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失敗的陰霾?試試這三個方法

成功和失敗,我們往往更在意後者。這句話似乎不合道理,但是細想一下,現實中成功的人獲得的滿足感其實並無差異,而失敗的人或是意志消沉,從此一蹶不振,或是選擇逃避,想要快速脫離苦海,甚至於一些人因不堪失敗之苦而放棄了生命。

失敗之所以會給我們的身心帶來更大的影響力,是因爲通過長期不懈努力,成功已耕織在自己潛意識裏,我們會淡然面對如期而至的成功;而不期而至的失敗,會打的你措手不及,打落了自信,打散了勇氣,失敗所帶來的消極情緒會持續的更長久,後勁更大。

例舉我自己的經歷:去年我參加了一個自控力學習社羣,培養早睡早起、閱讀、寫作的自律習慣,也是通過社羣學習,第一次接觸到自媒體寫作。

看着大咖通過寫作每月收入過萬,一些牛人通過寫作實現人生逆襲,榜樣力量激發了內心渴望,我也想嘗試一下寫作,探求人生另外一種可能性。

我也仔細分析了自己做自媒體的優勢是什麼?思來想去,發現自己除了喜歡獨立思考以外,根本沒啥優勢?想突破重圍,成爲斜槓青年,困難重重。

不過,我並沒被困難所嚇倒,不試試怎麼知道自己到底行不行呢?現在想想我還有一個優勢就是:膽子大,無畏無懼啊!


說幹就幹。擇一日,我把自己關進書房,搜腸刮肚好不容易湊夠了1000字完成了一篇雞湯類的文章,自己感覺還行,於是,帶着初戀般的興奮之情,投稿了幾個自媒體平臺,結果換來的是被初戀虐了千百遍的感覺。

零閱讀、零點贊、被拒稿,一種挫敗感油然而生,失敗的負面情緒佔領我整個身心,我想到了放棄,想趕快逃離這種痛苦失落的感覺。

失敗反應會帶來負面情緒,而這種負面的情緒會導致你失去實現目標的信心;選擇放棄,就是在逃避困難,先去享受逃避的即時快感,而不敢面對解決問題的痛苦。

堅持很難,放棄更苦。我們只有正視失敗,拋開失敗帶來的心理影響,重拾勇氣與自信,才能創造新的成功。

想要從挫敗的消極情緒中掙脫出來,我們必須採取行動將消極情緒轉化爲積極的心理動機。

一、忠於事實

《少有人走的路》作者在書中說了這麼一句話:我們需要通過自律,才能克服現實的痛苦,忠於事實,才能及時修改自己的認知,實現心靈的成長。

我必須認清,文章無人問津的原因不在於平臺規則,也不在於編輯嚴苛,而是因爲自己文筆爛、知識匱乏、言之無物;忠於真相,我們才能不找藉口推諉責任,查找到問題的本質原因,才能知道該如何解決問題。

心理學家認爲:敢於承認並改進自己存在的問題的人背後的深層動機是“自我提升”,而自我提升的人會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不斷努力和自我提升之上。

二、思考動因

後來,我認真思考了我爲什麼要寫作?寫作對我的好處是什麼?

閱讀書籍只能記住20%的知識,而通過持續的輸出,可以將知識在大腦中的留存度提高到50%。

利用輸出倒逼輸入,通過持續的刻意練習,可以促使自己養成閱讀和寫作的自律習慣。

通過堅持閱讀和寫作,形成自己的T字型能力結構,形成個人能力標籤,讓它不可替代。

明確自己的動因,有助於把注意力從羞恥、不自信的消極情緒中掙脫出來,並重新獲得積極的心理動機。

三、聚焦長遠目標

劉德華剛出道的時候,並不被看好。影視圈的同行說他演技差,電臺大佬說他根本沒有唱歌的天賦,他爲之奮力拼搏的演藝圈裏充滿着對他的否定之聲。

別人說他拍戲不好,他就拼命練習,趁大家睡覺時間背劇本,鑽研角色神態;有人說他唱歌不好,他每天早起練聲,抓住機會就唱歌。

劉德華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而用極度自律和勤奮實現了自己的目標,成爲了永遠的天王、不老的神話、娛樂圈的精神領袖。

我的長遠目標是通過持續輸入和輸出,把踐行心得與書中知識融會貫通,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通過分享,幫助更多的人。

換一個角度思考,對於失敗的這種脆弱與敏感,恰恰是我們具有潛力的一種表現,認清這個事實,有助於將我們的注意力從負面的情緒中轉移開,從而獲得積極的力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