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過給股票買保險嗎?——期權保險策略(保護性買入認沽策略)

案例:王先生以每股12元的買入價買入了5000股上汽集團股票,同時買入了一張上汽集團的認沽期權(行權價爲12元/股,合約單位爲5000):

如果到期日上汽集團的價格出現了上漲,則王先生直接拋售手中的股票即可,認沽期權到期失效。

而如果到期日上汽集團的價格出現了下跌,則王先生可以行使認沽期權所賦予的權利,仍然以每股12元的價格賣出手中的5000股股票,從而避免了現貨市場的損失。

從上面這一簡單的例子中,我們發現認沽期權就好像爲股票下跌這一事件上了一個“保險”。當股價上漲的時候,這一保險並不發生作用,而當股價出現下跌時,這份保險便起到了保護股價的功能。它與購買財產保險類似,投資者在認沽期權的有效期內可以放心地持有股票頭寸,不必再擔心一旦股票價格下跌,應該在什麼時候將它出手了。

對比現實生活中的保險,“保護性買入認沽”中認沽期權的行權價格,類似於保險中的“免賠額”;投資者購買認沽期權所付出的權利金,類似於保險中的“保費”;而認沽期權的到期時間,則類似於保險中的“保險期限”。

因此,“保護性買入認沽” (Protective Put)策略也稱爲“保險策略”。對投資者而言,買入了保護性認沽期權比只買入股票更具有“安全感”

概念

期權保險策略,又稱保護性買入認沽策略,是指投資者在已經擁有標的證券、或者買入標的證券的同時,買入相應數量的認沽期權。

該策略的成本等於股票的購買成本加上認沽期權的權利金支出成本。由於在保護性買入認沽策略中,認沽期權爲買入持倉,即權利倉,期權的權利倉只有權利,沒有義務,因此投資者在採用保護性買入認沽策略時,不需要繳納現金保證金,也不會面臨強行平倉風險。而且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目前的方案規則,保護性買入認沽策略屬於一級投資者就可以使用的投資策略。從海外成熟市場經驗看,保護性買入認沽策略是個人投資者應用最爲廣泛的期權交易策略之一。該策略風險較小,易於掌握,是期權投資入門策略,有助於投資者熟悉期權市場的基本特點,瞭解認沽期權的基本保險功能。

那麼在實戰中,我們應該怎麼使用期權保護性買入認沽策略呢?

我們以50ETF期權爲例來說明。

舉例:小明當初以1.480元/份的價格買入了10000份50ETF,目前該ETF已經漲到了1.550元/份。這時,如果小明以市價賣出該股票,那麼事後股價突破了1.550元,他會爲此而感到後悔;可如果他選擇不賣出該股票,那麼事後股價回落到1.550元以下,甚至跌破1.480元,他更會爲此而後悔。小明既希望能鎖定現有收益,同時又希望能保留潛在收益。此時,保護性買入認沽策略就是最爲合適的策略。 

假設目前市場上有一份行權價爲1.550元/份的近月認沽期權“50ETF沽4月1550”,權利金大約爲0.02元/份,合約單位爲10000。

那麼小明的操作是:以200元的成本買入一張“50ETF沽4月1550”合約,其中200元等於每股權利金0.02元乘以合約單位10000。

在買入了這份認沽期權後,如果50ETF跌破1.550元,不管跌的多低,小明都可以以每份1.550元的價格賣出手中的10000份50ETF的份額,扣除買入ETF的成本以及期權權利金的成本,我們便可推知他的收益至少爲500元,即(1.550-1.480-0.02)×10000。同時,如果50ETF繼續上漲,小明可以仍然享受ETF價格上漲的收益。因此,付出200元的成本所購買的這份認沽期權合約,滿足了小明既想保留上漲收益,又能控制下跌風險的願望。

“保護性買入認沽”策略適用於什麼樣的投資者?

1.對於那些不想賣出股票的長期投資者,他們可以運用認沽期權的保護來限制短期內或因下跌而導致的虧損。

2.對於那些在買入股票時舉棋不定、生怕自己錯買的投資者,他們往往希望有某種“保險”以防看錯個股的走向,那麼這個策略正好可用。

保護性買入認沽策略具有止損的功能,那麼它與“止損訂單”有什麼區別呢?

止損訂單是一種被動的止損方式,是依賴價格的。它的優點在於沒有止損成本,但它的缺點在於:如果股價跳空止損價位後一直下跌,則投資者將無法及時止損而蒙受損失;或者若股價觸及止損價位後開始回升,則投資者將不得不以止損價位割拋手中的股票,反而失去回升反彈的收益。

買入認沽期權是一種主動的止損方式,是依賴時間的。它的優點在於投資者通過預先支付權利金,鎖定股票在到期日的賣出價位,從而在到期日之前可以“高枕無憂”;但它的缺點在於它的止損功能會隨着認沽合約的到期而失效,同時它是一種有成本的止損方式,權利金便是它的止損成本。

認沽期權合約這麼多,應該選擇哪一個合約對股票作保護呢?

a.到期日的選擇

首先,這就像買保險的保險期限,取決於投資者想要保護手中股票的時間段。比如一個月、三個月。

其次,通常而言,長期保險的保費一定會比短期保險的保費貴,因此對於相同行權價、不同月份的認沽期權,遠月的一般比近月的貴。

所以,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比較常見的做法是:先買入近月的認沽期權對所持的股票作保護,待合約到期時,再行判斷是否要買入下一個月的認沽期權。這一操作的優點在於:降低了保險的成本,靈活地根據標的股票的價格走勢而作判斷。

b.行權價的選擇

首先,深度虛值的認沽期權雖然成本很低,但它所提供的下跌保護範圍很小。

比如張先生以30元買入了股票ABC,同時買入了一份20元行權價的近月認沽期權,於是當到期日股價下跌至25元時,該認沽期權仍未能起到任何作用,只有當股價下跌突破20元時,認沽期權纔會起到保護作用。

由此可見,深度虛值的認沽期權更像是一份“災難保險”,當股價僅爲小幅下跌時,它提供不了什麼保護。

其次,深度實值的認沽期權雖然保護的範圍很大,但它的權利金太高,嚴重限制了投資者的潛在盈利。

比如張先生以30元買入了股票ABC,同時買入了一份40元行權價的近月認沽期權(其權利金爲12元),於是即使當到期日股價上漲至38元時,張先生也仍然面臨着2元的虧損,只有當股價上漲突破42元時,張先生纔會最終盈利。

由此可見,深度實值的認沽期權是一種過度保守的策略,其較高的權利金支出很大程度地抵消了股價上漲的收益。

通常行權價選的越低,股價下跌時虧損值越大,所保險的範圍就越小(類似於保險中的免賠額。如果免賠額越低,那麼保險的範圍就越小);但行權價如果選的太高,一方面,權利金將會很貴,同時股價上漲收益的空間也會被壓縮。因此,一般我們會選擇輕度實值、平值或輕度虛值的認沽期權對所持的股票進行保護。這樣,可以在保護股票下跌風險和保留股票上漲收益之間達到一種平衡,使用這個策略纔是有意義的。

在實際投資過程中,可以根據自身對股價的判斷、自信程度和風險偏好,選擇是否買入認沽期權作保護性對衝,以及如何合適地選擇認沽期權合約的行權價和到期日,逐步學會巧用認沽期權穿越牛熊市。

免責聲明:本文來自專業資料,儘量客觀說明期權策略的優劣,僅供大家學習交流,不代表投資建議。請大家瞭解清楚期權知識之後再做投資決定。感謝支持!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