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被壓力所左右,不如和壓力做朋友

我朋友小李榮升二胎奶爸,本想要個女兒,湊成一個“好”字,結果又來了一個“建設銀行”,兩口子都是工薪階層,小李感覺經濟壓力越來越大了。

刷朋友圈看到好朋友發了一條動態:“鋪天蓋地的工作,壓得人踹不過起來;月底績效考覈見結果,完不成銷售任務,下個月就得戒飯了啊”。

一個同學最近開了他的第二家公司,都是同齡人,人家早已年入百萬,我還在拖人均GTB的後腿,攀比之餘,心生嫉妒之情。

現實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會感受到壓力感無處不在,職業、育兒、人際關係、健康都是產生壓力感的誘因;壓力感相伴,已然成爲當今激烈競爭、物慾橫流的社會環境下的生活常態了。

壓力感會讓人情緒低落、煩躁不安、甚至抑鬱,這是事實。

許多人體會到壓力感不僅僅影響心情也會影響身體健康,長期處於高壓狀態之下,身體呈現亞健康的狀態,病魔也會乘虛而入。


然而,蓋勒姆調查公司的一份研究報告可能會推翻你對壓力感的固有認知。

蓋勒姆調查公司以全世界121個國家的12.5萬人作爲對象,進行了抽樣調查,計算各個國家公民的“壓力指標”。

調查顯示,“壓力指標”越高的國家,經濟反而越發達,而經濟發達國家的公民幸福感並沒有因居高的“壓力指標”而降低,這似乎表明壓力感與幸福感之間存在着某種微妙的關係。

調查顯示,當詢問:“ 你的人生具有意義的事情是什麼?”大部分人們回答有意義的事情均和壓力有關。

就像當今社會的一種現象:爲什麼有些人寧願在一線城市玩命拼搏,也不願意回到小城市享受生活?

當然,大城市就業機會更多是原因之一,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城市適者生存的競爭氛圍。在那種高壓環境之下,你不拼命讓自己值錢,就沒法掙到錢;你不持續精進能力,就只能慘遭淘汰。

承受壓力,意味着你在衝破舒適圈,實現自我成長;承受壓力,意味着你正在激發潛能;承受壓力,意味着你正在承擔着實現價值的重要工作。

既然認識到壓力感存在着反面與正面,我們不如學會和壓力和諧相處,把情緒壓力轉化爲動力燃料,驅動你奔向成功的彼岸。


一、給壓力美美顏

遇到壓力時,換個角度看待它,審視它美好的一面。

再懶惰的馬,只要身上有馬蠅叮咬,它也會精神抖擻,飛快奔跑,這就是著名的“馬蠅效應”。

“馬蠅”好比生活和工作中的壓力,揹負壓力,我們才能賣力工作;揹負壓力我們才能珍惜美好生活;揹負壓力,我們才能跑得更快。

給彈簧施加壓力,它就會絕地反彈;沒有壓力的彈簧,僅僅是一塊冰冷的金屬而已。

那些認爲壓力能夠讓自己變更堅強的人往往會更加健康,幸福,並且能在工作中表現出更好業績。

二、給壓力找個夥伴

人只要有一個奮鬥的目標,即便追求的道路上會承受很大的壓力,但是仍然會動力滿滿,有動力,活着纔有精神,有奔頭。

有位哲人說過:除非你清楚自己要去哪裏,否則你永遠也到不了你想去的地方。

既然生活和工作中充滿着壓力,不如我們將壓力和目標視爲彼此相惜,又相互督促的好夥伴。

三、給壓力找個出口

1、運動
衆所周知,體育運動能緩解壓力,讓人保持良性的、平和的心態。

運動是也我最喜歡的緩解壓力的方式。運動的過程中可以專注於身體感受,清空大腦中一切情緒干擾,使神經緊張、腦力疲乏、情緒紊亂得到一個積極的調節。

運動還能使身體產生叫做腓肽的激素,這種激素能愉悅神經,調節心理,讓人感覺到快感,把壓力和不愉快化作煙雲而遠離於個體,所以人們也把身體產生的腓肽激素稱之爲“快樂因子”。

2、冥想

有研究機構發現,通過三個月的跟蹤,那些練習冥想的人比沒有練習過冥想的人的情緒智力和感知壓力方面發生了顯著的改善。

從心理學上講,冥想和醫學有着類似的效果。細心的冥想,就像抗抑鬱藥物,會舒展心情,對睡眠質量也產生積極的影響,從而會帶來更愉快的心情。

3、傾訴
在心理學上,傾訴被視爲一種主動的心理調節策略,一種直接的情感發泄方法。

千萬不要將情緒垃圾一直堆在心裏,通過傾訴,給心靈一個喘息的機會,也讓自己得到身心的釋放。

傾訴的方法並不只限於語言表達的方式,我們可以通過寫心情日記的方式,將不良情緒卸載到文字當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