的语气,而是应该表现出好奇,想象一下,当老师向学生提问和孩子向父母问问题的时候,语气有什么差异。在需求研究中,你需要扮演的就是一个“好奇宝宝”。

记住,你应该把用户看成是专家,他们能够帮你解决问题,而且他们的意见真的很有价值。

以上更新完啦第五章,接下来为大家更新第六章深度访谈:倾听用户的需求故事。敬请期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