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匹配度-在介入新領域時,你需要有經驗麼?

你需要有經驗嗎?

在你介入的領域,如果你有一定的經驗,相當於你與用戶已經有了一定的共同體驗,你可以與用戶之間產生一定的共鳴,並且在研究中能夠更容易體會用戶的感受,同時內容也會更加深入。

從圖上可以看出當洞察者有一定經驗的時候,用戶會更容易與你談論更深層次的內容,從而能夠有更深入的學習。否則,當你完全沒有經驗的時候,用戶只能從一些很基本的內容談起,有些過於深入的內容並不能談及。

有一定的經驗,與用戶進行交流的確能夠讓交流更深入。但同時也有一些問題。在你與用戶的共同部分,你可能不會深入地去研究,有可能會下意識地用自己的經驗框架去替代用戶的經驗框架,然而,這種假設在某些情況下不一定是正確的。

雖然,你和用戶之間有共同部分,但是你們共同部分的很多細節可能仍然有差異。想必大家有過這種感受,越是對某個領域鑽研深入的人,越能夠在一些領域的基礎知識上有更深刻的看法。當你沒有這些基礎知識的時候,你可能就會在交流中獲得這種深刻的理解,迅速把握訣竅。但是,如果你已經有了這些基礎知識,很抱歉,你們的交流中可能根本不會提及這些內容。

我訪談過一個化學老師,訪談中,化學老師提到了“電離”的概念,請允許我抱歉地說一句我的化學早已經還給老師了,所以我作爲一個小白用戶,請化學老師解釋了一下“電離”的概念。老師說:其實“電離”這個概念準確地說應該叫作“離電”,說白了,就是“原子離開了就帶電了。”

這個解釋讓我瞬間就記住了,而且多年後都沒有忘,如果當時我對電離的概念一知半解,可能就不會請這個老師解釋一下,那麼我將永遠不會學到這個知識點。

如果你的經驗繼續增加,甚至超過了用戶的經驗,如下圖所示。那麼在訪談過程中,有可能出現“專家效應”,用戶會覺得“你是專家,我怕說出來的話,做出來的事情會讓你發笑,讓自己顯得尷尬”,從而改變原有的行爲,或者有些話就不再說了,從而失去了對用戶的深入瞭解。

扮演好你的角色

需求研究者需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在需求蒐集的過程中你的目標是要獲取到更多的用戶信息,還記得本章開始時我所犯過的錯誤嗎?“公司花錢是讓你去了解用戶的想法,不是讓用戶來了解你的想法。”有幾種角色在需求研究中是不合適的。

一、專家角色。

前面已經講過,專家角色容易讓用戶變得壓制,因爲害怕嘲笑而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同時,用戶一旦認定了專家角色後,會主動向專家諮詢建議,造成“反調研”,從而不能更深入地瞭解用戶的需求。

二、主人角色。

主人模式下,你掌控了相對的主導權,從而成了名義上的主導者。而用戶則是處於客人角色,相對會比較拘謹,心態上更會表現出遵守既定規則的感覺,同時也不能夠充分了解研究的目的,這種情況下,造成用戶不能暢所欲言或者不能按照平日的行爲進行活動。

三、研究者角色。

如果在需求研究中你採用了研究者的角色,這時候用戶會把自己下意識地定位成一個被研究的客體,因此會習慣於處在被動階段,形成你說讓我幹什麼我就幹什麼的一種狀態,而不是去主動考慮有什麼東西可以描述。

四、老師角色。

好爲人師是需求挖掘中的大忌,老師常常是一種權威和答案提供者的象徵,這會阻止用戶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讓用戶產生害怕表達或者反抗的情緒。

你應該扮演的角色

整體來說,在需求研究中,研究者應該處於相對被動的角色,研究者要想辦法引導,喚起用戶的主動意識,然後在用戶全身心的投入過程中,引導其表達心中的想法。用戶掌握着話語權,你掌握着方向。

可以這麼理解你和用戶的關係,你掌握着問問題的內容或者要求用戶操作的權力,但是用戶掌握着真正的潛在知識,你需要用你的方式讓用戶表達出來,一方面是用戶願意表達,另一方面則是讓用戶知道表達。前者需要讓用戶心態上保持一種良好的開放心態,後者則需要你的問題能夠讓用戶直接聯想到其心中的潛在答案。

你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是讓用戶把最想說的話表達出來的絕佳藉口。

所以,研究者的角色可以把自己定位於“新手”角色,是領域內的新手,需要進行新員工指導。新手角色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在於,研究者要刻意隱藏自己的實際水平,有時候要特意問一些自己知道答案的問題,觀察用戶的反饋,並根據用戶的反饋推測潛在的需求機會。

另外,在新手角色下,研究者還要隨時注意自己問問題的語氣,你在提問的時候,不能用一種審訊者的語氣,而是應該表現出好奇,想象一下,當老師向學生提問和孩子向父母問問題的時候,語氣有什麼差異。在需求研究中,你需要扮演的就是一個“好奇寶寶”。

記住,你應該把用戶看成是專家,他們能夠幫你解決問題,而且他們的意見真的很有價值。

以上更新完啦第五章,接下來爲大家更新第六章深度訪談:傾聽用戶的需求故事。敬請期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